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昨晚,和朋友在一咖啡屋閒聊。無意中發現,來咖啡廳消費的大多都是年輕人。再仔細一看,有兩三桌竟是十三四歲的中學生,好像就是我們周邊農村的孩子。

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一杯咖啡自然是喝得起,但是,我不禁暗自思忖:這些孩子都還是中學生,他們的錢肯定是父母給的。可是,他們的父母自己是否捨得花三四十塊錢,來喝一杯咖啡呢?他們的父母給他們錢,大概是擔心孩子在外面花錢時,擋住手,或者被別人瞧不起吧!

這也是當下大多工薪階層父母喝農村父母的普遍心理。

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老話說得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可如今,不知什麼時候開始,窮人家的孩子都被培養成了“富二代”。

很多工薪階層,甚至是農民,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了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舉家從農村搬到城市陪讀,打工掙錢,節衣縮食供孩子上大學。可是孩子到了大學,卻拿著父母的血汗錢,進網吧熬通宵打遊戲,下館子胡吃海喝,泡妞,不好好學習。最後,被大學退回的有之;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的有之;找到工作後,幹不了三天,就不願再幹,而是躲在家裡啃老的有之……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大概是因為這些父母“太愛”孩子了。因為家庭條件不太寬裕,他們擔心自己孩子被比下去,產生自卑心理,因此,寧可自己吃苦受累多掙錢,寧可自己忍著病痛的折磨,不去醫院看病,也要給孩子穿名牌衣服,用名牌手機,吃最好的食物。

他們不願讓孩子吃一丁點苦,受一丁點罪,只要孩子們能夠專注於學習,將來考上一所名牌大學。以至於,最後將孩子培養成了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富二代”。

相比這些被寵成“富二代”的寒門子弟,還有一些更加貧困家庭的孩子,卻因為見證了父輩的艱辛,體會到生活的艱難,所以變得自強自立自律。


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兒子在會寧上高三時,經常給我講他們班同學的事兒,其中有一位叫袁濤的同學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袁濤是他們班唯一一個住校生,家在會寧劉寨一個極為偏僻的小村莊。據說那個村子現在只有兩戶人家,其中一戶就是他家。

高一上學期,袁濤母親也曾在縣城陪讀。放寒假時,袁濤回到家,看到父親瘦得不像樣子,心疼得眼淚都掉下來了。原來父親因為一個人在家,吃飯總是湊合,加上經常乾重體力活,又長時間孤獨寂寞,所以才瘦成了一把骨頭。

袁濤得知這些情況後,說什麼也不讓母親去陪讀了。他對母親說,“媽,你還是在家給我爸做飯吧,我在學校還能買著吃。我爸一個人太難熬了……”

袁濤怕母親擔心他的學習,所以向母親保證,他一定好好學習,絕不玩手機。因此,儘管袁濤住校,沒人監督,而且一天到晚都拿著手機,可是,他是他們班最自立,最自律的同學。他的成績一直穩穩地停留在班裡的前十名。

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我想,袁濤之所以能夠做到自強自立和自律,是因為他的父母,並沒有掩蓋家庭窘迫的現狀,而是真實地呈現了他們家存在的困難,以及為了他上學所付出的努力,讓他真真切切感受到父母的不易。

而且,據兒子講,袁濤從小就幫父母幹農活。父母也沒有因為怕孩子到了城裡被看不起,而過度地給予物質上的滿足和寵溺。

2019年,沒有父母陪讀的袁濤,始終帶著手機的袁濤,順利考入浙大。

由此我想到:不論是富人家,還是窮人家,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順其自然,既不要過度給予,也不要刻意減少,而是讓他們看到真實的社會,體驗到真實的生活,感受到父母最真實的境況。


說了你可能不信:家庭教育的差異,會直接導致孩子的窮富差異

貧富差異,實際上是教育的差異

當富人開始轉變教育觀念,將孩子們培養成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複合型人才時,窮人卻走起了10年前富人的彎路——無限度地寵溺孩子,只求成績,不求其它。結果就出現了窮人家的“富二代”越來越多的怪現象。

要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再大的教育資源差異,其實都比不過父母心態的差異和養育方式的差異。

因此,父母們要警惕呀,別因為擔心孩子沒穿戴名牌,沒用名牌手機電腦,沒有花錢時的瀟灑,就怕孩子在外受到歧視,因而過度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將孩子培養成“富二代”。

親愛的朋友,對此,您是怎麼認為的呢?歡迎在留言區留下您的觀點。祝您生活愉快,事業順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