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米粉大擂臺”之永州篇——禾亭水粉"

清朝末年,著名詩人楊季鸞(寧遠人)與著名學者官員、書法家何紹基(道州人)是同庚摯友。一次,二人相邀同遊永州寧遠禾亭鎮大谷村濂溪先生上巖題刻等古蹟,並夜宿該村。第二天一早,楊季鸞帶何紹基來到山下的禾亭小鎮,品嚐當地的早餐小食——禾亭水粉。不吃則已,一吃即被這道製作講究、細滑鮮嫩、芳香四溢的小吃所吸引。何紹基顧不上斯文,連吃幾碗才呼過癮。還連連對楊季鸞稱讚道:“沒想到,名不經傳的禾亭鎮竟是個山洞藏有錦繡文、民食亦有真美味的好地方!兄臺與我這次的禾亭之行,確實不虛此行矣!”之後,二人歡喜作別、各奔前程。後來,何紹基高中進士並官至翰林院庶常館編修,楊季鸞則詩名遠揚且被御賜為“孝廉方正”,二人京城重逢,每每相聚,必向眾人提起“禾亭水粉”的美味,傳遞的皆是滿滿的鄉愁、暖暖的友情。從此,這道寧遠小吃便名聲在外、被世人所知。

禾亭水粉,因盛產於禾亭而得名,它不僅僅是一道名揚永州的美食小吃,更是寧遠人一日三餐的開始,寧遠人愛禾亭水粉,愛的是粉湯裡鮮香的味道;寧遠人吃禾亭水粉,吃的是粉條軟綿帶著嚼勁的感覺。

禾亭水粉是永州寧遠人對湯粉獨有的稱謂,和大多數湯粉一樣以湯頭、蔥花、醬油、臊子、辣椒為佐料調製而成,但和永州其他地方講究粉條的柔軟、湯頭的濃鮮不同,習慣了禾亭水粉口味的寧遠人,對湯粉的要求苛刻而別具一格。禾亭水粉的原材料米粉是專門定製的,乾粉的外形較普通湯粉的粉條細,發好的粉條在沸水中燙撈後仍能保持其勁道和彈性,不易碎斷。禾亭水粉的美味也在湯裡,普通的湯粉大多以骨頭、黃豆、五香配料等調味製作而成,而禾亭水粉的湯頭有其獨門配方,是祖輩之法,從不外傳。水粉的湯頭必須當天製作,講究一個“鮮”字,佐料的調配也是製作禾亭水粉至關重要的一步,佐料分量的拿捏是掌控味道的關鍵,把做好的肉臊子、蔥、醬準備在碗裡,燙粉條、入湯,有條不紊,缺一不可,手與勺的麻利配合下,禾亭水粉的味道就此形成。

一碗精細鮮香的禾亭水粉,是長年累月粉與湯的融合,沉澱的不僅僅是寧遠一道聞名遐邇的美食,也是寧遠人對家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