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農村去世的人都埋在地裡?多佔地方不能種地啊,埋在陵園不好嗎?

用戶白娘子







我是七哥啊


你這問題,就像曾經有一個女記者到貧困山村學校採訪,看到學生們個個都吃著冷飯拌乾菜,於是便好奇地問學生:“你們為什麼不吃肉?”

為什麼農村去世的都要埋在地裡,而不是陵園?

一、陵園不是免費的,而且很多民政局的公墓沒有關係還不定能搞得了。那隻能到私營墓地,價格肯定就比較高。一個公墓幾萬塊,對於很多普通農村家庭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費用了。

二、農村埋在地裡,也是祖祖輩輩流傳下來的一種喪葬習俗。古時常說的“入土為安”也是埋入土裡。所以很多農村基本還是沿襲了這種習俗,而不會選擇火葬或其他喪葬方式。

三、土埋的話,其實也不會佔有很多地方的。常見的有:一種是埋在自己的地裡,過了五年或者七年,基本都會開棺把屍骨重新整理另外找地方埋葬,根據風水,有可能會在某個山洞或半山腰。另外一種是,村裡都會有一塊八寶山,專門用於埋在去世的人。所以村裡去世的人都會統一埋在一個地方,也是過了幾年,家人就會把屍骨轉移走的。

但不管埋在哪裡,有一點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很多墳墓會變成無主墳墓,再久遠一點,曾經的地方可能就會是一片平地。

所以,綜合多方原因,土埋還是會存在很長一段時間的。


零零子


生老病死乃是人生的規律,不會以任何人的意志而改變;入土為安則是走完人生之路的最大願望。由於地域、習俗、信仰等不同,去世的人也就有了不同的埋葬方式。對於我國廣大的農村來說,還是以土葬為主,也就是說去世的人是要埋葬於地下的。

土葬都是當地沿承已久的喪禮習俗,根深蒂固,不會輕易有所改變

多少年來,在農村都是以土葬的方式為主。誰家有喪屍,都是先叫村裡的老人來幫忙出出主意。而老一輩的人一直認為死後一定要有一個全屍,以求得入土為安。而這種觀念,農村老輩的人們已經接受了傳統思想。誰要是說用火葬的方式,他們很難接受,有時候還會與你急。對於老輩人執意不放棄土葬,沒有晚輩敢不去遵從,否則就是大不孝,怕被人戳脊梁骨。

於是,老人一旦上了年紀,兒女們都要求孩子們為他做壽木,自己看著壽木的材質、手工且“量身製作”,老人才覺得心安理得。這還不算,他們在世或彌留之際,還是要選定一個“好”的墓地,兒女也不敢違背。土葬對於子女來說,能親眼看見父母最後歸處和遺容,入殮和安葬後,也方便子女們清明等重大的傳統節日去祭奠,求得心理上極大的安慰。

農村沒有陵園,只是有公墓,場地越來越小,管理失控

說農村有陵園,還不如說是有公墓。陵園那是要有人管理的,也免不了要收費。對於農村、農民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再說了,農村人與土地打交道,與土地有著深厚。這種黃土情結,也是無法改變的。以我們當地來說,每個村子都劃定專門的地塊,做為公墓使用。這樣,誰家有人去世了,可以自行選擇墳地。

我們村也有固定的公墓,那還是生產隊那會將“機動地”劃定的。包產到戶後,土地承包分配,也就有一些人以這樣那樣的理由,將公墓開墾,在沒有墳塋的地方種地收糧。公墓也算“大鍋飯”,被人不斷蠶食也各自為好,也就聽之任之。到頭來,公墓逐漸減少,也就為農民在自家地埋墳找到了冠冕堂皇的理由,那管佔了種田的地?

承包地成為農民自主埋葬墳墓的說辭,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

農民已經接受和沿習了土葬的方式,這也受老一輩思想觀念的束縛。因為是代溝,代溝是無法改變的,農民還是要選擇墳塋,運用這種古老的、傳統的土葬方式。不過,這些年,像我們這裡的農民,家裡有人去世了,大都不會選擇比較擁擠,也不太“好”的公墓,而是選擇在自家的承包地。雖然說農民的土地有承包的期限,但農民還是認為了承包地就是自家的。在自家地裡埋墳愈演愈烈,有的也不止一座墳塋,有的還立碑、植樹,儼然成了自家的墳場。

結語:

總的來說,農民“入土為安”的觀念根深蒂固,即使現在國家正在推行火化,農民還會把骨灰運回後重新土葬,還是要挖墳佔地。對於農民來說,“死者為大”,何況還是自己親人。至於種地,也不缺那點地,繞過就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