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能力最重要?掙脫套路

什麼樣的能力才最重要?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叫低智商社會。作者是大前研一。他列舉了一些事實,比如:沒有成功慾望、學習能力低下但絲毫不以為然;看到電視中的廣告就會馬上衝動購買;總有毫不臉紅的讀錯字的官員出現;遇到困難,懶於思考就立即放棄;人云亦云,做什麼事總願意隨大流……面對日本的社會氛圍,大前研一感到擔憂。

讀完這本書,我想到了一個問題。到底什麼樣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我提供兩個思路吧。

什麼樣的能力最重要?掙脫套路

首先從工作的角度看。

日益發達的人工智能機器可以替代人類完成很多事情,將人工勞動最大化地解放出來,甚至寫作、繪畫、作曲這種極端需要創造力的工作,也可以成為工智能能夠勝任的一項簡單的工作。然而,總有一些內容是機器無法複製、無法超越的,人工智能會模仿小說的套路來寫小說,卻不會因為理解人的感受而寫小說。這部分內容代表了人腦的創造力,代表了人類的獨特性與物種價值,而這部分內容在人類創造的藝術形式中將得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和釋放。把畫家親眼所見的實際感受傳達給觀眾,這就是印象主義者的真正目標。

可以說,所有的工作,把技術性的細節和重複性的勞動剔除,剩下的就是體現創造性的部分,它們的藝術性都將最大化的體現出來。所謂工作的藝術性,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之一,就是對人類意識的自由表達,以及對生命和世界的獨特體驗。

接著從休閒的角度來看。

話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吃飽了飯才會想到一個詞,叫素質。可能這種素指的是在大學是掌握一門人文藝術。歐美的大學有通識教育課,日本和中國的大學都有文化素質課和同時教育課。可是今時今日,大學裡培養出來的那種素質,真的是未來需要的素質嗎?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彭 林老師在總結自己文化素質課10多年教學經驗時候,提到了從三個方面提高學生的素質。第一,培養學生對祖國有溫情與敬意,廣泛的引導學生在農業、音樂、天文、冶金、紡織、玉器、造船、建築等各個方面熟悉祖國的文化。第二,引導文化自覺,成就君子風範,也就是說知廉恥知禮儀。第三,讓學生有強烈的文化擔當,所謂擔當就是對民族有責任感。【來源:《新清華》增刊 2015.2】

必須要承認,提升這三方面的素質,對於培養合格的"社會人"還有有用的。擁有文化自覺、懂的廉恥的人,肯定是一個遇到"大事"時"情緒穩定"的人,一個在和平年代知道該怎麼投票的人。

什麼樣的能力最重要?掙脫套路

古典素質真的那麼重要嗎?

不過我個人認為,相比於文化知識的學習和薰陶,實際上理解力,創造力和品味可能更加重要。

新的年輕一代,即使不去讀過去的古典名著,真的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嗎?隨著近代化的發展,國民們越來越偏重於實用科學,而忽視了古典素質。解放後這種趨勢更加嚴重,否則也不會有"學好數理化走偏天下都不怕"的說法。大約在1999年左右,中國的文化市場上突然冒出了許多文化人,20年後的今天,當時的孩子在這一個氛圍下已經人到中年。有很多人說,現代人不讀古典是不行的。

通過讀書培養自己優秀的人格,併為社會做出貢獻的思想,這是在大學中盛行的一種規範的文化思潮。可能熟讀歷史、文學的人是有素質的人,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的,可是現在,只懂歷史什麼都做不了。在這個互聯網時代,幾乎所有的能夠從書本上獲取的歷史知識都能被瞬間查出來。如果想找到和歷史有關的事例,重視思維訓練的人,只需要瞭解查閱資料的方法就行。關鍵在於,獲取這些信息以後,如果加工和處理這些知識,得到屬於自己的結論。

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例如"歷史上有沒有出現過類似於現在所發生的事件"。能進行思考的人,比懂得歷史事實的人更加優秀,這樣的人才是屬於21世紀的有素質的人。

某種程度上說,世界的領袖們原理和古典式的素質,是因為作為知識的素質已經不想以前那樣有意義了。從這層意思上說,偏重知識的教育,關注"知道還是不知道"的競爭,已經沒有用處了。如何獲取第一手的資料,如何綜合各種信息獨立思考和判斷更加重要,如何把這種能力應用於實際行動,才是衡量一個人能否在世界範圍內通用的標準。

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既然機器可以乾的事情越來越多,那麼人的價值在哪裡?有人研究了創作範式的轉變,希望從對比的角度提供一些線索。他們認為人類和"類人"的區別主要體現在四方面:第一是創作主體的變化,這主要說的是工匠變成了機器人,第二是思維方式的變化,一般認為科學是理性的,藝術是感性的,機器從事的創作應當也是理性的。第三是教育方式變化,這指的是傳統技能的訓練方法可能會失效,第四是價值取向的變化,可能以後的藝術只有審美體驗,不再作為人類喜怒哀樂的表達載體。

我覺得這種分析完全就是沒用的廢話。我想強調的是,藝術創作中,人是主體,人始終都是為了自己而進行創作。只不過有時候我們強調通過作者本人去解讀神的審美,有時候需要作者本人去代表大眾審美,有時候我們強調作者要突出自己與大眾審美的區別。

人進行藝術創作,取悅觀眾是一方面,更主要的還是取悅創作者自己。以寫小說為例,人類的學習方式是先識別意圖,到能體驗他人的情緒,到建立常識之間的聯繫,最後達到通過有限的數據,甚至是單次事件總結規律,也就是做到"吃一線長一智"。創作本身就是作者從學習到成熟的過程。在創作的過程中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諸如作品中。

什麼樣的能力最重要?掙脫套路

社會結構在不斷的變化,人世間沒有一成不變的道理。人工智能只是我們獲得的眾多工具中的一種。工具的用途是幫助我們提升智慧,思考那些答案不明顯、或者不存在唯一答案的問題。不能放棄了思考,掙脫套路才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