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劉老師:一個民族,可以沒有“蘇東坡”,絕不能沒有“魯迅”

语文刘老师:一个民族,可以没有“苏东坡”,绝不能没有“鲁迅”

鲁迅不是一个书生,他是一个寻求新中国的战士,

鲁迅先生是旧时代的文人,但他不是一个典型的书生,而是一个寻求光明新中国的战士。他的小说、杂文,无论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是我们现在,都散发出无尽的光辉。

但近些年,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不适合我们这个时代了,说他的尖酸刻薄,说他的任侠好斗,说他没有朋友,只有敌人,甚至有人说他如果活到新中国,将不再是鲁迅。

每每看到这样的文章,我都很郁闷,很气愤,但也有点想笑。他们真的了解鲁迅?他们读过鲁迅先生的几篇文章?【三味书屋】吗?还是【少年闰土】?【狂人日记】他们真的看完过吗?

我们为什么到今天,甚至到以后永远,都一定要尊重鲁迅先生?

一、鲁迅先生本来出生于绍兴大家,我们用封建社会的那一套来说,可以说他出生于士族豪门。可能有点落魄了,但远不是寒门士族可以比拟的。但鲁迅先生一直秉承着一颗忧国忧民的心。请问,同时代那么多的达官贵人,无论出生什么环境,有几人一直保持着这样的炽热之心?

二、鲁迅先生当时的工作待遇,写作待遇,早已经超越了普罗大众太多,他可以过上潇洒的生活,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可他不!他一直把自己置身于风雨之中,和大众一起迎风沐雨,一起呐喊呼号,对于扑面而来的疾风骤雨,他从来没有躲避,从来都是迎面而上,他选择“直面”,当时的中国,有几人做到?

三、当时的中国,处于新旧交替的时机,各种思潮泛滥,各色人等粉墨登场,而一直保持着向旧有的封建制度冲锋的,除了先生之外,再无第二人!他不是在某一篇文章里战斗,冲锋,而是在几乎所有的文字里,都保持着同样一种态度,同样一种姿态,同样满腔热血,直到死,留下的文字,依然保持着同样的温度!

鲁迅先生在他那个时代,其实也有着自己的彷徨,也有自己的短视,但对于旧世界的不满,以及对于未来新世界的渴望,一直激励着先生向前,向前,再向前!他没有躲起来,等待别人去创造一个新世界,这样他就有了站在路边评价的机会,看清形势搭便车的机会,也就有了躲在暗处投掷“匕首”的机会。他没有。他选择自己冲锋在前,留下背影,让别人去评价,让别人有机会对着自己的背影投掷“匕首”。

他所谓的“尖酸刻薄”,其实都是对旧有世界的不满,和对未来世界的不解与渴望。未来一定比现在好,但他还没有到来,还没有模样,还需要很多像先生这样的人去拼搏,去创造,去呐喊,去呼应。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不是第一线,是最前线,为了给我们留下一个光明的世界。尽管,他也不知道这个光明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但他选择了自己去创造。

即便是今日之中国,依然需要鲁迅先生这样的为国为民的人,是他们始终战斗在最前线,为国人的将来奋斗,这是一种为国为民的精神传承,无论什么时代,无论什么地方,都不会缺失,也不能缺失。

现在太多人对苏东坡式的“闲达”(闲与豁达)表达着崇敬之情,恨不能做其“门下走狗”而不得,却对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可以去矣”,这难道是我们应该有的国民精神吗?我们这个民族不缺少文人,不缺少几篇诗词歌赋,更不缺少几篇洋洋洒洒的文章,但我们缺少鲁迅先生这样战士。

希望我们的民族,永远铭记鲁迅先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