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背後暗藏亂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認真一點對待

前段時間,頻繁曝出一些心理諮詢的負面新聞。大部分是說這個行業亂收費,不規範。作為極端的例子,有做了4年諮詢,花了40萬還沒什麼效果的。

心理諮詢背後暗藏亂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認真一點對待


作為從業人士,看到這種新聞很心痛。一方面也怪有些「同行」敗壞行業聲譽,也忍不住盼望「有關部門」管一管(雖然管的結果多半更糟)。理智來想,這是一個經濟學命題:活糙質劣,又貴到不合理,根本原因只能在於市場供需不平衡。需求太大,購買服務的人幾乎沒有議價權。

對於提供服務的人,這是機會。

亂象不會持久,長遠看,也就是三五年的事。價格是天然的調控機制,只是需要時間。現在的亂象,一方面可以讓需求降溫,另一方面也會吸引更優秀人才的加入。需求井噴了,供給還要幾年時間才會跟上。等到更多靠譜的諮詢師成長起來了,加入供給端,服務的性價比就上來了。來訪者可以有更多的選擇,諮詢師也會面臨優勝劣汰的競爭。——說實話,我不指望光靠道德自覺就能讓有些「同行」提高水平,只能等著市場投票把他們趕跑。

有點兒像中國的電影市場。

前幾年也是一樣,特別爛。隨便糊弄一個電影都能賺錢。逼著觀眾吃垃圾,製造垃圾的人還成了角兒。具體名字就不說了,得罪人,反正不說你也能猜到。重點不是這些人恰爛錢,重點是大家明知道恰爛錢,還得上趕著把錢送去。沒辦法,約個會逛個街,你要不去電影院裡看個電影,好像就差了點兒意思。去吧,排片多的只有那幾部,不看也得看。需求就在那裡,攔都攔不住。

說實話,中國的消費者這些年挺辛酸的。人多,錢多,又有了精神方面的需求,以至於誰幫他們隔靴搔癢地解決一點兒,都能賺得盆滿缽滿。這樣一來,就變成一種套路:反正隨便搞搞就行,市場這麼大,分一小塊蛋糕也夠吃了。深層次的需求,高質量的服務,沒有人真的在意。口頭說的都是什麼「把用戶當上帝」,但是說這些話的人,眼裡的都是幾百上千萬的數字。大數據算一算,用戶痛點是什麼?找準了,套路一下,數據就起來了。這叫用戶思維。用戶喜歡頂流,好!我們就用頂流。今年流行科幻,好!我們的宣發就主打科幻。

為什麼?因為這樣最快。

所以這兩年,一旦有創作者把電影當回事,不糊弄觀眾,認認真真想做個正經東西,票房就一個比一個爆。那裡面多少有一點報復的成分,是給那些製造垃圾的人看的:你們以前搞的叫什麼玩意?我們也不傻,我們是在忍。總算有人認真做了,我們就讓他們十倍百倍賺錢,氣死你!

真是可憐又可愛的消費者。

你對他好一點,優待一點——甚至都不說優待,只要把他當一個人對待——他都感動得不得了,恨不得向所有人推薦你,把所有的好東西都給你。

心理諮詢背後暗藏亂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認真一點對待

心理諮詢也是這樣。

很多人的需求很簡單:感到被尊重,能聽我說話,為我著想,就很好了。我做諮詢的收費並不低,還是有人願意反覆來。我問他們:「對你最有幫助的是什麼地方?」滿以為他們會記得某個精妙的操作,然而沒有。多數人說的是:「你真的在聽我說話,我說過的事你都記得」,這就知足了。

有一個來訪者,因為一個小毛病看過了不少諮詢師。她問我,你覺得能治好嗎?我說我不敢保證,但我會盡最大努力。結果就這麼一句話,她就認定我是最好的諮詢師。因為我沒有許諾幾個療程,忽悠她辦卡,她就認定我很專業(???)

你說說她之前經歷的都是什麼……

今天,能遇到一個說話有譜的人,都是一個奇蹟。在消費者的位置上,我自己是有體會的。那種無處不在的套路感,防不勝防。找健身教練,理財經理,找這個或那個顧問,報名上個什麼課,都會落入相似的套路。不管口頭上如何包裝,你知道都是話術,最終都是為了讓你掏錢辦卡。他們說的話跟他們做的事不一樣,跟你要的更不一樣。沒有人真的關心你,你只是一個行走的業績單。

但越是這樣,越是賺不到錢。

好的心理諮詢師不用為業績擔心,因為不缺市場。只要真誠一點,對人實在一點,別老琢磨著怎麼掏別人的錢包,不忽悠人,很難嗎?但這就贏過了市面上一大半的競爭者。——說真的,這話我說著都有點羞恥。有一回,我請師兄推薦某個城市的諮詢師,師兄推薦了一個人,說:「這個人特別棒,很有倫理意識」。我都震驚了,心想倫理不是底線嗎?這就特別棒了,那還需要別的嗎?80年代的時候,有飯店貼出告示:「本店絕不打罵顧客」。這也是我身為從業者的感想:不打罵顧客就是業界良心了?已經沒人奢望飯菜的味道了是嗎?

但是真的,人們要的就是這點信任。

而且就連這點信任也很奢侈。

踏踏實實,誠心誠意做服務,回報不高。一個月下來,最多也就服務幾十個人,沒有一套精心打磨的話術那麼快。但我現在越來越體會到,當一個心理諮詢師,賺的就是慢慢的錢。因為今天大多數人在追求快,慢就成了奢侈。奢侈就值了錢。

心理諮詢背後暗藏亂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認真一點對待


有位老師,給公立醫院的精神科醫生講課。說你們做的診斷準確,藥物也有效,但很多病人還是牴觸看醫生。病情明明有好轉,他還是說醫院不好。因為醫生一天掛出去幾十上百個號,體諒不到病人的辛苦。病人帶著隱秘的病痛,大老遠趕來,排隊掛號,心急火燎地等。好容易見到醫生,話還沒說上幾句,診斷就寫好了,藥也開了。走吧,下一個!——醫生看的不是你這個人,只是你的病。你的病得到了安置,可人還沒有安置的地方。

心理諮詢師在做什麼呢。他們給病人一個單獨的房間,請他坐下來,倒杯水,慢慢聊。先問問你今天感覺怎麼樣?路上順不順?排隊長不長?得這個病有沒有耽誤工作?身邊的人是不是支持?之前試過哪些辦法,有沒有效?有哪些顧慮擔心?……

跟醫療比起來,這些都是細枝末節。但如果你被這樣對待過,你就知道這也是療愈的一部分。是在關注病人作為一個人的完整經驗。很慢,也很細。在此基礎上的治療是一門手藝,而不是可以批量生產的產品。一個手藝人每天的產能很有限,但它的市場價值,可能是流水線產品的十倍百倍。

我們賺的是你們不要的錢。」老師說。

醫生不是做不了這些事,他們也盡力了,但醫院的條件不允許。這又回到供需不平衡的問題:需求巨大,價格被管制,醫療資源嚴重不足,只能追求快一點。分給每個病人幾分鐘。就這幾分鐘,還是醫生從早到晚超負荷勞動的結果。

所以公共的醫療服務之外,有VIP服務,特需門診。還是一模一樣的診斷,吃一樣的藥,但病人就願意多花很多錢。圖的是什麼呢?說白了,就是想被認真一點對待

。慢一點,細一點,照顧到每個人獨特的情感和需要,帶著耐心和尊重一起工作。這就是它值錢的地方。經濟發展到今天這個水平,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願意為這件事買單了。

說明什麼呢?說明這裡有無數機會。

對於有志於從事心理諮詢的人來說,現在是個好時候。只要踏踏實實把事情做好,不會沒有飯碗。每天都有人找我推薦諮詢師。我信得過的同行也少,現在都約不上了。那他們也願意等,幾個月也等,一年也等。價格不便宜,等待的過程那麼煎熬,但很多人願意付出這麼大的代價,為了等一個專業的人,認認真真地陪他們一起解決問題。你可以看到人們有多麼強烈的想被尊重和關照的渴望。

但是不要著急,慢慢來。

學習做心理諮詢的人可以慢慢學,正在從業的人也可以慢慢做。不圖快。把自己當成一個手藝人,誠實地對待客戶,對待自己,慢慢錘鍊技術。這就夠了。做得快的東西今天有很多,但手藝人是不會被取代的。價值在於時間、耐心,以及尊重的態度。動不動就是模式、算法、快速擴張的時代,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需要被慢一點,認真一點對待。

你越是不刻意追求它的價值,就越有不可取代的價值。

心理諮詢背後暗藏亂象?很多事只是需要被認真一點對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