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轟炸日本本土,死了多少人?

即時點評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日本以前很牛逼的。

從1931年918開始,日本就肆意轟炸我國大城市。

因我國空軍弱,只能減弱轟炸的嚴重程度,無法徹底阻攔。

僅僅抗戰時期的重慶大轟炸,就持續了5年多時間。

據不完全統計,在5年間日本對重慶進行轟炸218次,出動9000多架次的飛機,投彈11500枚以上。

僅僅1939年5月4日大轟炸,重慶市就有3991人死於轟炸,2323人受傷,損毀建築物4889棟,約20萬人無家可歸。

很快,報應就來了。

從1945年1月開始,美國對日本本土進行狂轟濫炸,直到日本8月投降。

美國出動各種型號飛機33041架次,其中僅僅B29就投彈16萬噸。

後來經過統計,美國轟炸日本的猛烈程度,是日本轟炸中國的10倍20倍。

由於炸彈轟炸效果不明顯,美軍還是用了大量的燃燒彈。

1945年2月25日,美軍出動170多架轟炸機,投下了450噸燃燒彈,使東京近3萬幢建築物被移為平地。

1945年3月9日,美軍出動277架B29轟炸機,在兩個小時中向東京傾瀉了2000多噸燃燒彈。東京市區很多地區被完全燒燬,高達8萬4000人死亡,100多萬人無家可歸。

日本遭受慘重損失。

98個日本城市遭到轟炸,其中主要大城市的城區被燒燬面積均在50%以上,東京橫濱為56%,名古屋為52%,大阪神戶為57%;中小城市中,福井最高達96%,甲府為72%,日立為71%。

日本戰後統計,空襲中死亡33萬人(一說50萬),傷48萬人(大部分是重傷),失蹤2.4萬人(一般是燒成了灰燼),總數為80多萬。

轟炸造成800萬日本人流離失所,244萬幢建築物被毀。

而轟炸造成的肺結核等傳染病、飢餓等等造成的死亡,難以計數,一般認為也造成近百萬人死亡。


薩沙


難道是要說“天道好輪迴”的東京大轟炸?那麼我們先來看一段2007年新華每日電訊的報道“在東京大轟炸62週年之際,日本空襲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提起訴訟,狀告日本政府救濟不利,並要求經濟賠償。原告共計112人(其中,最高齡者已經88歲),他們指控當年日本政府拖延停戰,招致美國的空襲;而日本政府僅為士兵、準軍事人員和遇難軍屬提供高額賠償,而對於遇難平民卻無任何救濟。他們要求日本政府作出道歉,並向每名原告提供1100萬日元的賠償。”

▲日本“東京大轟炸”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抗議東京法院的判決

令人遺憾的是,日本東京高級法院審判長鈴木健太於2012年4月25日,在判決中支持了2009年12月東京地方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了原告的控訴,至此,“東京大轟炸”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的起訴行為“宣告失敗”。這則新聞也將我們的思緒,拉回到1945年3月9日夜,是時美軍334架轟炸機對日本東京展開低空地毯式轟炸,東京市內41平方公里內的區域被夷為平地,共造成近10萬人死亡、10萬人燒傷及100萬人無家可歸,此舉嚴重打擊了日軍的士氣,加速其投降進程。

▲飛躍富士山的美軍B-29轟炸機

美軍對日本本土戰略轟炸

事實上,在“東京大轟炸”之前,美國就已經開始對日本本土目標進行轟炸打擊。從1944年夏季末到1945年8月15日,美軍共計出動飛機5.2萬架次,對日本土進行戰略轟炸,合計空襲日本98座城市,個別城市損毀40-60%,其他城市幾乎完全成為廢墟。根據戰後美國發布的《戰略轟炸調查報告》稱,整個對日本進行的戰略轟炸行動,造成平民傷亡80.6萬人,其中死亡33萬人(包括兩枚原子彈的殺傷);日本內務省戰後調查報告稱“美軍對日本本土轟炸造成24萬平民死亡(不包括原子彈殺傷),31萬人受傷(也不包括原子彈),另有1600架飛機和1650艘艦船被擊毀、擊傷”。

▲日本城市被轟炸前後對比

東京大轟炸-“李梅火攻”

美軍四星上將柯蒂斯·愛默生·李梅將軍,是東京大轟炸的策劃實施者,因為空襲東京行動大量使用燃燒彈,因此被稱為“李梅火攻”。以燃燒彈作為空襲武器在當時雖然已經不再是個“新鮮事”,但是李梅確定使用燃燒彈大規模火燒東京卻是一個革命性想法:“在當時,晝間精確轟炸已經在歐洲戰場多次成功實施,成為當時美國陸航戰略轟炸的基本準則,火攻只不過是偶爾為之的調劑品;而李梅將軍卻要整個轟炸機航空隊都裝上燃燒彈,搞夜間火攻,不講精確性,只將面積轟炸帶來的巨大殺傷效果,這與當時美國參聯會給他的命令也不符”。

▲1945年3月9日-10日,李梅火攻之後的東京遇難者屍體(幾乎燒焦)

為了讓美國高層批准自己的火攻計劃,李梅將軍必須說明“利用燃燒彈大規模殺傷日本平民在軍事意義上的重要性”,根據其分析“日本的軍工生產能力嚴重依賴小型家庭作坊,重工業的零件粗加工被分包到成千上萬個家庭企業,最終再集合到大工廠進行最後的加工和裝配,因此日本的軍工潛力蘊藏在城市的平民區中,單單精確轟炸日本重點工業目標並不能達到迅速削弱其軍工能力的目標”。

▲東京大轟炸投擲燃燒彈的B-29轟炸機

通過上述報告,美國高層改變了宏觀上精確打擊重點目標的戰略思想,轉而支持了李梅的火攻計劃。在計劃得到批准之後,為了適應新的火攻戰術要求,美軍進行了一些列技術改裝和低空轟炸訓練,並且仔細研究了“如何利用大批燃燒彈集中轟炸狹小區域,讓燒燒火焰彙集成火焰風暴,消耗風暴中心的氧氣,風暴邊緣的空氣會自動向火焰中心真空區彙集,形成強勁氣流,使火勢大幅度蔓延。當然,對於日本的大量木製和式建築對於火攻的助益,也進行了相當程度的分析。”

▲日本和式木製建築

進過一系列周密的準備之後,1945年3月9日夜間,火燒東京的大轟炸開始了,李梅將軍命令每架轟炸機最大限度的攜帶6噸燃燒彈,所有3個作戰聯隊傾巢而出。第313聯隊從提尼安、73聯隊動塞班島、314聯隊從關島出發。300多架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組成龐大集群,在2萬5千英尺高度巡航,接近目標後將飛行高度將至5000英尺(約1500米)。經過當夜的轟炸,東京四分之一的市區近乎全毀,下町區不復存在,僅當夜日本平民就死亡83000多人。

此後,李梅又連續多日派遣轟炸機對東京和其他城市進行轟炸,截至到1949年7月15日,東京、神戶、大阪、橫濱、名古屋已經沒有任何有價值的目標,值得美軍去轟炸了,因此都被李梅從他的“轟炸清單”上劃掉。

總體來說,美軍對日本的本土轟炸造成了巨大的平民傷亡,當然這也是二戰時期日本軍國主義分子負隅頑抗造成的惡果。


裝備空間


美國對日本本土的轟炸,始於1942年4月18日,史稱杜立特空襲。

二戰中,在北上進攻蘇聯遭遇慘敗後,對華戰爭又久拖不決,導致日本將侵略目光東南亞,以奪取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滿足其軍事開支。然而日本在東南亞的行動觸動了美國在當地的利益,為警示日本,美國凍結了對日的貿易,其中包括對日本至關重要的高辛烷石油。因此,為了確保其軍事後勤供應,掠奪石油,日軍決定冒險一擲,1941年12月7日清晨對美國在太平洋的前沿基地,珍珠港發動偷襲。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朝野一片譁然。1941年12月21日在白宮召開的參謀總長聯席會議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D·羅斯福向與會成員指示軍隊應儘快組織針對日本的報復性打擊。

1942年4月18日,美國16架B-25搭乘大黃蜂號航母,於東京時間正午時分陸續飛抵日本上空,轟炸了東京的10座軍事和工業目標,橫濱2座,橫須賀、名古屋、神戶和大阪各1座。

然而限於B-25轟炸機的載彈量以及從航母起飛的條件限制,杜立特空襲造成的破壞著實微不足道,據稱空襲後不久,遭轟炸的設施就都修復一新。在此之後,受限於當時飛機的航程限制,在此後將近兩年多的時間裡,美軍都沒有再組織對日本本土的戰略轟炸。

而真正讓日本感受到切膚之痛的,是1944年至1945年的美國對日無差別轟炸。

在二戰後期,美國在太平洋戰場上不斷取得勝利,但同時日軍的頑強抵抗也讓美國傷亡慘重。另外,1943年,尼米茲海軍上將利用跳島戰術攻佔了馬里亞納群島的島嶼後,美國第七十三轟炸機聯隊得以進駐塞班島,獲得了轟炸日本的前沿基地。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迅速結束戰鬥,減少傷亡,美國策劃對日本本土,特別是東京等大城市,發動大規模空襲。

1944年的11月24日,美軍派出88架轟炸機空襲東京,意欲進行一次白天的精準轟炸。結果只有約30架飛機找到了轟炸目標,約10%命中預定目標。其原因在於日本的工業生產模式,是由散佈在居民區的小作坊生產零部件和預製件,再送到大工廠進行組裝。晝間高空精確轟炸根本無法摧毀星羅棋佈的小作坊,也就無法有效地打擊日本軍事工業。

鑑於此,美軍改變策略,決定在夜間對日本各大城市,進行地毯式無差別的燃燒彈轟炸。

1945年2月23日至24日首次對東京採取大規模燃燒彈攻勢,當晚174架B-29轟炸機在東京拋下大量凝固汽油彈,把東京約2.56平方千米的地方焚燬。這此行動的良好效果,堅定了美軍實施大規模夜間火攻的決心。

1945年3月9日夜間,334架B-29從關島直撲東京,實行輪番地毯式轟炸,投下2000餘噸燃燒彈,市中心41平方公里被夷為平地,26.7萬幢建築物付之一炬,共炸死燒死83793人(一說超過10萬人);另有10萬人被燒成重傷,100萬人無家可歸。

此次行動後不到30小時,美軍又觸動317架B-29轟炸機夜襲名古屋,該市的飛機制造中心遭到毀滅性打擊。13日,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遭到了300架B-29的轟炸,此次行動中美軍共投擲了1700噸燃燒彈,大阪約20.7平方千米的市區在3小時內被焚燬。16日,美軍選擇轟炸神戶,摧毀日本造船工業。此後,美軍又於四、五、六月大舉空襲日本各大中小城市。1945年7月4日,美軍宣佈已在日本投擲超過10萬噸炸彈。

壓死日本的最後一根稻草,廣島與長崎的蘑菇雲。

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但日本在沖繩等地的瘋狂抵抗導致了大量盟軍官兵傷亡。儘管當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九州和關東地區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奧林匹克"行動計劃,但出於對日本本土登陸潛在傷亡的擔憂,並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以此遏制蘇聯在東北亞的勢力,美國總統杜魯門和軍方高層人員決定在日本投擲原子彈以加速戰爭進程。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據日本有關部門統計,迄今,廣島、長崎因受原子彈爆炸傷害而死亡的人數已分別超過了25萬和14萬。廣島和長崎因原子彈轟炸造成的傷害遺留至今,倖存者飽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膚灼傷等輻射後遺症的折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