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不責人小過,不發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菜根譚》

做人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要責難別人輕微的過錯,不要隨便揭發個人生活中的隱私,更不可對他人過去的壞處耿耿於懷久久不肯忘掉。做到這三點,不但可以培養自己的品德,也可以避免遭受意外災禍。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別人細小的過錯,不要去責備;別人的隱私,不要去揭發;別人過去對你不好的地方,不要念念不忘。

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會有錯誤和缺點,也都會做一些見不得人的事情。但是,人是有羞恥之心和反省意識的,會時刻反省自己,改變自己,做錯了事他會自己調整,不需要我們過多責備,頂多點到為止,須知“響鼓不可重敲”,你敲重了,鼓不但不響,反而被敲破了,何苦?你責備別人細小的過失,別人會惱羞成怒,不但不會改變自己,反而對你產生怨恨,這是何苦呢?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人因為有羞恥之心,所以會有隱私。隱私也是人靈魂深處比較脆弱的地方,我們不要去碰,更不要胡亂去打聽,去發掘;發掘出了別人的隱私,滿足了自己的好奇心,卻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當別人對你耿耿於懷的時候,你就得小心了。

中國有個成語,叫“既往不咎”,事情既然過去很久了,就不要再去追究。聰明的人把別人過去做的好事掛在嘴邊,這些好事也時時影響著他自己和他人,讓大家越來越好,而且,你說人家好,人家會心存感激的;愚蠢的人總是把別人過去所做的壞事掛在嘴邊,這些壞事也會影響他自己和別人,讓大家變得很壞,而且你說人家壞,誰聽了都不高興。別人的不高興,可能就是我們災禍的根源。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西漢初年,天下已定,各位功臣翹首以待,總希望能有個好結果,有的已等待不及,早就在那兒爭論功勞大小了。劉邦覺得,也該到了封賞之時了。

封賞結果,文臣優於武將。那些功臣多為武將,對此頗為不服,其中尤其對蕭何封侯地位最高、食邑最多,最為不滿。於是,他們不約而同,找到劉邦對此提出質疑:“臣等披堅執銳,親臨戰場,多則百餘戰,少則數十戰,九死一生,才得受賞賜。而蕭何並無汗馬功勞,徒弄文墨,安坐議論,為何還封賞最多?”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劉邦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說:“諸位總知道打獵吧!追殺獵物,要靠獵狗,給狗下指示的是獵人。諸位攻城克敵,卻與獵狗相似,蕭何卻能給獵狗髮指示,正與獵人相當。更何況蕭何是整個家族都跟我起兵,諸位跟從我的能有幾個族人?所以我要重賞蕭何,諸位不要再疑神疑鬼。”

眾功臣私下的議論當然免不了,但畢竟與蕭何無仇,對此事再不滿也就算了。

一天,劉邦在洛陽南宮邊走邊觀望,只見一群人在宮內不遠的水池邊,有的坐著,有的站著,一個個看去都是武將打扮,在交頭接耳,像是在議論著什麼。劉邦好生奇怪,便把張良找來問道:“你知道他們在幹什麼?”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張良毫不遲疑地答道:“這是要聚眾謀反呢!”

劉邦一驚:“為何要謀反?”

張良卻很平靜:“陛下從一個布衣百姓起兵,與眾將共取天下,現在所封的都是以前的老朋友和自家的親族,所誅殺的是平生自己最恨的人,這怎麼不令人望而生畏呢?今日不得受封,以後難免被殺,朝不保夕,患得患失,當然要頭腦發熱,聚眾謀反了。”

劉邦緊張起來:“那怎麼辦呢?”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張良想了半晌,才提出一個問題:“陛下平日在眾將中有沒有造成過對誰最恨的印象呢?”

劉邦說:“我最恨的就是雍齒。我起兵時,他無故降魏,以後又自魏降趙,再自趙降張耳。張耳投我時,才收容了他。現在滅楚不久,我又不便無故殺他,想來實在可恨。”

張良一聽,立即說:“好!立即把他封為侯,才可解除眼下的人心浮動。”

劉邦對張良是極端信任的,他對張良的話沒有提出任何疑義,他相信張良的話是有道理的。

幾天後,劉邦在南宮設酒宴招待群臣。在宴席快散時,傳出詔令:“封雍齒為甚邡侯。”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雍齒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當他確信無疑真有其事後,才上前拜謝。雍齒封為侯,非同小可。那些未被封侯的將吏和雍齒一樣高興,一個個都喜出望外:“雍齒都能封侯,我們還有什麼可顧慮的呢?”

事情真被張良言中了,矛盾也就這麼化解了。

做人應當寬宏大量,不要緊緊抓住別人的錯誤或缺點不放,若行為後者,只能證明自己人品的卑劣,而且也表現了自己狹隘的胸襟。能寬容待人,能容許人家犯錯誤,同樣能造福於自己和別人,從而避免禍害。

老人言:忠恕待人 養德遠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