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廣輝教授:科學研究工作中的點滴感悟 | 治學大家談

董廣輝教授:科學研究工作中的點滴感悟 | 治學大家談

科學研究工作中的點滴感悟

很榮幸能參與“治學大家談”欄目,此前通過這個欄目看到許多位蘭州大學老師和校友分享的學習和治學心得與經驗,使我受益匪淺。珠玉在前,我也把自己在二十年科學研究經歷中的一些感受和體會藉此平臺與大家進行交流。

回顧我的學習和科研經歷,曾經換過多個專業和方向,最後選定環境考古與環境變化作為自己的主要研究領域。我的科研道路並不平坦,經歷了不少困難,很慶幸在不同的階段都得到許多師長、同門和同行的幫助,非常感謝一路走來給予過我幫助的人!在此過程中,我逐漸在科學研究中找到了樂趣,也體會到做好科研規劃和計劃,以及學術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我就從這幾個方面把自己的點滴感悟與大家分享一下。

一、從科研工作中找到樂趣

從事科學研究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科研過程很多時候也是比較枯燥的。如果能將自己從事的研究當作一種樂趣,不但會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還會很大程度上消解高強度工作帶來的疲憊感。這如同不喜歡某種活動(如:打球、打遊戲)的人可能會覺得其很乏味,而喜歡這種活動的人卻樂在其中,即便持續時間很長也能夠保持心情愉快。此外,找到樂趣後還可以顯著提升科研工作的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學習方面也存在同樣的現象,我在從事本科生教學的時候,有時會發現有學生不是因為獲取學分,而因為感興趣去聽課,這些學生往往學習的主動性和效果都很好。

在科學研究中找到樂趣對很多人來說可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開始從事環境考古研究的很長一段時間裡,對具體研究方向的選擇經歷了多次的搖擺,一度感覺非常焦慮和迷茫,時常遭遇挫折。在黃土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開展了長期的工作之後,漸漸發現史前人類向高原擴散的動力似乎與前人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可能不是主要受氣候變化的影響,而是與東西方交流帶來的農業技術革新有關聯。隨後我對史前人類向青藏高原擴散的過程與動力,以及東西方交流的歷史與影響等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將其作為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隨著新發現越來越多,我也更多體會到了科研帶來的樂趣,並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因此,發現科學研究的樂趣和更好地開展科研工作,是一個相輔相成的過程。剛開始從事科研工作的時候,可能並不是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在科研實踐中不斷探索、思考和調整需要一個過程,在遇到挫折時不要輕易放棄,學會將目標分解並逐一實現,在不斷增強信心的同時也會收穫快樂。

二、做好科研規劃和計劃並嚴格落實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科學研究工作也是一樣,根據自己的目標制定好科研規劃和計劃,並嚴格執行和落實,是最終實現目標的有力保障。我的體會是,要做到長遠有目標,2-3年要有清晰的規劃,1年內要有較為詳細的計劃,2個月內要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分解任務的時間節點,才比較有把握保障階段性和總體目標的完成。當然,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制定科研規劃和計劃,不同學科和方向是存在明顯差異的。一些常見的可能影響科研計劃實施進度的因素(如樣品採集、儀器狀態)也應該在制定計劃時納入考慮,以便出現問題時有備選的方案。還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因素,比如此次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相信對大多數人的計劃都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需要及時調整方案。因疫情無法返校的研究生,本來的試驗計劃無法執行,就可以利用這段空窗期通過檢索和整理文獻資料為將來的科研工作做好有益的積累。

制定好科研規劃和計劃之後,是否能夠嚴格執行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執行力會導致不同的結果。以我指導過的研究生為例,我每學期都會要求他們做研究計劃,執行能力強的學生基本能做到按時完成計劃,甚至提前完成計劃,這些學生往往都能在研究生階段取得較多的研究積累和成果,並按時獲得學位。也有的學生執行力比較差,無法做到按時間節點完成計劃,這種拖延現象導致其他的研究計劃也受到明顯的影響,造成整體科研進度被拖後,其結果就是延期畢業。因此,在制定好科研計劃之後,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能提前完成最好,儘可能確保按期完成。因情況不同,總會存在無法按時完成計劃的情況,這個時候就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逐漸接近並最終達到這個水平,養成積極的科研態度和良好的習慣更為重要。

三、積極溝通和參與學術交流

無論是獨立開展科研工作的學者,還是正在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的研究生,與他人開展有效的溝通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研究生,首先要積極主動與自己的導師溝通,瞭解導師正在執行的科研計劃,以及對自己在研究計劃中的角色定位是如何考慮的,這對有針對性地制定科研規劃是至關重要的。在自己有不同意見和想法時,也可以與導師進行充分討論,積極與導師溝通對順利完成自己的學業是很有幫助的。此外,與同門和同學的溝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得到具體的幫助和指導。獨立從事科研工作之後,積極與同事和同行進行溝通和交流,也是推進自己科研工作取得進展的有效途徑。我曾經在英國劍橋大學李約瑟研究所開展過短期的學術交流,印象很深的是在辦公樓一樓有一個公共的空間,工作日一直有很多人在那裡喝咖啡聊天交流,每週五上午還有固定的三個小時由不同單位組織學術交流活動,可能一些重要的想法就在交流的過程中產生了。

積極參與國內外學術會議並做報告也是很有效的學術交流方式。在學術報告的過程中可以給同行展示自己的工作,也可以瞭解相關領域的前沿進展,與不同科研單位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增進相互瞭解,進而推動學術合作。在學科交叉日益廣泛和深入的背景下,這無疑對提升科研工作的水平和影響有重要的幫助。我在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和在國外高校講學的過程中,發現國外的學生很喜歡提問,也喜歡通過口頭報告展示自己的想法和研究成果,這是國內學生應該學習和提高的。近些年我們學校也在積極推進此方面的工作,以資源環境學院為例,學院會支持部分研究生到國外高水平的大學和科研機構開展三個月左右的交流。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口頭報告和展板報告的研究生面孔也逐漸增多。希望這個良好的勢頭能夠延續下去,對提升人才培養的水平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以上是我在科研工作中的幾點體會,“治學大家談”之前學者們分享的經驗已經很深刻了,我從自身的科研經歷中補充一點心得,請大家批評指正。

作者簡介

董廣輝,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教授,西北及中亞環境考古中心主任。

內容來源 | 黨委宣傳部(新聞中心)教務處

編輯 | 董毓松

責任編輯 | 黃煜

主編 | 肖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