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很多人都喜歡把滿清和明朝作比較?

張偉字益達號大炮


冬雪秋風梅子雨,悠然觀史看君名。
明朝與清朝之間的對比似乎在當下愈演愈烈,究其原因,個人覺得有以下幾點:

首先,明清兩個朝代的政治、經濟、文化相似性極高,清承明制,利於對比。

明朝可謂是中國古代封建專制的巔峰時期,儒家理學專制性高,政治制度令人拍案叫絕。而清朝從一個草原部落入主中原,其本身文明尚且停留在半封建半奴隸制的情況下,除了接受漢家傳統的制度外,完全沒有任何其他選擇。(ps:元朝則不然,畢竟蒙古人見過基督教文明和伊斯蘭教文明,所以漢化遠沒有清朝高。)因為沒有選擇性,所以清朝幾乎是對明朝制度的照抄照搬。基於這一點,創造了清明之間對比的客觀條件。
這一點是之前朝代更替中所不具有的,即便是漢承秦制,但是漢朝從武帝時期便推崇儒學,而秦朝始終推崇法家,思想文化上的變革使得秦漢之間無法對比孰強孰弱。

其次,相對於兩漢唐宋來說,明清距離今天的時間跨度小,相關史實資料健全。

國家文物局對於明清時期的墓葬遺址出臺規定,不再進行主動性考古挖掘。正是因為,我們今天對於明清時期的歷史資料已經很完善了,不用依賴於考古證實。不管是《明史》還是《清史稿》都是比較完整的記錄了明清時期的歷史事件及政治措施。結合一些其他的民間史料,很容易掌握具體的細節。
完善創造了對比的可能,假如我們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那麼還會去刻意的對比嗎?舉個例子,今天沒有人去對比夏朝和商朝,為何?我們甚至連夏朝存不存在都沒搞清楚,拿什麼去對比?

再者,民族主義心理存在,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

明朝終究是漢族的政權,就像漢人的孩子一般,即便是調皮搗蛋,自己家孩子又能怎麼樣呢!反之,對於滿族同胞同理。總是在尋找自己的優點,天朝上國;誇大對方的缺點,口誅筆伐。這種心態呢,說實話,誰都有,人之常情。
對於不同的民族之間的交流和衝突古往今來,從未真正停止過,也沒有必要要求所有人在同一個時期達成一致的態度,這不科學,它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過渡。其實我們今天的人對於古人的思想認知還停留在淺層次,經常有人把“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掛在嘴邊上。實際上古人的側重點從來不在“非我族類”上,而是下半句“其心必異”。換言之,古人更注重文化思想上的認同,既“心”認同,至於是否同族則並不重要,可惜今天人們只記得“非我族類”四個字,對比於古人,我們終究是狹隘了。
善良的人從來不是沒有邪惡的想法,而是能夠把這種想法用理智化解掉,同理。在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希望大家能夠有更高的認知,各民族同“心”盡力。用古人的話來說,和諧社會便是“天下大同,求同存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文學影視類作品對於現代人思想上的引導。

早些年並沒有太多關於明清問題的探討,只是近些年“穿越劇”“清宮劇”以及一些明清類歷史小說的興起,引發了一場對於這兩個朝代的對比和思考。說實話,許多人並非是喜歡那個時代,只是單純的喜歡影視作品之中描述的場景罷了,甚至於有些人連描述的皇帝在位幾年都不明白,只是根據影視作品盲目吹捧而已。
明清歷史是影視作品中的主流,主要原因還是源於第一條——明清時期歷史資料健全。我之所以把這一條單拎出來,是想說明一點:對於歷史的認知要全面客觀,並不需要追求與名家一致,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認知,而不是被一些文藝作品牽著鼻子走。
(友情提醒:宮女變貴妃的故事看看就好,以你的言行舉止穿越回過去,估計連個片頭曲都活不過去。)

總結:

對於明清兩朝的對比實則利大於弊,只要不涉及到人身攻擊言語辱罵,反倒有利於歷史文化的傳播。各花入各眼,取其長,補己短,以史為鑑方是正解。
感謝觀看,我是君名,點關注,不迷路,後會有期!

君名盡風華


的確有很多人熱衷於滿清和大明的對比,甚至產生了“清粉明黑vs清黑明粉”這樣的對立性論證。

我想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十分簡單,明與清是最後兩個封建王朝,與近現代的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它們的歷史很值得現代人比較和思考。

  • 原因1:晚清的腐敗落後,造成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讓人對大明充滿幻想和希冀

近代的百年屈辱,是中國人心中最沉重的痛,中華文明付出了極為慘痛的代價,才得以重煥新生。而開啟這段“落後捱打”歷史的,正是閉關鎖國的晚清政府。

  1. 從清朝中葉開始接觸西方後,統治者對待先進的科技文明毫無興趣,斥之為“奇技淫巧”,始終堅持“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
  2. 清朝中後期的腐敗,更讓國家實力不斷衰弱,官僚體系和知識分子群體不斷墮落,國家毫無生氣。
  3. 直到鴉片戰爭時期,國門被列強用武力打開,清朝政府依然不肯做深刻的制度改革,嚴重限制了國內資本主義的發展。

以上的這些滿清王朝的真實弊端,也成為當今飽受詬病的“槽點”,給人一種“怒其不爭”的憤懣之情。

特別是臨近的日本,同樣被西方用堅船利炮轟開大門,卻憑著明治維新轉身變成強國。隨後日本還藉著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博得了巨大的發展資本,從此開始對中國幾十年的侵略和凌辱。

這樣的落差,加劇了人們對滿清王朝的失望,大明朝轉而受到更多關注和思考。

崇禎的種種失誤、李自成造反、小冰河期下的困窘——明朝滅亡的很多誘因被人們發掘出來,甚至不少人認為滿清完全是撿了個漏,明朝完全可以存續更長時間。而晚明出現的資本主義萌芽,更使人充滿幻想和希冀——如果明朝撐過了內憂外患,或許能趕在西方之前建立“君主立憲制”,中國也不再會有近代的百年屈辱。

  • 原因2:民族情緒下,對漢人王朝的同情

儘管滿清政府借鑑了蒙古人的失敗經驗,在民族政策上要比元朝寬鬆很多,但是漢人的民族情緒始終存在。反清復明的口號從清初的天地會持續到清末的光復會,孫中山也提出了“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綱領。

而大明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得到了很多人的同情。儘管中晚明同樣存在各種腐敗和黑暗,但是由於間隔數百年,並不能產生深切的感受。相比較而言,不少人更喜歡探討明代漢族統治者的各種亮點,乃至於出現了“明粉”。

  • 結語

比較滿清和大明,對於理解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程,有很大的幫助。這兩個最後的封建王朝,可以說是一脈相承,把中央集權的封建體制發展到了最高峰,也給中華文明的科技進步造成了巨大障礙。

但這種比較,不應當帶有偏見和成見,必須看到明清兩代各自的優缺點。而中國近代百年的屈辱,也不能完全歸咎於整個清朝政府,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也遠沒有想象中那麼美好。


霄林天


這個問題問得有水平,也很有內涵,請試為君一答。

竹史君有兩個觀點。

第一點,站在正確和系統化認知歷史的角度,最適合與清朝比較的,不是明朝,而是元朝。

因為這是唯二由少數民族自北方入侵,所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

①過往由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契丹人建立的遼,女真人所建立的金,勢力限於北方,均未能做到這一點。

②少數民族政權還有另外兩類,一是以北宋李元昊所建立西夏為代表,一類是以亂唐安祿山為代表,據日本學者考證,安祿山是粟特人(中亞)即漢族政權內少數民族高官叛亂。

比較蒙元與滿清的統治方式、官制、人才選拔制度、法律制度、民族政策,對待漢民族的態度、對待漢文化的態度。這些方方面面,都有助於我們更清楚地去認識,當一個異民族征服這整片大地後,會採取何種作為,其中哪些是推動歷史的,哪些是令歷史停滯甚至倒退的,原因何在,邏輯為何

我們不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蒙古族、女真族這兩個在古代歷史中長期存在的民族。也能更好地反諸求己,認識華夏文明,華夷之辨與中華民族這兩個矛盾統一概念的由來與存在合理性。

第二,從華夏政治經濟文化演變的角度,宋明之間的探討比較,會更有價值,也更有意義。

宋建立了一套中書門下管理體系,最高管理者為宰相,設參政知事,樞密使、三司使,分管宰相權。禁軍制。經略府制。

明廢除宰相,建立一整套內閣六部加大學士體系。邊軍制,軍戶制。

這是兩種差異較大的施政方式,其執政思維方式也也深刻影響著朝政民生。元清都是在此基礎上的沿襲與部分修改,簡單說也就是抄作業,但並未涉及制度的本源,沒有底層邏輯基礎。

宋建於960年,明建於1368年,這是千年之內離我們最近的兩大封建王朝,宋與明提供了兩種華夏人類社會基礎管理模式,並易之創造了豐富的經濟社會歷史與文化遺產,是五千年偉大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裡出發的比較,是真正具有深刻歷史意義的比較。

執著於明清之比,纏雜了過多的民族情感和仇視在裡面,難以客觀。說實話,除了你傷害我,我抨擊你,並沒太多實際價值。

竹史君真心建議明粉少噴滿清,因為滿清越糟糕越不堪,對南明輸給滿清就會越加不忿平添不快。建議清粉(如果有的話)也多看看蒙元的史料,瞭解一下滿清為什麼人所不齒遺臭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