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莫言自称是个讲故事的人,而故事都有一定的虚构性,承载着人类的“胡思乱想”。从这点上讲,文学作品应属于精神领域或虚拟世界,似乎与人类的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没有关联。诚然,人类有几百万年的历史,但其中绝大部分,人都是处于如何解决生计的状态。我们始终在绞尽脑汁地提高生产力,与物质匮乏作斗争。因此,物质世界给人的感觉更重要。

01杂交水稻对人类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自1798年英国的马尔萨斯发表了著名的《人口原理》以来,人口悲观论就从未停止过。马认为:人口增速将超过地球可提供的食物增速,人口增长将被罪恶和苦难所抑制。一百多年前,经济学家们认为地球上的人口数不能超过二十亿,否则资源养不活更多人。

事实上,近几十年,人类发展与那些经济大佬们理论正相反。人类在人口急剧膨胀到70亿的同时,还摆脱了食不果腹的困境,且变得愈来愈空闲。这其中,杂交水稻扮演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植物杂交是在同一品种但不同良种之间进行的,基因保持不变;就好比白人和黑人相交生子,得到一个混血儿一样,作为“人”的基因没有改变。而转基因是加入不同物种基因或摘除相关基因的生物工程。前者为了植物增产增收,后者通过改变基因链条而改变了植物品质。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不可否认,杂交水稻对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温饱作出了贡献。作为解决了中国人吃饭问题的功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公众心目中一直是“民族英雄”的正面形象。

他用一种野生作物与本地水稻杂交,从而使庄稼在成熟时,枝杆比较艰挺,吸收更多的阳光,增加产量。

四十多年前,我们这代人就开始吃杂交水稻,想必那时转基因技术还没有普及。以前袁隆平对转基因技术也一直持慎重态度,这几年,他似乎更“开放”一些了,在转基因问题上,态度也变得越来越积极。

02虚拟世界真的那么“虚”吗?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历史》中讲述了这样一个事件: “公元前某一年,吕底亚国出现了大饥荒。起初,人们认为忍受一下,丰年很快回来,但情况并未好转。于是他们想出了一种解决饥饿的方法:先用一整天来玩游戏,使自己感觉不到对食物的渴求;接下来的一天吃东西,克制玩游戏。依此做法,吕底亚人一熬就是18年,其间发明了骰子、抓子儿、球以及其它所有常见游戏。”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未置可否,但游戏可以使人废寝忘食,我们是深有体会的。我觉得现代人与吕底亚人没有什么不同,都存在着“饥饿感”,但我们现在不是对食物的渴求,而是对更多欲望得到满足的渴求。

二千多年前,孔子创建儒家学说时,它不过是一个人生理想讨论的话题,这在当时人看来太虚了,所以起初信仰他的人并不多。但当中华大地以及东亚世界普遍接受这套思想时,真实世界本身也同时被改造了。

03历史路径就是一个从实到虚的过程

人类处于原始社会时,吃饱肚子是第一需求。所以狩猎、采集是最实在的问题,哪一个人虚一点就难以保命。由于食物无法保存,必须连续地工作获取食物,就如同牛、马、羊等不停地低头吃草一样。

而进入农耕文明后,由于生产力的进步,粮食有了富裕并可贮存。这样,一部分人可以过着“不劳而活”的生活,他们从真实的劳动中分化出来,摆弄琴、棋、书、画以及关于“意义讨论”这些虚的东西。人民群众获得丰收后也是载歌载舞地庆祝,这样一个个“节日”就形成,而这在原始人看来太虚了。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工业文明时代,大量的人口从体力劳动中分化出来。他们不仅学习科学、技术、商业、管理等对提高生产有实用价值的学科;同时还学习哲学、文学、艺术......这些对生产没有效用的学科。这在农耕文明的人看来太虚了。他们认为,看书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因为不仅看坏了眼睛,而且消耗了灯油;后来,不看书的孩子才是不好的孩子。

再看看当今的信息时代,曾几何时还令人记忆犹新,我们告诫孩子们不要看手机,要认真读书;但现在我们自己也成了低头一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在虚拟网络世界里。

一些人因为过分沉溺虚拟社交,无法习惯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他们在网上聊天时异常活跃,对表情包的运用像魔术师手里的扑克牌一样信手拈来,让人眼花缭乱。但是在面对面沟通时,却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呆滞木讷,罕言寡语。

事实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哪一个更真实并不取决于客观标准,而取决于它有多少人。比如游戏世界里的玩家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就很难区分哪个是现实,哪个是虚拟了。事实上,真实世界总是在按一定的步伐和节奏追赶这个虚拟的意义世界。

0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中国,一个人说自己是一个唯物主义者,我一点也不吃惊,因为中华文化的基础就是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再加上多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熏陶,反而使我们不了解唯心主义,认为那是反动哲学,我以前就是这样的思想。

相反,一个人说自己是个唯心主义者(假如此人不是哲学专业人士),那倒是着实让我颇为惊讶!

我父亲是一位有六十年党年的老党员,退休前经常在党校讲马哲和政治经济学。有一次我对他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错误的”。他很吃惊的回答道:“怎么可能呢?马克思说,实践出真知。”我进一步讲:“若实践真的能出真知,那农学院的教授怎么不是农民呢?他们对农业的实践如此的丰富。”他思考了下,但没有回答上来。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然后我接着对他说:“丹麦有位天文学家第谷用其毕生的精力观察行星运行轨道,取得了许多的数据(大量实践),但代入轨迹方程中吻合度不高(当时的轨迹是圆),于是就不停顿地观察了二十多年,但数据仍然吻合不好。他死以后,他的德国学生开普勒没做过任何观察。一次偶然机会,他从古希腊几何学中看到了椭圆逻辑方程式,便将其老师的数据代入,惊奇地发现,吻合度大大提高。于是一项新的科学发现产生了。”我看着父亲说:“难道这个世界真的存在椭圆或圆吗?”

我继续说:“在柏那图看来,事物世界可感而不可知,理念的世界可知而不可感。比如: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真正的圆,像太阳、月亮、星星......仔细观察都不圆。即使用最圆的圆规所画出的圆,如果用高倍放大镜观察,也不圆。那圆在哪里呢?圆在我们的脑海里,在我们的理念中。爱因斯坦提出虚拟的相对论理论之前也无任何真实地观察实践。当时的大哲学家怀特情不自禁大叫道:‘物质未曾来到,精神已经先行。’”

我的这番话让唯物主义者的父亲感到了诧异。

这里出现一个颇为耐人寻味的问题:究竟是虚拟的理论在前还是真实观察在前,是无形的逻辑引导真实的事实,还是事实引导逻辑?有人说,这如同“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永远扯不清。

许多科学发现就是想出来的,然后才被仪器观察到的。比如: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的结构,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可他们当时提出DNA双螺旋理论时并没有看到这样的结构,而是1980年代的高倍电子显微镜的发现后,他们的理论才被证明的哟!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这样的问题迫使哲学家们不得不思考人类认识世界是怎样的一个过程。

05犹太民族是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民族

在世界各民族中,犹太族是最具独特性的民族,他们一直生活在虚拟的“故事”里,而且坚信“故事”的重要性。

犹太人把一切的天灾人祸都看成上帝对自己“罪”的惩罚。《旧约圣经》中上帝对以色列人说:你若不听我的话,会有干旱、瘟疫来惩罚你们;再不听话,会有战争、被掳来管教你们;若还是不听话,会让你们亡国、四散到世界各地。至今,90%的犹太人认为自己在二战中被屠杀是得罪了神而得到的应有惩罚。

以色列早在三千多年前就建国,但是真正作为一个国家只有两百多年的时间,其最鼎盛时期就是大卫王时代。在其余的几千年历史中,犹太人被掳、被散落到世界各地流浪、流亡。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犹太民族认为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与上帝立有盟约。按照《旧约圣经》的内容,世界始终是一小撮“被上帝拣选的人”与一大群乌合之众共处。

但凡犹太的孩子,从小就背诵《旧约圣经》。由于大家拥有共同的信念并相信《旧约圣经》里的故事,最后,这个国家在被灭亡两千多年后,居然又被重建。这又反过来印证了《旧约圣经》上故事的现实正确性。

犹太人的历史似乎表述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个民族,可以没有实实在在的土地和国家;但只要有虚拟的故事和信念,土地会失而复得,国家会重新建立。

虽然信仰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因着大家都相信其存在,建立了共识基础,而一旦共识被建立,其它的一切都会被实现。

06虚拟中产生真实,真实中有虚拟

人类不仅能够讲述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事物,还能够表述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信息,将从未亲身经历过的想象娓娓道来,正是这种能力产生了认知革命,让人类的祖先从其它动物中脱颖而出。

这种“虚构事物”能够让人们一起想象一件事情,编制出共同的愿景。像宗教、国家、民族、公司、品牌......里的虚构故事,赋予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合作能力,通过一个共同的价值观,让人类能够实现大规模、长久性的合作。

人类通过语言文字,可以书写一个故事,一段历史,告诉我们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而且,让我们相信这个梦想是真实可信的。比如,中国人为什么相信中华民族一定会复兴?因为我们曾经是世界之巅,只要有足够的条件,我们一定可以再次辉煌。

其实,任何一个人对现实中的真实都有一幅图景。比如,一个农民观察蔬菜想到的是绿色,一个有知识的人想到的则是维生素,而一个农学院的教授想到的可能是基因排列。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曾经有一位本科生告诉我,他只相信“真实”事物。为了让他了解“真实”从何而来,我让他设想一下我与一名高中生的对话的情景:

在寒冷的冬天,一位高中生面对一桶水,看着它逐步结成了冰。于是宣布道:“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事情,水在0℃时结成了冰。”于是,我问他:“冰是什么?”他答道:“冰是水的固态形式”,我又问道:“你怎么知道是0℃呢?”他又答道:“我用温度计测量的。”

我对他讲:“水有气、固、液三态是前人理性的规定,而水在0℃时结冰应反过来理解,物理学规定水结冰点为摄氏零度,这也是摄氏温度的定义。因为你在之前已获得了一系列关于水的虚拟知识,然后用这些虚拟知识去描述这些所谓的真实,如果你没有相关的虚拟知识,你只能这样说:‘一团流动性的东西消失了,一团硬邦邦的东西出现了,是不是同样的东西,不知道。’”

“想象”的定义所建构的事物,已经变成了人们执着的“真实”事情。而“真实”事情所揭示的真理又作为新的“想象”的依据。虚拟与真实相互交织在一起,愈滚愈大,以致于我们分不清何为真实,何为虚拟。

量子力学的出现颠覆了人类以往的认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很可能是一种幻觉。因此,当有人说,让我看见、听见,我就相信!而这样一种观念是建立在人的思维无所不能的基础上。曾经,我们能看见空气吗?能看见电流吗?能看到原子吗?能听到超声波吗?

当人类认识到人的思维存在着有限性时,罗马帝国曾颁布一项法规,禁止用圆形的鱼缸养鱼,因为让鱼从圆形鱼缸内向外看,是一个扭曲的世界,这对鱼来说太残酷了!同样地,人类观察这个世界也是戴着有色眼镜的。无论是理性,还是感性,人类所认识到的世界也是扭曲的、不真实的!

07结语

古罗马人称月亮为“狄安娜”女神;古希腊人称月亮为“阿尔忒弥斯”女神;古叙利亚人称月亮为“阿斯泰罗”女神。这背后都有美丽的故事,有着人类的梦想。

上古时代的中国人对月亮更有浪漫的想象: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后羿交于妻子嫦娥保管。后羿门徒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当我们今天登上月球时可不要忘记,我们的梦想曾踏上过这一荒漠的天体。

虚拟世界VS.真实世界

图片来自Pexels

人类就是一群聚集在牢房里的生物体,真实物理空间非常有限;但人类的梦想一刻也没有停止从狭小的窗子飞出。尽管人类的探测器已登上了火星,然而,面对的茫茫浩瀚的宇宙,这一点空间又算什么呢?是梦想使我们牢房的空间逐步增大!

“空就是色,色就是空。”这个花花的世界当真是真实存在的吗?会不会是“相有心生”呢?难道不是从我们的内心这个“空或虚”产生的吗?

蚂蚁世界鲜为人知,绝大多数的蚂蚁整天不停地干活,但总极少数的蚂蚁成天到处乱转,从不干活。开始动物学家们并不理解,但经过进一步观察发现,这些极少数的蚂蚁是蚂蚁中的“哲学家”,他们的目的就是思考并寻找到新的食物资源。一旦它们发现了新的资源就率领着干活的蚂蚁走上获得新食物的道路。然后,它们再去寻找更新食物资源。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就是为人类指出新道路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莫言的贡献一点也不比袁隆平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