齊國那麼強,為何始終沒有吞併弱小的魯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周王朝建立後,分封了眾多的諸侯國,以此來拱衛周天子。這麼些諸侯國中,其國君主要分為三類:周天子宗室、滅商興周的功臣、殷商遺民。

齊國那麼強,為何始終沒有吞併弱小的魯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而在今天的山東半島,最主要的兩個諸侯國是齊國跟魯國,這也是後世山東被稱為齊魯大地的根本原因。這兩個國家來頭都不小,齊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姜子牙,而魯國的第一代國君是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周公因在朝歌輔政,所以由其兒子伯禽代為國君)。

這兩個國家基本上以沂蒙山為界,兩國是近鄰。然而,就是這樣兩個鄰國,他們之間關係在長達800年的歲月中卻並不是很好。

齊國那麼強,為何始終沒有吞併弱小的魯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大家都知道,周朝後期的春秋戰國兩個戰亂時期,齊國作為一個東方強國一直是榜上有名,從春秋首霸到後來躋身戰國七雄,其國力之強盛一直是周邊各國最為忌憚的;而魯國呢,在軍事領域好像一直不怎麼在線,不過在文化方面倒是甩齊國一大截,別的不說,一個孔子就夠了。

在這長達800年的漫長歲月中,齊國雖然軍備強盛,卻始終沒有將魯國吞併,這是為何呢?

齊國實際上也曾對魯國產生過非分之想,歷史上有一次著名戰例,講的就是齊魯兩國間的戰爭,即“長勺之戰”,這場戰爭中有一人起了關鍵作用,也就是我們上學時學到的課文《曹劌論戰》中的主角曹劌。

齊國那麼強,為何始終沒有吞併弱小的魯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一場大戰,強大的齊軍被曹劌“三鼓”之論擊潰。

然而,並不是每一場戰鬥都能有此神操作,假如齊國傾力一擊,魯國照樣難逃被滅。齊國之所以不這樣做,其實也是投鼠忌器。

大家記得宋國嗎?齊國滅宋後,慘遭五國聯合討伐,燕國大將樂毅率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即使後來有田單率軍收復失地,但也讓齊國元氣大傷。

而宋國,僅僅是一個殷商遺民的國家,是當年周武王為撫卹殷商遺民,將商紂王的兄長封在了商丘。

齊國那麼強,為何始終沒有吞併弱小的魯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因此,魯國作為周王室的宗親,足以讓齊國忌憚,那種先天性的號召力可不是鬧著玩的。更何況魯國曆代國君也是頗有眼力價的,誰強就抱誰大腿,在大國夾縫中活得是如魚得水。

齊國君臣看清了這一點,對魯國主要還是以敲打為主,只要能保證自己在東方的話語權,臥榻之側有個酣睡之人也未嘗不可,更何況這樣做還能為齊國贏得相當不錯的聲譽。

如果你要說魯國最終還是被楚國給滅了,這確實是事實,至於楚國為何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一個小故事就足以說明:

齊國那麼強,為何始終沒有吞併弱小的魯國?不是不想而是不敢

楚國出兵討伐隨國,但隨國自覺沒有做錯什麼,於是理直氣壯的說自己無罪,楚人就一句話“我蠻夷也”......

看到了吧,楚國人的人生信條就是蠻不講理,當號稱禮儀之邦的魯國對上楚國時,真真就是秀才遇到兵了。你讓齊國人對外自稱蠻夷,那比殺了他都難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