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在“絕句”的創作中,相比前人有哪些開拓?

蕭硯歌


1.擴大了絕句組詩的規模:從彭定求的《全唐詩》中可以看出,初唐,在杜甫之前創作絕句組詩較多的詩人是李白、王維以及王昌齡,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李白的《永王東巡歌十一首》。而杜甫以十二首絕句組成組詩的創作為主,杜甫之後,中晚唐詩人絕句組詩規模越來越大,李賀創作了《馬詩二十三首》,王建有《宮詞一百首》。

2.絕句組詩表達內容的發展:杜甫開創了以絕句組詩論詩、一存一歿等寫作手法。例如(1)在他的《戲為六絕句》後,出現了著名的元好問所作《論詩三十首》;(2)他的《存歿口號二首》也多被後人效仿,洪邁曾說:黃盧植荊江亭即事十首,其一‘閉門覓句陳無己,對客揮毫秦少游。正字不知溫飽未?西風吹淚古騰州’乃用此體,時少遊歿,而無幾存也;(3)還有他的《三絕句》也是後人詩歌創作的藍本。宋無名氏《鷓鴣天》詞‘不如醉裡風吹盡,何忍醒時雨打稀’正是對《三絕句》的仿寫。

3.更具鮮明的“自我”意識:王昌齡的《長信秋詞五首》表達的是對失寵妃子幽怨之情的描寫、《青樓曲二首》敘述了婦人對授功而歸夫君的遙望、《採蓮曲二首》是對採蓮女子的描寫,但杜甫的每組絕句組詩裡我們都可以看到“我”的存在,思想上富有顯著的深刻性。

綜上,詩聖杜甫在絕句組詩的發展中既有對前人的超越,同時也有對後人的啟發,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是阿遠的Vlog


杜甫在創作形式上,把前人已有相當成績的古體發揮到極致,把前人剛剛試驗完成的律體大力加以開拓;內容上,把前人的題材和表現技巧加以靈活運用,從而推陳出新,呈現出新的面目。

所以,杜甫在集大成之中又有所開創。他不但總結了前人的成就,而且在總結之中又開創出新的東西來。

在這方面,李白是比不上杜甫的。李白的總結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但他在總結之中所開創出來的新東西就遠比不上杜甫。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杜甫對後代詩人的影響要遠大於李白。因為,當後代詩人要在李白、杜甫身上找到一些啟示時,他們在杜甫那裡所能找到的新東西遠比李白多得多。

這種情形在唐代後半期就已經明顯表現出來:唐代後半期最重要的四個詩人韓愈、白居易、杜牧、李商隱都是學杜甫的。

如杜甫的《絕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此詩描寫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為一幅生機勃勃的圖畫,在歡快明亮的景象內,寄託著詩人對時光流逝、孤獨無聊的失落之意。


請問填寫什麼龍飛鳳舞


開宗明義,相比前人,杜甫的絕句從題材、風格、形式、語言等方面都作了大膽的創新,具體表現在以下4點:

1、以絕句寫事,拓展了絕句的題材領域;

2、在風格上,打破了絕句的“含蓄”審美界限;

3、創造絕句組詩,使絕句形式更適應反映複雜內容的需要;

4、運用方言口語,使絕句平民化。


01 以絕句寫事,開拓了絕句的題材領域

在唐代以前,已出現瞭如《孔雀東南飛》、《陌上桑》等敘事長詩;在杜甫之前,已出現了不少記事的長律詩;唯獨將敘事議論入絕句,還是罕見。因為絕句詩體短小,文字有限,要敘事,要議論,要從深度和廣度去反映社會生活,顯然不易。

而且,時至安史之亂的動盪年代,也需要文學作品反映這光怪陸離的社會內容。也就是說,時代對絕句提出了創新的要求。杜甫就以其獨具的慧眼,橫溢的才華順應了時代的要求。

他首先在絕句的題材上作了大膽的創新嘗試。他把“安史之亂”後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憂患困苦、流離顛沛的生活經歷寫入自己的詩中,其中有不少寫入了絕句中。

杜甫愛詠國家大事,在他的100多首絕句中,專詠國事的就有30餘首,佔四分之一。這是唐代任何詩人難與倫比的。其中的《三絕句》簡直可作史書補缺,第一首為:

“前年渝州殺刺史,今年開州殺刺史。群盜相隨劇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這第一首寫了四川省渝州(今重慶)、開州(今開縣)地方軍閥殺害文官及其家屬的殘暴罪行,直罵“群盜”,聲色俱厲,至今猶如聞其聲歷其境。

第二首為:

“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齧臂時,回頭卻向秦雲哭。”

這首寫了永泰元年九月,党項羌、吐谷渾、吐蕃、回紇聯合入侵奉天(今陝西乾縣)等地,人民逃難到四川時的悲慘遭遇。末句咬著臂肉訣別的哭聲,淒涼絕倫,令人不堪卒讀。

第三首為:

“殿前兵馬雖驍雄,縱暴略與羌渾同。聞道殺人漢水上,婦女多在官軍中。”

這首寫“殿前兵馬”(中興禁衛軍)姦淫殺驚的罪行與異族入殿毫無二致。“驍雄”兩字,實在是對“官軍”的莫大諷刺,他們無能禦寇,卻有力擾民。當時官軍兇殘、民生多艱的歷史事實,歷歷在目。

《三絕句》雖寥寥八十四字,卻可與長詩《三吏》、《三別》(《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媲美。

再看杜甫於廣德二年在成都作的《黃河二首》: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鐘天下聞。鐵馬長鳴不知數,胡人高鼻動成群。”“黃河西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願驅眾庶戴君王,混一車書棄金玉。”

這兩首絕句是作者代表“吾蜀”人民發出的呼籲:黃河北岸原是“椎鼓鳴鐘天下聞”的官軍戍守的,現在卻被僕固懷恩等的吐蓄、回紇兵所佔領,可見官軍貌似強大卻不堪一戰;而黃河南岸的蜀地百姓,雖無粟作軍需,但“願驅眾庶”勤王衛國。這既反映了杜甫本人的思想,也代表了當時廣大人民的共同心願。

最後,杜甫更希望皇上不要過於重視私人的庫藏和享受,而應以“棄金玉”的精神,愛民惜財,減輕人民負擔,以達到上下同心,“混一車書”統一中國的目的。

這隻共有五十六字的兩首絕句,既寫出了黃河北岸淪陷的景況,又寫出了蜀地人民勤王保國的決心,也寫出了對皇帝的勸諫,絕句能達到如此大的內涵,能這樣有深度有廣度地反映社會生活,與其同時輩王維、王昌齡、高適、岑參等居“正宗”地位的絕句比,既別是一格,又勝之遠矣。後來楊倫稱讚說:

“(杜甫)筆力橫絕,此等絕句,亦非他人所能有。”

這也正是杜甫絕句的創新之功。此外,杜甫還將玄宗、肅宗、代宗三代的社會面貌,齊趙隴蜀荊楚各地的風土人情,以及帝王將相、農夫漁父等各階層的生活狀況,都寫入絕句,簡直成了社會生活的藝術萬花筒,應有盡有。


02 在風格上,打破了絕句的“含蓄”審美界限

絕句最貴含蓄。事實上,從絕句形式問世發展到盛唐,就已形成“含吐不露”的傳統風格,並以此為佳,反之為劣。但這“含蓄”風格若一成不變,絕句就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也不符合文學本身發展的客觀規律。

杜甫為了適應這些需要,衝破單純“含蓄”的蕃籬,在絕句風格方面又作了大膽的創新,根據不同的題材和主題,創作了各種風格的絕句。主要有以下3種:

1、直露型的絕句

前述的《三絕句》、《黃河二首》,作者感情直瀉,態度鮮明,毫不含糊。又如《解悶十二首》中的第十二首:

“側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宮滿玉壺。雲壑布衣駘背死,勞生重馬翠眉須。”

這是對玄宗的重失輕才,勞人害物行為的直接抨擊,是杜甫滿腔憂國之情的噴發,杜甫傷玄宗寵愛貴妃之禍,憂人君之不醒,故大聲疾呼,希冀廢除貢獻荔枝的弊政,解決民困,穩固社稷。

更為明顯的,還可以看《承聞河北諸道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其一):

祿山作逆降天誅,更有思明亦已無。洶洶人寰猶不定,時時戰鬥欲何須。

元兇首逆誅滅,固然可喜可賀,然而,諸鎮反叛企圖尚存,動亂危機仍在。杜甫為此厲聲警告,其聲其情,胸臆直抒。

再看其六:

“英雄見事若通神,聖哲為心小一身。燕趙休矜出佳麗,宮闈不擬選才人。”

這首絕句對代宗既頌讚又規勸,並警告諸鎮勿逢迎取寵,釀造新禍。其言真切直率,胸臆坦蕩。

還有其十二:

“十二年來多戰場,天威已息陣堂堂。神靈漢代中興主,功業汾陽異姓王。”

此詩總結了戰爭,既頌皇上天威,又贊主帥功績;其中感情直露,如江水直瀉。


2、沉鬱型的絕句

先看《歸雁》:

“東來千里客,亂定幾年歸。腸斷江城雁,高高至北飛。”

因戰禍而久居他鄉的詩人,眼望大雁北返,歸鄉之思油然產生。大雁尚能年年按時返巢,而自己又能歸故里於何年何月?歸心似箭,卻又無可奈何。滿腹的愁緒,被寫得沉鬱悲愴,令人感傷。

再看《絕句漫興九首》其二:

“手種桃李非無主,野老牆低還是家。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枝花。”

入川后的杜甫,窮途潦倒,愁思深切,已到了“恆飢稚子色淒涼”的地步。貧困如此,卻還要折損花枝,春風也好像趁機欺人似的。詩句寫得深沉鬱傷,滿腹不可名狀的愁怨,隱寓著對權奸欺主凌人之憤和自己的身世之嘆。


3、哲理型的絕句

《戲為六絕句》其二: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杜甫針對時人對“初唐四傑”的無端嘲笑,站在時代的高處,充分肯定了楊王盧駱文學創作生命力的強大,指出了“嘲笑者”被歷史洪流淘汰的必然趨勢。詩中用“江河不廢”來揭示客觀存在決不為主觀意志所轉移的真理。詩句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坦稱“哲理詩化”的典範。


03 創造絕句組詩,使絕句形式更適應反映複雜內容的需要

在中國文學史上,組詩的形式是早已有之的。晉宋易代之際,就有阮籍的《詠懷詩》八十二首,左思的《詠史》八首,鮑照的《擬行路難》六首,庾信的《擬詠懷》二十七首等;到初唐則有陳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等等。但這些組詩均不是絕句組詩。

直至盛唐,是李白、王昌齡、杜甫等人借鑑前人的組詩形式,才創造了絕句組詩這一新形式。絕句組詩形式的出現,杜甫既是其中的開創人,又是成功的實踐者。他用絕句組詩形式來表現重大題材,表達複雜感情,甚至用來論詩,用於反映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不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前文提到的《承聞河北諸節度入朝歡喜口號絕句十二首》,從寫叛逆的誅滅到全國的統一,對整個事件的始末作了完整系統的描述。一首一個重點,點點相聯,有條有理,一氣呵成,充分地抒發了詩人的情懷;而且亦敘、亦議、亦抒情,做到了三者結合熔鑄一體。這正是單絕句所無法做到的。

再如組詩《戲為六絕句》,就是杜甫運用絕句組詩形式論詩的成功範例。這六首絕句,論詩層層推進,出句步步深入,力排眾議,自成一家,足壓名家論詩的長篇鉅著。

杜甫以此篇,打破了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以文論詩”的單一化傳統,開創了“以詩論詩”的先河。


04 運用方言口語,使絕句平民化

以方言口語入詩,早在《楚辭》時就已有這方面的嘗試,在唐代也絕非杜甫一人。但以方言口語入絕句,則應首推杜甫。相傳杜甫寫詩,詩成後要念給農村老太太聽,若是老太太聽不懂,則改之,直至平白如話,這便是他所言的“語不驚人死不休”。

他既向前人作品學習借鑑,又從民間文學吸取營養,兼收幷蓄,從而形成自己絕句特有的語言風格,這也正是杜甫創新的可貴之處。

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

這四句詩,以前曾有人為之稍加了幾個字,一首絕句便可成為白話散文。

再有:

“門外鴻鵝去不來,沙頭忽見眼相猜。自今巳後知人意,一日須來一百回。”

這樣的詩句,即使今人讀來,也覺語言通俗,淺近易懂,簡直是現代白話詩了。還有那“梅熟許同朱老吃”中的“吃”字,“兩個黃鸝鳴翠柳”中的“個”字,都是當時人,也是今人的口語。


總而言之,古往今來,凡是富有生命力的作品,肯定是創新之作,杜甫絕句之所以留傳能至今,亙古生輝,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就在於以上所說的創新。


回答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