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部解剖與常見病變

鼻咽又称上咽,位于鼻腔后方,上达颅底,下至软腭游离缘平面接口咽部,向前经鼻后孔通鼻腔;顶壁以纤维膜紧贴于蝶骨体及枕骨基底部;后壁呈垂直状,由斜坡和第 1、2 颈椎组成;侧壁左右对称,由肌肉和筋膜组成,两侧壁有凹陷的咽鼓管咽口和隆起的咽鼓管圆枕,圆枕后上方与咽后壁之间有一凹陷的咽隐窝。鼻咽顶部和后壁移行相连,呈倾斜的圆拱形,常合称顶后壁,此壁粘膜下有丰富的淋巴组织,称咽扁桃体,即腺样体。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正常成人鼻咽部粘膜较薄,表面光整、连续,粘膜下结构分界清楚,两侧壁的咽鼓管咽口、咽鼓管圆枕及咽隐窝显示清晰,在 MRI 各序列信号正常。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NK 细胞型淋巴瘤)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弥漫性大 B 细胞淋巴瘤)

鼻咽部恶性淋巴瘤(nasopharyngeal malignant lymphoma)是指原发于咽淋巴组织(包括腭扁桃体、咽扁桃体、咽鼓管扁桃体和舌扁桃体等组织的 Waldeyer’s 环)的非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多呈中度恶性。鼻咽淋巴环淋巴瘤占恶性淋巴瘤的 10%-15%,鼻咽部是其好发部位之一,鼻咽部的淋巴瘤绝大多数为 NHL,极少数为霍奇金病(HD)。

鼻咽部 NHL 好发于 40-50 岁男性。起于鼻咽顶后壁扁桃体和咽鼓管扁桃体附近粘膜内淋巴组织,沿鼻咽壁表面弥漫生长,甚至向口咽、鼻腔、鼻窦蔓延,但一般不向粘膜下深层侵犯,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

由于鼻咽部淋巴组织通过淋巴管网与颈部淋巴结群相连通,肿瘤细胞很容易向颈部淋巴结转移或浸润。

鼻咽部 NHL 病理分三型:B 细胞型(多见)、T 细胞型、NK 细胞型。

MRI 表现:鼻咽后壁及两侧壁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信号多较均匀,T1WI 像呈等信号,T2WI 像呈稍高信号,DWI 像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肿块常轻-中度均匀强化,液化坏死少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常见。肿大淋巴结多边缘规则,内部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强化。对邻近组织侵犯少,肿块与咽后壁头长肌等分界清楚,多无颅底及相邻骨质破坏。鼻咽部肿块虽较明显,但咽旁间隙较清晰,或只有受压改变。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癌是耳鼻喉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原发于鼻咽部粘膜上皮,多数为鳞癌,少数为腺癌。病因尚未明确可能与遗传、病毒、吸烟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肿瘤常发生于鼻咽顶壁和侧壁,早期局限在鼻咽部,逐渐增大后可往下侵犯口咽;往前进入鼻腔,进一步侵入鼻窦,可经眶上裂、眶下裂侵入眼眶和颅内;肿瘤向粘膜下深部生长,破坏颅底达蝶窦,并可进入颅内,或向两侧发展,侵入咽旁间隙,再往上经破裂孔和卵圆孔进入海绵窦和颅内;向后可累及咽后间隙和颈椎。鼻咽癌极易发生咽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且大多数在原发灶的同侧或双侧淋巴结转移,很少病例发生原发灶对侧淋巴结转移,少数病例肿瘤经血行转移,其中以骨骼、肝脏和肺多见。

MRI 表现:早期表现为鼻咽顶后壁轻度软组织增厚、突起,表面不规则、边界不清;咽隐窝变浅甚至消失,鼻咽轮廓改变,双侧结构不对称;进展期肿瘤增大向周围组织、结构浸润生长,并可破坏颅底骨质结构,以中线部蝶骨体和枕骨斜坡最常见。肿瘤在 T1WI 像上呈中等或中低信号,T2WI 像上呈中等或中高信号,边缘模糊呈浸润状;增强扫描多呈明显强化,肿块内坏死区无强化。颈部较小的转移淋巴结边缘多较清楚、信号均匀;较大的淋巴结中央常见液化坏死,多发增大的淋巴结可融合呈巨大的肿块,信号不均匀。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增殖体又称腺样体或咽扁桃体,位于鼻咽顶及顶后壁,为鼻咽部的淋巴组织,属咽淋巴环的一部分。增殖体一般在 2~3 岁时开始显著,6 岁时达最厚,10 岁左右起逐渐萎缩,多在青春期后退化消失,但在部分成人中鼻咽增殖体仍可存在。小儿鼻咽增殖体肥大属生理改变,但当肥厚的增殖体引起鼻咽腔和咽鼓管阻塞,导致中耳炎症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时称增殖体肥大,是儿童常见的上呼吸道疾病之一。

影像学表现:

①X 线侧位片显示鼻咽顶壁软组织增厚,表面较光滑,前可抵后鼻孔,后达颈椎前,导致鼻咽腔气道狭小。目前增殖体肥厚的诊断首选鼻咽部侧位 X 线平片,能够很好的实现鼻咽腔的宽窄情况;

通过测量增殖体(Adenoid,A)厚度、鼻咽腔(Nasopharyngeal,N)宽度、后气道间隙(Pharyngeal Airway Space,PAS)的宽度,用增殖体—鼻咽腔比率 A/N 值及 PAS 宽度来评估增殖体大小和鼻咽腔的阻塞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A/N 比值测量:0.5-0.6 为正常;0.61-0.70 为中度肥大;0.71 以上为病理性肥大;0.80 以上为显著肥大。PSA 宽度参考值:10 mm 以上为正常范围;6-10 mm 为腺样体生理性或中度肥大;≦5 mm 为腺样体重度肥大;≦3 mm 时,患儿多有张口呼吸。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是测量 A/N 比值。

②CT 表现为鼻咽顶后部中央软组织增多,向鼻咽腔内突出;中度肥厚的鼻咽增殖体增大显著,双侧或单侧咽鼓管开口受压,部分患者伴有扁桃体炎和分泌性中耳炎;重度肥厚者充满整个鼻咽腔,向前可达或进入后鼻孔,几乎所有患者均伴有扁桃体炎和分泌性中耳炎,部分还可伴有鼻窦炎。增殖体肥厚常位于鼻咽软组织浅部,密度均匀,与肌肉相仿,表面不平,似车轮压迹状改变,增强扫描可见沿增殖体深部有一薄层完整的线状强化(粘膜下静脉和咽颅底筋膜),少数病例可伴小囊肿和钙化灶。

③MRI 表现为鼻咽顶后部软组织弥漫增厚,通常双侧对称,边界清楚,位于粘膜浅表、咽颅底筋膜的内侧,不累及深层结构,基膜完整,头长肌完好;T1WI 呈中等信号,T2WI 呈均匀中高信号,与正常淋巴组织相同,增强呈中等强化。

鼻咽部解剖与常见病变


鼻咽纤维血管瘤又称青年鼻咽纤维血管瘤、男性青春期出血性纤维瘤和纤维血管瘤等,是后鼻孔鼻咽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肿瘤由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和血管组成,其内纤维组织成分多则肿块较硬,血管成分多侧较软。肿瘤较小时多为椭圆形,增大后呈分叶或不规则状,基底广,无包膜,易沿颅底诸管孔缝隙向翼腭窝、颞下窝、颅内、眼眶、鼻腔和鼻窦等发展。本病虽属良性,但部分生物学行为似恶性,如具有侵袭性生长方式和手术不易完全切除。

Chandler 分期:分四期,I 期肿瘤局限于后鼻孔鼻咽部;II 期肿瘤扩展至鼻腔和(或)蝶窦;III 期肿瘤扩展至上颌窦、筛窦、翼腭窝、眼眶和(或)颊部;IV 期肿瘤侵入颅内。

MRI 表现:肿瘤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信号改变类似血供丰富的血管瘤,T1WI 呈中低信号,T2WI 呈中高信号,纤维组织丰富区呈低信号,因此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多数肿块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增强扫描多呈显著不均匀强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