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殺》可以瞞天,但是瞞不過自己: 少年之惡,誰之罪?

01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有的孩子是孩子,有的孩子就是个禽兽。”

这是最新上映悬疑电影《误杀》里的的台词。电影从12月7日大规模点映,12月13日正式上映到今天,在豆瓣上已经有7.7的评分。看过此片的观众,有70.7%的人打出4-5星,在同时上映的电影中表现十分亮眼。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误杀》的故事并不复杂,它在翻拍印度电影《误杀瞒天记》的基础上,又融入了中国观众容易接受的情节。

人到中年的李维杰(肖央饰)与妻子阿玉(谭卓饰)在赛国打拼 17 年,膝下育有两个女儿。李维杰靠开设一家小的网络公司为生,没有什么不良嗜好,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为人善良也颇得小镇居民的好感。

一家人的平静没有维持多久,就被警察局长(陈冲饰)的儿子素察打破。素察是个纨绔子弟,用下药和大女儿发生关系,并用拍摄的视频威胁女儿再次就范。为了维护女儿,母亲和局长儿子素察发生冲突,大女儿失手误杀了对方。

在这个充斥犯罪、暴力、警察不作为的小镇,李维杰为了保护一家人,挺身而出,与警察局长斗智斗勇,展开较量。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片中有2个改编剧情,耐人寻味。

一是片子一开始,素察就因为和同学发生纠纷,捅瞎了对方的眼睛。而他的经常局长母亲大人和市长候选人父亲,用钱就轻易摆平了此事。

虽然父亲斥责了素察,但并不是因为儿子的错误行为,仅仅是担心丑闻爆出后,会影响自己选举市长。而在儿子暴走之后,母亲还试图劝说父亲,以后不要再打儿子了,“毕竟他都长大了”。

二是在母女与素察争执时,这个富二代居然连李维杰的妻子都想侮辱。争执之中,大女儿才“误杀”了他。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如果这个富二代但凡存有一丝良善之心,那么,结局会不会不同?

更可怕的是,这个屡次作恶的富二代素察,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

少年之恶,谁之罪?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02 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观影后的网友,一语中的:

这是一则因青少年犯罪,引发的“误杀”血案。

提起青少年犯罪的影片,前不久刚刚上映也引起全网热议的《少年的你》,也必须拥有名字。

周冬雨饰演的陈念被演员周也饰演魏莱的霸凌地几乎自杀。但是后者在接受警察询问时,生动演绎了什么叫做“天使般的恶魔”。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不管是《误杀》中的素察,还是《少年的你》中的魏莱,他们对于生命毫无敬畏之心,更遑论对他人起码的尊重了。

青少年犯罪电影中的情节,只是冰山一角。现实中的残忍案件,才是围绕着我们真实存在的。

仅在2019年10月,全国就发生了2例引起全网哗然的青少年犯罪恶性案件。

10月20日,辽宁省大连市内一名10岁女孩小琪遭遇意外,加害人男孩未满14周岁,未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责任。

10月24日,四川省一名15岁少年,因对老师日常管理不满,在教室用板砖连续击打老师头部,致使老师受伤倒地,住进了ICU。

如果再把时间线往回调,就会看见更多触目惊心的案例,《12岁弑母男孩:我又没杀别人,杀的是我妈,指认案发现场竟然在笑》、《温岭王晶晶遭遇校园暴力事件》诸如此类的新闻报道。

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03 任何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都是在“误杀”自己的孩子。

意大利犯罪学家龙勃罗梭,曾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的理论。在龙勃罗梭看来,一些人应被归为“天生犯罪人”之流,因为犯罪是由基因遗传获得的。所以犯罪人是天生的,并不是基由后天环境、人类自由意识的结果。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但是随着人类学科的发展,科学家发现,人类是社会化的产物。遗传和生理因素,会对犯罪产生影响。但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针对青少年犯罪,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家庭教育问题

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提过,孩子的表现以及心理问题,基本上都是成年人问题的折射。

这也与美国犯罪学家哈斯克尔的理论不谋而合。哈斯克尔认为,家庭教养方式是决定一个儿童是否成为犯罪者的重要因素。

父母的教养方式,直接影响了孩子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总体看来,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民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溺爱型和专制型的父母,虽然在表明上看一个是“捧着”孩子,另一个是“棒打”孩子,或过分溺爱,或过分粗暴,导致青少年产生各种问题。他们教养的实质,都是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任何一对不负责任的父母,都是在“误杀”自己的孩子。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二、学校的漠视态度

在影片《少年的你》中,借由黄觉饰演的老杨,对郑警官谈论校园欺凌时的回复,就可以窥见学校对待校园霸凌的态度。

“你去找校长,校长让找老师,老师让找家长,家长说自己在外打工,一年就见一次,怎么管?”

如果说家庭教育的缺失,是深埋在孩子心中的黑色引线。那么学校的漠视态度,才让本来可以扼杀于萌芽中的暴力事件,愈演愈烈。学校老师的选择性忽视,同学们的熟视无睹,让“房间里的大象”习以为常。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房间里的大象”出自英国谚语,就是指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但是被“硬生生”忽略的事实或者感受。

面对校园内的暴力事件,学校、老师、同学都选择了沉默。

“你可能什么都没做,但是你就是好人吗?”

可怕的不是青少年暴力犯罪,可怕的是“不可说”的集体性沉默。

三、社会媒体的不良影响

根据在《变态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青少年抑郁症在2009年和2017年之间增加了60%以上。

12至13岁儿童的抑郁症比率增加了47%。

自杀率、自杀未遂率和青少年严重心理困扰的比率同样呈上升趋势。

虽然无法明确这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但该研究的作者在研究总结中呼吁“进行更多的研究,以了解科技和数字媒体的使用等因素的作用”。

数字时代下,网络、新媒体、流媒体app合力,将我们深溺在短平快的糖果深渊中,无法独立思考。成人的注意力很难持久,孩子们也很难养成阅读的习惯。消遣变得碎片化,深度阅读似乎成为上个时代的事情。

当5分钟的暴力、搞笑短视频成为孩子们的下饭神器,你怎么能指望他们自发形成对真善美的追求?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04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

《误杀》的电影结局,是李维杰投案自首。有的网友很奇怪,他明明可以逍遥法外,为什么要选择自投罗网呢?

但在我看来,这个影片结局,原比原版电影男主人公的逃脱,更具有显示意义。

片中男孩到底是被谁误杀的?是李维杰吗?如果李维杰在开馆时把他放走,那么结局只有男孩家长用钱再一次摆平一切。

李维杰有句台词:

“我没什么本事,但我要保护好我的家人”。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所以,男孩真的是被李维杰“误杀”的吗?男孩的父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是不是也要为“误杀”男孩负上责任?

中国版《误杀》的英文名,是“Sheep Without a Shepherd”(没有牧人的羊群)”,这也是《圣经》中对于乌合之众的一个描绘。

在青少年犯罪面前,我们不知不觉地被“训诫”、“教化”,一出问题就急匆匆地将原因简单归结成父母之爱缺失、青少年的“一时冲动”,选择性忽视“房间里的大象”,也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片子的最后,李维杰为了终止暴乱,也为了让小女儿明白欺骗是不好的,走出了最勇敢的一步。

记得李维杰曾经引用《肖申克的救赎》里那句台词:

“有些鸟,是关不住的。”

因为这无关乎财富,也无关乎地位,只关乎人的尊严和自由。

一部电影不能改变世界,但一部电影可能会在你我心里荡起涟漪,最终掀起惊涛骇浪。

防范青少年犯罪,我们可以做得更多!

因为,无论孩子是孩子还是禽兽,总有一颗心爱ta如常。


《误杀》可以瞒天,但是瞒不过自己: 少年之恶,谁之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