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直播”能否走得更遠

曲藝人網上直播聚“人氣”,書店直播與網友“聊書”,博物館直播帶觀眾看展覽……近段時間,網絡直播成為熱門話題。因疫情遭遇寒流的諸多文化行業,通過直播拓寬了“跑道”,打開了新的生存空間。但也有人提出疑問,疫情時期興起的這股直播“春風”能吹多遠?直播“帶貨”的形式到底是新風口還是特殊時期的曇花一現?

期待打開文化生產新方式

3月初,由河北省曲協主辦的燕趙曲藝網絡TV正式開播運營。該網絡TV通過抖音APP、微信公眾號、一直播等網絡平臺,舉辦文化名家“雲直播”,廣受曲藝從業者和愛好者歡迎。近段時間,我省眾多文化單位紛紛開通網絡直播,逐漸成為行業探索文化生產新方式的敲門磚。

3月28日,石家莊市新華書店抖音直播首次開播,兩位主播與讀者分享閱讀、生活等互動話題,推出特價購書。3月30日,河北博物院以《揭開戰國中山的神秘面紗》為主題首次試水網絡直播,帶網友“雲看展”。

梳理網絡直播的發展脈絡不難發現,2019年以前,網絡直播主要集中在娛樂領域,其中以音樂、舞蹈為代表的表演類和以遊戲、體育為代表的競技類最受歡迎。如今,從室內直播到戶外直播、從娛樂直播到生活直播,越來越呈現出移動化、多元化趨勢,讓更為豐富的真實場景和內容展現在大眾眼前。這種轉變也刷新著文化領域的生產方式,給文化繁榮發展開拓了空間和路徑。

以我省非遺領域文化傳播為例,通過網絡直播,讓部分“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非遺項目走進大眾視野,併產生經濟效益。“老一輩非遺傳承人之前並不瞭解網絡直播等傳播渠道,通過一段時間的引導,現在很多人也開始注重通過網絡拓展傳播和銷售渠道。”河北省非遺保護中心工作人員趙麗蘋介紹,傳統文化藉助網絡直播已走入實踐層面,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注入,也為直播平臺提供了別具一格的內容。

“網絡直播正在刷新著文化生產方式和傳播方式。”河北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研究員梁躍民認為,數字信息化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大智移雲技術的發展,會對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產生巨大影響,相應的文化的存在形態、生產形態、傳播形態也會發生顛覆性的變化。

考驗文化從業者創新能力

不久前,豐寧布糊畫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布糊畫傳承人衛梅,通過網絡直播進行授課,從布料的選取開始給學員們耐心細緻地講解梅花的糊制方法,指導工坊學員設計創作“精準扶貧”和“進景區”產品,實現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手抓”。如今,我省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已然成為助力當地百姓脫貧致富的“新引擎”。越來越多的普通人走到創作、生產和傳播前沿,給互聯網經濟發展帶來新機遇,也對文化行業和從業者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才能讓文化傳承下去。”在趙麗蘋看來,網絡直播為傳統文化走近年輕人打開了一扇門,而要讓他們成為非遺“鐵粉”,還需要把具有歷史底蘊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生活。因此,文化行業的網絡直播不僅需要“火起來”,更需要在創新中“活起來”。這就需要網絡直播從業者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修養,用精湛的藝術在網絡直播中打動人、吸引人。

有業內人士認為,炙手可熱的“網紅”帶貨能力會成為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動力。例如,4月1日,錘子科技創始人、暢銷書作家羅永浩在抖音開啟了個人直播帶貨首秀。身為中國網紅界的知名人士,羅永浩此次直播帶貨4小時,推薦22件商品,交易額達1.1億元,累計觀看人數4800萬。不難看出,網絡直播作為互動性和體驗感兼具的“帶貨渠道”,創造的經濟效益非常可觀。這在一定程度上啟發文化產業從業者,應以更開闊的思路拓寬文化產品的展現形式和平臺,不要為自己設限,也許下一個市場就潛藏在“不可能”的地方。

梁躍民表示,面對變革,從業人員應主動打破思維束縛,搶抓時代機遇,擁抱數字變革,讓“數字”成為牽引文化行業轉型發展的新利器。

網絡直播“春風”能吹多遠

興起於2015年的網絡直播,經過5年的爆發式增長,在疫情期間不僅成為網絡用戶休閒娛樂、獲取資訊的新方式,同時也為高度依賴線下場景的文化行業開闢出一條新路徑。然而,站在風口浪尖,“下一站在哪”依舊困惑著大多數文化行業從業者。

根據有關研究機構發佈的《2020年中國移動直播行業“戰疫”專題報告》顯示,2020年2月全網互聯網用戶使用時長比日常增加21.5%。與此同時用戶量普遍上升,為觀看直播奠定用戶基礎。在這一特殊環境下,文化行業“被動”加速了“文化+直播”探索實踐進程。2月15日,大英博物館與快手聯合,正式拉開了國際知名博物館直播的序幕,一個半小時收穫200萬在線用戶的50萬個贊。清明小長假期間,故宮首次舉行三場網絡直播,僅4月5日上午兩小時直播吸引超過1500萬次觀看,全網累計觀看量破億。4月3日至6日,抖音直播間舉行“國韻潮聲”線上非遺音樂會,非遺音樂以傳統與流行相結合的形式亮相,吸引了數十萬名網友前來觀看,互動評論超過3萬條。

龐大的網絡直播數字背後,體現的是“文化+直播”等新型業態發展的蓬勃態勢。“網絡直播將會成為未來社會一種主流文化現象,進而成為一種文化消費現象。”在梁躍民看來,目前網絡直播所顯示出的影響才剛剛揭開序幕。

隨著網絡直播平臺的不斷增加以及文化行業的紛紛“跨界”,如何將網絡現象“變現”,如何避免內容同質化,成為各方深入思考的問題。

“在‘流量經濟’的大背景下,要想解決直播內容同質化甚至低俗化的問題,需要管理部門、平臺和內容生產者、用戶同時發力。”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商建輝認為,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網絡直播需要專業精神,也需要道德約束,還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此外,文化行業要想在網絡直播領域走得更遠,在起步階段應學會借鑑成熟的互聯網公司的經驗,建立良好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