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滅亡是由於文官集團失去宦官集團的制衡導致的嗎?

鷹揚縱橫


北京城破之前,崇禎皇帝自殺前曾寫了一份遺詔:“朕涼徳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意思就是將明朝滅亡的原因推到了文官集團身上。

崇禎皇帝即位後,剷除了魏忠賢等閹黨,宦官集團的實力大損,無力與文官集團制衡,這就逼的皇權不得不直接面對文官集團,從而引發了諸多矛盾。這裡姑且不論造成明朝滅亡的其他諸多原因,只討論一下文官集團是否強大到了影響皇權。

在明朝歷史上,朱元璋、朱棣不要說,都是打天下的皇帝,無論文官還是宦官,哪個敢爭權?到了朱高熾就對大臣們有點太客氣了,開了個不好的頭,以至於文官們敢在大殿上跟皇帝叫板。他兒子朱瞻基時就不得不重用宦官來搞平衡,以便於自己的意見能夠被執行。這個方法雖然有用,但也造成了很多惡果,比如朱祁鎮就因為聽信宦官王振的話,在土木堡被瓦剌活捉了去。

從那以後,縱觀整個明朝,幾乎都是文官集團與宦官集團的爭鬥史。做的比較好的,像嘉靖皇帝、萬曆皇帝,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皇權遊刃於兩者之間,皇帝的座位就穩的很。做的不好的,像崇禎皇帝,一下子把宦官集團滅了,導致文官集團獨大,自己的就陷入了事事處處受掣肘的尷尬位置。

但是,如果沒有文官集團的掣肘,崇禎就能做的更好嗎?我看未必。事實上,文官集團只是對皇權進行了限制,並沒有取代皇權,即便讓崇禎大權獨攬,從他的執政路線和戰略來說,失敗仍然是必然的。


林長風


又是一個為魏忠賢叫屈、打抱不平的提問,為之奈何?當然是無可奈何了,誰叫他的粉絲、追隨者那麼多,真是眾口鑠金,有口難辯啊!

說句難聽的話,以魏忠賢為代表的宦官勢力,除了專擅朝政、禍國殃民之外,還有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無非是看不慣文官勢力的反攻倒算而已,進而為魏忠賢鳴冤罷了。而炮製所謂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制衡,完全是一種自欺欺人、不可理喻的後人把戲。終其有明一朝,皇權始終與時俱進,為皇帝所掌,以號令全國。即使有所謂的平衡,也是日積月累,皇帝一手促成的,與這兩個集團無關。倘若一個平衡打破了,皇帝立馬可以製造另一個平衡,以填補皇權可能面臨的威脅。換言之,沒有了宦官勢力,可以有其他勢力。更說白了,皇帝玩的就是平衡之術,御下之術。試問當這種平衡的主導權操縱於皇帝之手,難道他眼睜睜地看著朝代更迭嗎?顯然不可能,更是無稽之談。

那來談談明朝的滅亡。首先,自“土木堡之變”後,明朝由盛轉衰,國勢一日不如一日。其次,明朝“薩爾滸之戰”失敗,關外滿洲勢力崛起,明軍無以為繼。最後,明朝“宦官干政”嚴重,政治腐敗不堪,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導致爆發了各種起義,進而摧毀了明朝的統治根基。當此之時,虎視眈眈的滿清鐵騎,以吳三桂等人為“帶路黨”,趁勢入主中原,徹底取代了明朝的統治地位。

總之,所謂明朝滅亡於文官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失衡,是站不住腳的,也沒有任何的依據可言。它完全忽視了明朝的滅亡是內憂外患的結果,卻強行嫁接成了統治集團內部鬥爭的結局,真可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也。


史過鏡遷客


明朝亡於空轉。。

據說有個皇帝專心作木匠都沒出什麼事,這說明了絕對是空轉。

我也分析過。這個事江南收稅江南買米。京杭大運河。

說明南方的價值一直在流失,流失到北京百官空轉。這事應該是朱元璋定都南京圖子孫昌盛。結果跑北京打蒙古去了。

這事就涉及養寇自重,結果李成梁一不小心養出努爾哈赤。

怨不得別人。估計是永樂大帝自個帶頭養寇自重,這事金陵城花花世界美女如雲啊!性取向大問題朱元璋起自基層還是考慮少了。這個魏忠賢一個太監號稱九千歲而且文武百官起生祠。空轉。。李自成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許多事有古怪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