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理想的志願與家長期望的不同怎麼辦?

於球球耐摺咧


學生的志願和家長的期望不同,很正常!

畢竟兩代人,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人生經歷、不同的價值取向,如果相同,那就太珍貴了。

有分歧不要緊,如何處理是關鍵!

首先強調的是,家長切記不要給孩子規劃他們的人生和職業!

你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也要認真聆聽孩子的想法,最終尊重孩子的決定。

這個時候,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認真交流,平等討論和聆聽,很重要!

作為孩子,也要認真聆聽父母的話,相信父母對於你的愛是無私的。雖然兩代人有差異,但是父母的人生經驗和對於社會的瞭解和認識,深刻程度要遠大於孩子。


老頭和你隨便聊聊


我是去年參加高考的,雖然我的成績不好,但是我可以說說我的看法。

堅持自己的想法,當然這個前提是你對自己選擇專業十分了解並對未來有了一個小小的規劃,且對它超級超級有興趣,如果你不確定你可以從你的性格、興趣入手,分析分析自己的性格適不適合這個專業,你能否堅持學習並學好這個專業。興趣是重要的,現在你對你的理想志願可能存在濾鏡,覺得它什麼都好,覺得你能學好它,但是現實與理想相反,或許現實會是你的熱情慢慢被消磨殆盡,最後變成一個混日子的大學生,沒學習這個專業之前,你對什麼都充滿信心,但現實中卻不是,所以先不要糾結一個理想志願,分析過後再做選擇,父母的建議不一定是壞事,也可以考慮考慮父母的建議。先別急著下定論,高考前最重要的就是高考能取得好成績,只有分數高,你的選擇才會多,希望你能選擇到你一生都熱愛的專業。

最後,祝你高考加油,能取得超級超級好的成績!


用剃鬚刀的松鼠


先看個故事,然後再根據未來職業規劃來定志願吧。


那一年,林徽因的兒子高考,她寄予極大的希望,認為他一定能夠繼承父母在建築方面的才華,順利考上清華建築系。孰料,天不隨人願,兒子居然以2分之差落榜了。


儘管兒子梁從誡顯得很平靜,但林徽因不相信這個事實。兒子在建築學方面有著豐富的知識積累,考上清華建築系完全是順理成章的事,怎麼可能落榜?


她找了關係調出卷子,仔細地查閱了起來。結果發現有些題是兒子故意答錯的。百思不得其解的她只好耐著性子繼續往下翻閱。結果在卷子的最後有一行小字:“我其實根本不喜歡建築學,我真正想要考的是歷史系。”


當看到這行字時,林徽因沉默了。一直以來,她都是以自我的臆斷判斷孩子的志向,想當然的覺得自己和丈夫是孩子所崇拜的對象,孩子也會喜歡建築學,繼承他們的事業,於是將自己的願望施加給了孩子。


孩子是帶著父母的建築學理想進入了考場,但誰來扶持孩子自己的理想?未來的路畢竟是孩子自己的。


思想鬥爭後,林徽因遵從了梁從誡的意願,他順利考取了北京大學歷史系。且曾師從陳翰笙先生攻讀世界史研究生,畢業後赴雲南大學歷史系任教。


後來,梁從誡回憶林徽因說:“她是一個忘我的學者,一個用對成年人的平等友誼來代替對孩子的撫愛的母親。”父母與孩子平等對話、尊重孩子,對他們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而尊重孩子的志願,就是孩子培養獨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父母和孩子在商討志願時,還需要考慮未來職業規劃的問題。


BBC基於劍橋大學研究者Michael Osborne和Carl Frey的數據體系分析了365種職業,發佈了一篇《人工智能時代的未來職業報告》,提出了一個“五秒鐘準則”。


指的是,一項工作如果人可以在5秒鐘以內對工作中需要思考和決策的問題作出相應決定,那麼,這項工作就有非常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技術全部或部分取代。


具體地說,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三項技能要求,你被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第一項是: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人情練達的藝術。第二項是:同情心、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第三項是:創意能力和審美能力。


有沒有發現?這三項技能其實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跟人類本身的“溫度”有關。如果你現在的規劃中有“溫度”的發揮空間,那麼恭喜你;如果不需要“溫度”,那意味著隨時都可能被機器取代,提前規避不失為一件幸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