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不推薦在劇播出前先看原著?

李聰


我在18年就看過一遍《有匪》原著,當時看得比較粗線條啦,得知王一博接拍《有翡》以後又翻出來認認真真細品了一遍,我就是知道要影視化了,專程去品讀原著的那種。

眼下想得起來的,比如《何以笙簫默》、《微微一笑很傾城》、《鎮魂》等,都在劇播出的期間同步重看了原著。但《陳情令》我沒有再看原著,很早以前初看過原著,腦子裡有大致的印象,並且我更喜歡劇版的設定,所以沒有再同步回顧。但同樣的,也有《錦衣之下》、《你好舊時光》、《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這一類的劇,我看了劇,卻完全沒有去看原著。

如果是我非常喜歡的演員或作品,那我還是比較喜歡在劇播出前/期間,品讀原著的,我不怕劇透,我認為閱讀原著能更好地幫助我理解人物性格,解讀故事邏輯,我願意為我喜歡的人和作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做深度品鑑,這會讓我快樂。而如果是簡單地看著玩的,看完也不會多做停留的那種作品,我就不會花時間再去看原著了。

說回《有翡》原著,如果你非常期待這部作品,想要認真欣賞的話,我當然推薦先看原著。

理由1:《有匪》原著非常精彩,它有宏大的故事背景,牽扯南北兩朝的國仇家恨,涉及江湖整整兩代人的恩怨情仇,周翡的成長,謝允的悲歡,都是非常吸引人的故事,原著值得一看。

理由2:《有翡》至今沒殺青,今年冬天能播出就算幸運了,這麼漫長的等待期,總要做點什麼來緩解期待的心情吧,看原著是個好方法。

理由3:瞭解原著同樣是支持新劇的一種方法,這部劇關注度極高,播出以後各路的聲音都會有,如果對原著有一定程度的瞭解,能夠幫助你瞭解全局,而不會輕易被帶了節奏。

理由4:其實這個是我最想重點強調的。

看完《有匪》原著會知道,如果完全照著原著來拍,是很難的,這不是原著或作者的問題,而是原著基本是以周翡個人視角來鋪開的劇情,所以關於周翡的個人經歷,無論是闖江湖還是跟大boss打鬥的畫面,都描寫得極盡細緻,同樣的,那些不在周翡個人視角里的故事,比如說上一代的恩怨,比如說朝堂的鬥爭,再比如整部劇裡其他人身上發生的故事,多以他人轉述、口頭回憶的方式來呈現,推進得非常快。所以你會發現周翡跟一個boss打架就打了好幾頁,下一章一個人跟她講了一個長達十年牽扯到數十個重要人物的故事也就花了一頁,(這裡我只是說大致的篇幅比例,不具體指哪件事哪個人)。

那麼作品影視化以後勢必會帶來一個劇本調整的問題,《有翡》目前肉眼可見的增加了很多上一代的戲份,所


初初啊888


我個人偏好是先看原著。

因為書中對細節的把控更好,而且自己的想象力更加豐富,讀到每個場景都會在大腦裡構圖,這樣也讓書中事件的發生,人物的形象都成為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樣子,電影電視劇總會有一些侷限性。

當然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無論你先看哪個都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當二者發生出入時,可能就會心生厭惡。所以如果平時喜歡閱讀文字可以先看原著,但如果更喜歡影音就可以先看劇,這之間並沒有一定之規。



清川閒閒


我覺得先看哪個都不重要,小說是原版,劇本都有各種各樣的刪減改動,有些編劇,甚至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但依然不影響人們的觀看效果。

比如說《西遊記》,86版的電視劇就非常成功,它基本上把原著搬上舞臺。而後期的二拍、三拍都相比於第一部做過很多改動,和小說更是相去甚遠,但依然有它的觀眾群,依然有小孩子喜愛。

有些古裝劇都是根據某一階段歷史改寫的劇本。而有些歷史也是版本眾多,有些人物情節和原著出入也很大。歷史又分正史和野史。不同的人參考的歷史資料不一樣,寫出的小說也略有不同。在編撰小說的過程中,很多人物的性格也受到作者本身的影響。因為,觀察角度不一樣,側重點也就不一樣。所以,即使寫同一個人的傳記都會因寫作者不同,小說內容千差萬別。搬上銀幕劇本更是這樣,這取決於劇作家他的寫作風格,看問題的角度。

總之,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小說,總會有屬於自己的觀眾群、讀者群,即使是最爛的劇,也有人看得津津有味。

當然有很多人喜歡小說和電視劇結合著看,這也無可厚非,提前看也絕無不可。

所以說,怎樣看,要根據個人喜好而定。

吹毛求疵找差距,大可不必!畢竟,對於老百姓,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不過是茶餘飯後的消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