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此方定是神仙宅

——淺說韶關文人的丹霞情結

作者:侯榮豐

1、序言:韶文化的誕生

作為丹霞地貌命名地的丹霞山水(曲江山水)與作為喀斯特地貌代表的桂林山水齊名,共同構成嶺南山水的代表。而丹霞山水在文化上似乎較桂林山水更勝一籌。舜帝、惠能、張九齡等珠江流域文明和文化的創始人都曾經活躍于丹霞群山之間。以韶石等為代表的丹霞群山,至遲在南北朝時期已經成為嶺南名勝。歷代文人騷客、士宦達官、僧侶道士、普羅大眾,吟詠丹霞山的詩文數以千計。在眾多的詩文中,尤其以韶關本土三大歷史文化名人張九齡、餘靖、廖燕的吟詠最具代表。

1.1巡幸韶石的中華始祖——舜帝

四千多年前,作為氏族部落首領的中國古代三皇五帝中的舜帝,為了弘揚仁德,不顧年事已高,開始了一去不復返的南巡。

南巡可能的路線是:自長江流域的湘江或贛江南下,逾南嶺進入珠江流域北江水系上游的湞江。行程比此前的逆水行舟輕鬆許多。順水推舟,不日間來到丹霞群山之間,寬闊和緩的湞江河灘,美麗奇異的山石,隨行的部族開始載歌載舞,在丹霞群山中,在融融的篝火前,奏起美侖美奐的盛世歡歌《韶》。先秦典籍《尚書》記載了這個美麗的傳說。

《尚書•益稷》:“簫韶九成,鳳凰來儀。擊石拊石,百獸率舞。”

描述的就是當時的情景。用竹、石製作的樂器共同演奏的《韶》,連續演奏了九章,棲止在丹霞梧桐上的鳳凰也不禁隨之翩翩起舞,群鳥群獸一同舞蹈。

今天的丹霞山群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名字:韶石。從這個意義上說,丹霞山是中國古代皇帝巡幸並因此得名的中華名山。

後來的韶州、韶關,均因舜帝奏韶樂、命韶石而得名。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1.2“韶石”最早見於《水經注》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溱水》:“東江又西,與利水合。水出縣之韶石北山。南流逕韶石下,其高百仞,廣圓五里,兩石對峙,相去一里,小大略均,似雙闕,名曰韶石。古老言,昔有二仙,分而憩之,自爾年豐,彌歷一紀。利水又南逕靈石下,靈石一名逃石,高三十丈,廣圓五百丈。”

唐《元和郡縣誌》:“隋開皇九年平陳,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為名”。

北宋《太平寰宇記》:“韶州科斗勞水間有韶石,永和二年,有飛仙衣冠分遊二石上。昔舜遊,登此石奏韶樂,因名。”

以上記載表明,以雙闕石為代表的山石即是韶石、奏樂石。從周田一帶的湞水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雙闕倚天”的壯麗景象。雙闕石相對如門,丹霞群山如宮殿,似城堡,雙闕石正如進入這座城堡和宮殿的大門,最為引人注目,是韶石區域的標誌性景觀。

只惜隨著湞江航運的衰落,雙闕石几乎為現代人們所遺忘。人們甚至於將奏樂石嫁接到白寨、朝石頂頭上,而不知所云。

1.3弘法韶州的禪宗六祖——惠能

韶關民間流傳:“有心去南華,無心上丹霞。”有心無心之間,將丹霞山與南華寺緊密聯繫在一起。六祖惠能(638-713年),廣東新州(今廣東新興)人,與中國近代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並稱廣東歷史上“兩大偉人”。惠能自黃梅得衣缽真傳南歸時,逾梅嶺,涉湞水,觀韶石。以韶石為代表的“曲江山水”無疑對其選擇在韶關一帶弘法是有影響的。

舜帝被後世譽為珠江文化始祖,惠能則是嶺南智慧的代表。而韶關或者說以韶石為代表的丹霞群山不僅是韶文化的發源地,而且是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和承載了嶺南智慧的中華名山。

2.1工隸書善五言的侯安都

歷史上第一位韶關籍名人是侯安都。侯安都(519-563年),字成師,始興郡曲江(現韶關乳源)人,南北朝時期陳朝名將,輔佐陳霸先建立陳王朝。安都墓在乳源縣桂頭鎮,以前韶關市區有風烈樓、風烈路紀念之。

《陳書•列傳第二•侯安都》:

“侯安都,字成師,始興曲江人也。世為郡著姓。父文捍,少仕州郡,以忠謹稱,安都貴後,官至光祿大夫、始興內史,秩中二千石。安都工隸書,能鼓琴,涉獵書傳,為五言詩,亦頗清靡,兼善騎射,為邑里雄豪。”

安都詩文未能流傳至今,是否主動傳播家鄉山水不得而知。

2.2自古南天第一人: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年),字子壽,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盛唐名相,譽為“嶺南第一人”。作為南嶺以南和長江以南的第一位宰相,以《感遇》二首為《唐詩三百首》開篇,以《望月懷遠》等千古名篇傳世。有《曲江集》。正所謂“自從‘海上生明月’,天下不敢小江南”。

張九齡的祖父張子胄的墳塋至今仍然完好地保存在與韶石一江之隔的周田湞水畔。可以說韶石一帶是張九齡的出生地和成長地,是丹霞山這樣一片靈山秀水孕育了一代賢相。

翻閱其現存的由明人輯錄的《曲江集》。其中吟詠丹霞山水的詩篇可以《初發曲江溪中》、《南還以詩代書贈京都舊僚》等代表。

《初發曲江溪中》

溪流清且深,松石復陰臨。

正爾可嘉處,胡為無賞心。

我猶不忍別,物亦有緣侵。

自匪嘗行邁,誰能知此音。

曲江溪即今天的湞江,清且深又有松石陰臨的景色,以韶石頂至五馬歸槽一帶最為典型。只有讓心靜下來心情慢下來,才能感悟到至善至美的韶音餘韻。又如,

《南還以詩代書贈京都舊僚》(節選)

層崖夾洞浦,輕舸泛澄漪。

松筱行皆傍,禽魚動輒隨。

惜哉邊地隔,不與故人窺。

疇昔陪鵷鷺,朝陽振羽儀。

來音雖寂寞,接景每逶迤。

“層崖夾洞浦”是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徵。“惜哉邊地隔,不與故人窺。”家鄉如此美景,只可惜地處邊遠,不能讓京師為官的同僚好友前來欣賞觀看。

與張九齡同時而稍早的王勃曾經到過韶石,初唐詩人高適的父親曾任韶州別駕。

作為在湞水畔韶石下生長的一代名相,張九齡對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以曲江山水為自豪,是一個有著強烈丹霞情結的曲江山水的傑出代表人物。經過張九齡的出色推介,曲江山水深入唐代文人士大夫心中,人人均以一睹曲江山水為榮。

2.3曲江山水聞來久、絕境方知在嶺南——韓愈、元稹與李渤、胡曾

中唐的韓愈(768-824)曾三次到訪韶州,有“曲江山水聞來久”、“暫欲系船韶石下”等名句。

《將至韶州先寄張端公使君借圖經》

韓愈

曲江山水聞來久,恐不知名訪倍難。

願借圖經將入界,每逢佳處便開看。

《從潮州量移袁州,張韶州端公以詩相賀,因酬之》

(一名《酬張韶州詩》)

韓愈

明時遠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

北望詎令隨塞雁,南遷才免葬江魚。

將經貴郡煩留客,先惠高文謝起予。

暫欲系船韶石下,上賓虞舜整冠裾。

圖經,相當於今天的地圖。惜未能流傳至今。

又,

唐詩人李渤(773-831年)的《司空侯安都廟記》(節選):

“客有遊曲江者,始入境,則望韶石之山;既至郡,則瞻張公之祠,以謂吾韶之美,盡於此而已。未知直韶之西北四十里,有桂山之峻,有侯公之偉。”

侯安都廟,一名上司廟,位於今乳源瑤族自治縣桂頭鎮。廟記將韶石山、張文獻公祠、侯安都廟並稱為韶關三大勝境。

又,

唐詩人元稹(779-831)《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有“颶風狂浩浩,韶石峻嶄嶄”句。晚唐詩人胡曾(約840—?)在途經韶石時所作的《自嶺下泛鷁到清遠峽作》一詩中有“絕境方知在嶺南”、“薜荔雨餘山自黛,蒹葭煙盡島如藍”的名句。

《自嶺下泛鷁到清遠峽作》

胡曾

乘船浮鷁下韶水,絕境方知在嶺南。

薜荔雨餘山自黛,蒹葭煙盡島如藍。

旦遊蕭帝新松寺,夜宿嫦娥桂影潭。

不為篋中書未獻,便來茲地結茅庵。

“絕境方知在嶺南”是古人也是當代許多到訪丹霞山人的第一感覺。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3.1“雙闕倚天秀”的“塵外絕區”

餘靖(1000-1064年),字安道,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北宋名臣。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官至工部尚書。有《武溪集》。

如果說張九齡是第一位將曲江山水廣泛傳播中原的韶關人,那麼餘靖可以說是第一位全面欣賞丹霞山水、並留下大量詩文的本土文人。知名的篇章有詩《遊韶石》、《靈樹喜長老屬疾見寄次韻酬之》、《寄韶石長老求柏栽》、《仁化錦石巖》和文《韶亭記》。其中《遊韶石》為五言排律,全詩28聯280字,是吟詠丹霞山水的長篇。《韶亭記》第一次從地貌的角度對丹霞山的風光進行了描繪。

韶關至今流傳餘靖在丹霞山將軍寨一帶的書堂巖刻苦讀書的故事。餘靖的成長與丹霞山水密不可分,餘靖的身上也就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嚴重的丹霞情結。比如人們比較熟悉的,

《仁化錦石巖》

巉巖絢爛倚雲隈,萬玉無香結作堆。

不是虯龍眠鐵樹,原來假石作根荄。

是留存至今最早吟詠丹霞山錦巖一帶景色的名篇。詩人將丹霞地貌的絢爛群山比喻為無香的玉石,十分貼切。又如,

《遊韶石》

世務常喧囂,物外有真賞。結友探勝概,放情諧素想。

韶山南國鎮,靈蹤傳自曩。雙闕倚天秀,一徑尋雲上。

長江遠縈帶,眾巒疑負襁。千里眇平視,萬形羅怪象。

日影避崑崙,鰲頭冠方丈。青螺佛髻高,群玉仙都敞。

霞城晴煜爚,桃溪春浩蕩。仰攀霄漢近,俯瞰神魂怳。

澗深溜如織,巖虛動成響。造化與真質,妙畫胡能倣。

賤子生海隅,逢辰辱朝獎。靡成彝鼎勳,甘從丘壑往。

驚禽戀故林,困驥畏羈鞅。茲遊得幽深,同懷樂清曠。

世言帝有虞,朔南聲教廣。丹冥卜巡幸,翠華臨蒼莽。

簫韶曾此奏,鍾石無遺像。但覺薰風存,翛然天籟爽。

姬公著治典,歷代所遵仗。九野奠山川,萬靈通肸蠁。

醫閭與吳嶽,半列戎夷壤。四時迎氣祠,猶煩禮官掌。

況乃祝融區,群物資含養。來儀威鳳居,樂育菁莪長。

膚寸起成霖,崇高一方仰。躋之佐衡霍,無慚公侯享。

這是古代士大夫遊覽韶石的詩篇代表作。“雙闕倚天秀,一徑尋雲上”,“萬形羅怪象”,“簫韶曾此奏”,“崇高一方仰”。詩篇將現實與舜帝南巡奏韶樂的傳說完美結合,對韶石一帶的景色作了系統全面的吟誦和讚美。再如《韶亭記》(節選):

“惟韶山去州治八十里,自元精胚胎,陽結陰流,不知爐錘者誰,獨秀茲境。在昔虞舜南狩蒼梧,九韶之樂奏於石上,山之得名起於是矣。

“亭就,則茲山具美,纖芥無隱。屹者如闕,圜者如庾,平者如臺,呀者如谷,曏者如門,背者如逃。人立鳥躋,霞明霧暗,碧玉千仞,青螺萬疊。殊形詭制,紛不可名;驅鬼役物,巧不能備。信塵外之絕區也。”

文章充分描述了丹霞地貌的鬼斧神工,對在韶亭觀賞的韶石風光極盡讚美,“信塵外之絕區也”,可以說是記述丹霞地貌的第一篇美文。

3.2此方定是神仙宅:蘇軾、王安石、向子諲、楊萬里的吟詠

王安石(1021-1086)、蘇軾(1037-1101)、向子諲(1085-1152)、楊萬里(1127-1206)都是宋代著名文學家。他們均有吟詠韶石的篇章,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以韶石為代表的“曲江山水”在宋朝仍是南來士大夫的必遊之地。蘇軾讚頌“此方定是神仙宅”;王安石讚美“樓臺飛半空,秀氣盤韶石”;向子湮吟頌“樹上清風石上泉”;楊萬里有詩“九韶八音堆一案”。如,

《送子思兄參惠州軍》

王安石

沄沄曲江水,天借九秋色。樓臺飛半空,秀氣盤韶石。

載酒填里閭,吹花換朝夕。笙簫震河漢,錦繡爛冠幘。

地靈瘴癘絕,人物傾南極。先朝有名臣,臥理訟隨息。

稍稍延諸生,談笑與賓客。子來適妙年,謁入交履舄。

寂寥九齡後,此獨望一國。虞翻禮丁覽,韓愈俟趙德。

又如,

《宿建封寺曉登盡善亭望韶石》

蘇軾

雙闕浮光照短亭,至今猿鳥嘯青熒。

君王自此西巡狩,再使魚龍舞洞庭。

蜀人文賦楚人辭,堯在崇山舜九嶷。

聖主若非真得道,南來萬里亦何為。

嶺海東南月窟西,功成天已錫玄圭。

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東來隱會稽。

建封寺即今天由別傳寺牽頭正在重建的靈樹寺,今周田湞江大橋附近原有建封灘、建封渡口。盡善亭遺址位於寺後山岡,登臨則韶石一覽無遺。詩篇對丹霞山奇異的風光作了高度的讚美,對舜帝南巡的傳說作了充分的肯定,對韶石作了盡善盡美的歌頌。

再如,

《次韻正輔同遊白水山》(節選)

蘇軾

只知楚越為天涯,不知肝膽非一家。

此身如線自縈繞,左旋右轉隨繅車。

誤拋山林入朝市,平地咫尺千褒斜。

欲從稚川隱羅浮,先與靈運開永嘉。

首參虞舜款韶石,次謁六祖登南華。

仙山一見五色羽,雪樹兩摘南枝花。

蘇軾在遊覽韶石之後,應韶陽(韶州)太守狄鹹之請,作《九成臺銘》(節選):

“嘗試與子登夫韶石之上,舜峰之下。望蒼梧之渺莽,九疑之連綿。覽觀江山之吞吐,草木之俯仰,鳥獸之鳴號,眾竅之呼吸,往來唱和,非有度數而均節自成者,非《韶》之大全乎!上方利極以安天下,人和而氣應,氣應而樂作,則大成所謂簫韶九成,來鳳鳥而舞百獸者,既已粲然畢陳於前矣。”

向子諲登臨望韶亭,“借問誰傳,松上清風石上泉”,以一曲《減字木蘭花》表達了對韶石的讚美。

減字木蘭花·登望韶亭

向子諲

兩峰對起,象闕端門雲霧裡。千嶂排空,虎節龍旂指顧中。

簫韶妙曲,我試與聽音韻足。借問誰傳,松上清風石上泉。

楊萬里的《題望韶亭》對韶石一帶的風光作了更加全面的描述。

《題望韶亭》

楊萬里

新隆寺後看韶石,三三兩兩略依稀。

金坑津頭看韶石,十十五五不整齊。

一來望韶亭上看,九韶八音堆一案。

金鐘大鏞浮水涯,玉瑟瑤琴倚天半。

堯時文物也粗疏,禮樂猶帶鴻荒餘。

茅茨殿上槌土鼓,葦龠聲外無笙竽。

黃能郎君走川嶽,領取後夔搜禮樂。

嶧山桐樹半夜鳴,泗水石頭清晝躍。

山只川后爭獻珍,姚家制作初一新。

帝思南嶽來時巡,宮琛廟寶皆駿奔。

曲江清澈碧瓊軟,海山孤尖翠屏展。

天顏有喜後夔知,一奏雲韶供亞飯。

帝登九疑忘卻歸,不知斑盡湘笛枝。

後夔一脛跛莫隨,坐委眾樂江之湄。

儀鳳舞獸掃無跡,獨留一狻守其側。

至今喚作獅子石,雨淋日炙爛不得。

洞庭張樂已莓苔,犍為獲磬亦塵埃。

不如九韶故無恙,戛擊尚可冬起雷。

何時九秋霜月裡,來聽湘妃瑟聲美。

曲終道是不見人,江上數峰是誰子。

經過有宋一代文人的吟詠,以韶石為代表的曲江山水已經成為嶺南山水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韶關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4.1韶石的式微

元明時代,韶關人文較唐宋寥落,隨著人口的增加,交通的發達,特別是商業的繁榮,稅關的設立,韶州演化為韶關。曾經的唐相之家,變為南來北往經濟繁華之地,韶關與嘉峪關、函谷關、居庸關等成為國內著名關口之一。意大利人利瑪竇的6年韶關長住,並不能對這個熙熙攘攘的州城有更多的影響;徐霞客的謁曹溪有明文記載,但訪丹霞山(韶石)與否卻因日記散失而不能確切。

所幸的是,明人整理出版張九齡《曲江集》、餘靖《武溪集》,使得二人的詩文得以較完整地傳承下來。

有意思的是,明末清初,丹霞山名的確立,別傳禪寺的興盛,韶石區域開始式微。特別是民國以來,湞江水路的衰落,曾經被廣泛吟詠的以韶石為中心的“曲江山水”幾乎被人們所忘記。

4.2千秋絕調空山和——本土布衣文人廖燕的丹霞情結

廖燕(1644-1705),初名燕生,字柴舟,曲江(今韶關市區)人。清初文學家、思想家。一介布衣,一生潦倒。同時而稍長的澹歸稱讚廖燕“傑出韶陽之士,其詩蒼秀骨重而神不寒,復登作者之堂。”“廖生手筆嶺表雄,摩青欲峙雙芙蓉”。清•陳恭尹稱廖燕為“人真妙人,文真妙文,為古文中第一手”。以論、記獨步文壇,被日本學者稱為“明清八大家”。著有《二十七松堂集》。

廖燕曾經多次遊歷丹霞山,與丹霞山別傳寺僧眾多有交往,並書信往來。集中記述丹霞山的有文《遊丹霞山記》、《掛榜山銘》、《與澹歸和尚書》、《哭澹歸和尚文》、《樂韶亭記》、《與樂說和尚書》、《遊丹霞詩跋》和詩《將遊丹霞自相江發舟入仁化》、《入銅鶴峽望觀音石至夏富復回望更似是夜宿潼口》、《晨起舍舟陸行誤入樵徑磵阻步止遇老農引之始得路》、《初至丹霞因得寓目諸勝》、《遊丹霞山與樂說和尚接語連宵歸復可懷乃貽以詩》、《望夫石》、《春夜丹霞山樂說上人院坐雨》、《題澹公禪房》、《送天然和尚還廬山》、《秋晚自潼口寄宿丹霞禪院有懷蕭絅若》、《韶石攢奇》、《宿丹霞》、《寄友書後再題一絕》等。

康熙三十八年(1699)四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廖燕與四位友人第三次遊歷丹霞,撰文《遊丹霞山記》。

《遊丹霞山記》是韶關本土文人首次對丹霞山遊歷的全面記述。因為遊歷時間較長,作者以記實的手法為我們勾勒了一幅完整的丹霞山水圖。節選如下:

“餘遊丹霞至再矣。…四月二十一日晚,抵仁化江口。次日,由江口抵銅鶴峽,望觀音石,彷彿花冠瓔珞,江水繞山三匝。舟行,忽遠忽近皆與像相值,而像之正背側面,望之無不極肖者。是夜,宿潼口。

“稍前,兩壁夾立,中露天光,名一線天。以路險而止,且欲登山未暇也。李子畫石記磴數至此,凡得四百一十九級雲。入山門,右折為葦橋。橋下荷葉田田,恨尚未花。…

“二十五日,出關門,復至山趾。…歷石磴,數折,入夢覺關。瀑布從丹霞山頂飛下,滴瀝有聲。又數武,有瀑,差小。循瀑仰睇,頭為之眩。…”

又如,

《掛榜山銘》(節選):“為問此榜有柴舟其人姓名者乎?曰,無有:則信乎此山之窮也。千百年後得柴舟而傳之,則又此山之通也。嗚呼!是可銘以諷也。”

山銘對韶石的衰落和韶關人文的衰落髮出如此概嘆。掛榜山,一名朝石頂。位於湞江右岸,崖壁高可二百米。因崖壁差異風化、凹凸不平,形如古時科舉高中時張貼的黃榜,故名。

廖燕吟詠丹霞山的詩也堪一讀。如,

《韶石攢奇》

參差樂石拂雲稠,虞帝曾經奏此丘。

崖竇竊虛聲自響,鍾匏韻古蹟堪留。

千秋絕調空山和,一部元音大地收。

數遍峰巒懷未已,天風吹籟滿滄州。

對韶石和韶樂的美妙作了進一步的讚美。再如,

寄友書後再題一絕

霞落蒹葭雁有聲,一封珍重話生平。

他時韶石能相訪,但問漁樵識姓名。

表現了晚年欲歸隱山林的思想。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4.3俯視群山儘子孫:丹霞山時代的到來

廖燕前後有名的清代詩文有丹霞山主——李永茂、李充茂兄弟的吟詠,別傳寺開山祖師天然、澹歸師徒及同時代文人的詩文唱和。著名的如李永茂的《丹霞山記》;屈大均的《廣東新語》中的詞條:“丹霞山”、“韶石”;袁枚的《遊丹霞記》,諸文與廖燕文互為補充,加上孤本傳世的《丹霞山志》,可以基本還原清初丹霞山的面貌。如李永茂,

《謀隱丹霞》

韶西仁裡大如拳,城北恩溪一線天。

新谷賣錢方五月,老醫藏艾未三年。

民生晚代逢黃霸,士避狂秦愧魯連。

錦石巖前竹樹裡,租餘十畝種瓜田。

《天柱山》

逃名起在青霄上,泛鬥人從綠樹捫。

垂老猶能陟鳥道,登高兀自見中原。

孤留一柱撐天地,俯視群山儘子孫。

夜靜須教竹影睡,恐搖枝葉指星垣。

《謀隱丹霞》記述了購置丹霞山時的歷史背景。《天柱山》“孤留一柱撐天地,俯視群山儘子孫”句尤為雄奇。

李充茂的《丹霞山記》,全文1344字。記述了與其兄永茂及明諸遺臣落拓仁化,苦心經營丹霞山的開山過程,對丹霞之美讚賞有加。節選如下:

“然石室星錯,實外虛中,良有俯納萬千之用。且中山一帶,長松婆娑,修篁掩映,清泉瀑布,飛玉噴珠,幽賞之勝,令人應接不暇。嗟乎,此山當中原、吳會之墟,何終南、崆峒、姑射、匡廬、天門、姑蘇之不逮!

“嗟呼!丹霞之山,不自今日而始也,乃闃乎,無人寂寞者數千百歲矣。自伯子至山,而人人知有丹霞焉,且人人丹霞是依賴焉。”

再如,別傳寺開山祖師天然的《瞎堂詩集》和澹歸的《徧行堂集》均有諸多讚美丹霞山的詩文。

澹歸(1614-1680年),俗名金堡,字道隱。法名今釋,別號甘蔗生,又號舵石翁。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受贈丹霞山,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駐錫丹霞,歷五年,山寺初具規模。取佛祖“教外別傳,以心傳心”之意,取名別傳禪寺。澹歸迎請其師天然出任別傳寺首任住持。八年後,澹歸繼任別傳住持法席。因為天然和澹歸的巨大影響力,包括地方官員在內的眾多高僧大德,紛紛景仰別傳,唱經誦佛,詩文唱和。山上僧俗多時達二百餘眾,別傳一時成為嶺南佛門勝地。眾多官僚文人均以到訪丹霞山為榮。

別傳寺創建不久,即與南華寺、雲門寺等禪宗祖庭鼎足三立,號稱粵北三大叢林。丹霞因山而名,終於因寺而顯。

4.4“不可思議”的丹霞山——袁枚《遊丹霞記》

乾隆四十九年(1784),袁枚(1716—1797)遊歷丹霞山,並作《遊丹霞記》,對丹霞地貌所造就的奇幻境界作了生動的描述。

“甲辰春暮,餘至東粵,聞仁化有丹霞之勝,遂泊五馬峰下,別買小舟,沿江往探。山皆突起平地,有橫皴,無直理,一層至千萬層,箍圍不斷。…舛午惝恍,不可思議。

“其前群嶺環拱,如萬國侯伯執玉帛來朝。間有豪牛醜犀,犁靬幻人,鴟張蠻舞者。餘宿靜觀樓,山千仞,銜窗而立,壓人魂魄,夢亦覺重。山腹陷進數丈,珠泉滴空,枕蓆間琮琤不斷。池多文魚泳遊。餘置筆硯坐片時,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小結:

張九齡、餘靖、廖燕,後世譽為韶關古代三大文人。從他們傳世的詩文可以看出,他們對孕育他們的家鄉山水都懷有深厚的感情,並訴諸詩文。由於他們的宣揚,丹霞山(包括韶石)成為嶺南山水文化特別是丹霞文化(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丹霞情結一代一代傳承下來,成為丹霞文化的重要精神內核,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韶關人對家鄉的熱愛,對丹霞的嚮往。

參考文獻:

張九齡集校注(上、中、下),中華書局,2008年

武溪集校箋,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

廖燕全集(全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丹霞山啟事

作者:桂漢標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幾枝?

願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王維詩傳千古,

寫的何處聖物?

自然造化考證:

非我丹霞莫屬!

陽元巨石高矗,

陰元幽洞芳馥,

情深鴛鴦樹茂,

愛滿玉女心湖……

如此氛圍若無,

焉育紅豆無數!

感謝詩人慧眼,

代我真誠傾訴。

賓朋紛至沓來,

創造多少財富?

我山討論決定:

酬金理當發出。

昭告四方八處:

急尋王維遺族,

後裔承繼先賢,

領受墾望儘速。

若有知情請告,

獎勵壯觀日出。

霞染愛情聖地,

誠邀天下共渡!

丹霞山山委會

公元2020年4月15日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成語手機版新解(三題)

作者:桂漢標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守株待兔

戰亂天災田園荒蕪,

宋人後裔不再守株,

大槐樹下依依惜別,

徙遷求生嶺南落戶。

墾荒拓巷棄株得珠,

百姓繁衍八方流佈……

相守善待歲月翻覆,

走遍四海不忘祖屋!

重返古巷尋根問祖

成語新解手機發布:

千載貶義兔年褒揚——

守望珠璣待展宏圖!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華而不實

贏店主,你看走眼了,

那陽處父只是個草包!

走吧,離開寧邑縣境,

南下曹溪,自有高人指教!

南華寺?只聞晨鐘暮鼓敲,

主持怎沒有博士大師封號?

“菩提本無樹哦,何來果實?”

慧能走出碾房,微微一笑。

花開心中,實當虛無飄渺,

悟吧:天下事,了猶未了。

實利纏身的當代店主們呵,

快來禪宗祖庭悟務虛之道!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有備無患

魏絳感激晉悼公的恩惠,

卻獻諍言期待“居安思危”。

封建帝王哪個不驕奢淫逸?

有備無備終歸落花流水……

當今盛世遍地鏤金鋪翠,

浮躁的心園卻一片枯萎。

來吧,來必背瑤山走走,

保你有背無煩心消疲累。

長鼓牛角響,瑤歌笑聲飛,

瑤肉遠飄香,瑤酒久陶醉……

親和大自然哦迴歸真善美,

去它媽的什麼先鋒另類!

【2011年11月8日】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丹霞山山委會尋找唐代大詩人王維後裔:前來領受稿酬和獎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