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末年,劉邦在“鴻門宴”上勝出。其中揭示了個什麼道理?

老王頭談歷史


劉邦在“鴻門宴”上勝出,這個提法有點意思,不能說是勝出吧,只能算是完美脫身。

司馬遷《鴻門宴》原文節選: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樊噲曰:“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於是遂去。乃令張良留謝。良問曰:“大王來何操?”曰:“我持白璧一雙,欲獻項王,玉斗一雙,欲與亞父。會其怒,不敢獻。公為我獻之。”張良曰:“謹諾。”當是時,項王軍在鴻門下,沛公軍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沛公謂張良曰:“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劉邦先是“尿遁”:“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自己跑還不放心,還拉著猛將樊噲保護自己。

更假意為難:“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讓樊噲主動說出:“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這樣跑了,還不失自己顏面。

跑就跑吧,還叫來張良,讓他去項羽告辭,還特別交待張良:“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意思就是:“阿良啊,咱家不遠,就二十里,你能多拖會就多拖會,等我到家再說啊!”

其實類似的事,劉邦可幹過不少,但是為何最後“楚漢相爭”,劉邦能把項羽逼得烏江自刎呢?

這就要說說劉邦的成功之道了。

結拜異性兄弟

是劉邦常用的計策,年輕時與盧綰,得到了他的資助完成學業;與鄉人喝酒成為兄弟,得到了他們的擁護;後來劉邦還跟項伯結拜,在鴻門宴中得到他的保護,因此他靠著與人結拜拉攏了不少人。

劉邦與項羽也是結拜兄弟,他的結拜完全是看中了項氏集團的勢力,可以依附這股勢力成就大業。

另外在用人方面

劉邦絕對是一把好手。他善於“自黑”,對有用的人大膽授權“用人不疑”,曾言:”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在性格方面

其一,劉邦寬容大度、心性豁達,能容納不同的人和事。他在當亭長時押送過犯人,當不斷有人逃跑時,他乾脆把犯人都放了,還與他們一同喝酒。

在垓下之戰前夕,劉邦沒有把握打敗項羽,但是他在張良的建議下以利益拉攏了英布、彭越、韓信等勢力,最終合力打敗項羽。

其二,劉邦冷酷無情,他被項羽追趕時,為了自己活命,三次把自己的孩子踢下車,登基後對待異性王也絕不手軟。

其三,劉邦能屈能伸,早年還沒發家之前,就被鄉里人和父親看不起,但是他依然喝著他的酒想著幹大事業。

政治遠見方面

劉邦有長遠的眼光,能看清當時的局勢,夠腹黑,他先入的關,不殺投降的嬴子嬰,收買當地民心,等項羽一來,知道自己的勢力不足以抗衡,就立馬拱手相讓,送禮請罪。

心理素質方面

劉邦面對失敗,能夠冷靜思考應對,項羽曾經綁了劉太公威脅劉邦要煮了他,但是劉邦卻用一句“吾父即乃父”化解了。

所以說,劉邦能勝出項羽,贏得江山,成一世偉業,並不是偶然的,“鴻門宴”中的他看似懦弱,其實卻心有萬壑,只是他成功人生的一個插曲而已。

這正是:“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有道是:英雄休問細處,且看誰贏江山


文刀木公


秦朝末年楚漢之爭,很容易讓人想起鴻門宴。那為什麼劉邦才是最終的贏家。

  首先他深謀遠慮,胸懷大志,劉邦入關的真正意圖是建立自己的政權。而項羽貪於財貨,好美姬。劉邦入關後,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從這點就能看出劉邦志在遠方。他嚴於律己,深謀遠慮,入關後的表現贏得關中父老的一致好評,為以後戰勝項羽打下了群眾基礎。鴻門宴上,項羽一味地向劉邦示威,而劉邦不以為意,大智若愚。在項羽面前故意貶低自己,為了自己以後掌權故意卑躬屈膝。使項羽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更別說殺他了。其次他知人善用,虛懷若谷,籠絡人心。身邊許許多多的臣勇士都對他忠心耿耿,為以後打下天下儲備了強有力的力量,他不恥下問,遇事喜歡跟身邊的謀士商量,商討出合適的對策。鴻門宴就是聽從身邊人的良言才能平安度過的。最後他遇事冷靜當機立斷 。他入關後被項羽知曉,項羽大怒,整裝待發準備討伐劉邦,然而項羽並沒有因此自亂正腳,相反他與身邊人商討出好的對策,他自知以目前實力自然不敵項羽,因此向項羽故意示弱才是上策,這樣也能讓項羽放鬆對他的警惕之心。後在鴻門宴藉口上廁所逃跑。足以看出他的聰明才智。 因此從這些可以看出劉邦的智慧,相反項羽只是匹夫之勇不能成事。


唯一的知新


團結就是力量,無疑是一個真理性的命題,早已為人認可。但是,人們在實際行動中,想真正做到團結協作、群策群力,其實很難。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能夠讓部下以自己為核心,團結一致,上下一心,則會收到“三人成虎”、無往而不勝的效果。否則,將難有成就,甚至一敗塗地。歷史上著名的“鴻門宴”的故事就很能說明這一切。

劉邦在“鴻門宴”上,其實就是處於龍潭虎穴之中。他之所以能成功逃脫,不是因為有上天眷顧,而是因為他有一個精誠團結、齊心協力的團隊。而項羽一方不但不能目標明確地和諧共處、凝心聚力,甚至有人吃裡扒外,幫助對手。

實際上,“鴻門宴”上的項羽,不但要與劉邦集團鬥,還要與自己一方的人鬥。下面就回顧、分析一下當時的情況。

先說項羽一方:貌合神離

其一,主帥不能與謀臣相輔相成。

當時,劉邦的部隊率先入咸陽,搶了頭功。隨後,戰勝了秦軍主力的、強大的項羽也駐紮在了鴻門。之後,項羽聽說劉邦有稱王的野心,大為光火。於是,項羽就與謀士范增商議著除掉劉邦,以絕後患。



項羽(劇照)

但是,當劉邦帶著張良、樊噲等人來到他的營地後,項羽見劉邦態度謙恭有禮,怒氣頓消,隨即宴請劉邦。酒席之上,范增多次暗示項羽趁機殺掉劉邦,項羽卻視而不見。無奈的范增只好偷偷地安排項羽的從弟項莊,以舞劍助興為名,伺機殺掉劉邦。但沒能成功。

後來,當張良告訴他們劉邦已離開時,項羽沒吱聲,范增的臉卻氣青了。隨之,范增憤怒地說道:唉,將來奪你項羽天下的,必定是劉邦。那時,我們就都成了他的階下囚了!



范增(劇照)

其二,主帥不能與部屬同心同德。

項羽的叔父項伯得知項羽要攻打劉邦的消息後,急忙偷偷跑到劉邦的軍營中,通知自己的生死之交、劉邦的謀士張良,讓他趕緊躲避,以免殺身之禍。


到劉邦處找張良的項伯(劇照)

不願捨棄劉邦的張良為項伯引薦了劉邦。劉邦見到了項伯,並高效地與項伯結成了兒女親家。

溝通完感情後,劉邦對項伯述說了自己的苦衷:我攻破咸陽後,不敢私自動一點東西,天天盼望項羽將軍到來,以便把咸陽移交給他。現在卻被他誤會了,希望你回去後幫我在項羽將軍面前多加解釋。

返回鴻門的項伯,向項羽轉述了劉邦的話,並誇大了劉邦對項羽的敬畏之情。於是,項羽的火氣漸消、殺心漸去。

隨後,成了劉邦親家的項伯,見項莊在宴席上舞劍欲殺劉邦時,立即拔出佩劍與之對舞,並時時以身體掩護劉邦,導致項莊無法達到目的。


項莊與項伯舞劍(圖景)

再看劉邦一方:團結一心

其一,張良智謀應對。張良得知項羽即將攻打劉邦後,不但沒有“獨善其身”、沒有偷偷跑掉,而是趕緊把消息告訴了劉邦,並幫助劉邦積極籌劃應對:利用項伯,化解危機。

而且,當張良發現酒宴上的情況不妙時,立即偷偷跑出賬外,對擔任警戒任務的樊噲說明了裡面的危機狀況後,讓他立即進去護衛劉邦。

其二,樊噲捨身救護。得知劉邦有危險後,樊噲毫不畏懼,立即闖入項羽的軍帳。


樊噲闖入軍帳(圖景)

項羽一見樊噲強行進入帳內,問明情況後,賞給了他酒、肉。樊噲在無所顧忌地吃、喝的同時,譴責項羽不但不獎賞有功的劉邦,還聽信小人之言,準備加害他。項羽聽後甚是尷尬,竟然不知道如何回答。

隨後,劉邦在張良的暗示下,藉口上廁所,離開酒宴,帶著樊噲等人抄近路潛回了自己的營地。

其三,張良勇於善後。留在項羽軍營的張良估計劉邦已經返回軍營後,對項羽說:劉將軍有點醉了,沒法向您辭行。他特意留下了玉璧和玉斗各一對,玉璧送給將軍您,玉斗送給范增先生,請你們收下。項羽問:劉邦呢?張良說:劉將軍怕將軍的手下人難為他,已經先走了。於是乎,“鴻門宴”啞然終結。


張良(劇照)

一點認識:人心齊泰山移。

這場“鴻門宴”,其緊張激烈程度不亞於血肉橫飛的戰場。在宴會上,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的表現可謂截然不同。

項羽集團,首領優柔寡斷,三心二意。雖然有謀臣范增助陣,但兩人不能默契配搭。加之那個吃裡扒外的項伯,先是洩露機密給敵人,後是在關鍵時刻搗亂,變相護衛劉邦,使得項羽方“鴻門宴”的目的落空。

反觀劉邦集團,領導者英明果斷,知人善任,見機而作。謀士張良全力幫扶,忠貞不二。壯士樊噲更是捨身救護,英勇無畏。他們文官出謀、武將出力,一心一意,全力配合。


劉邦(劇照)

劉邦能贏得“鴻門宴”鬥爭的勝利,是他的團隊團結進取的結果。項羽之所以沒有實現預期的目標,是他雖有團隊,但沒有實際效用的結果。

兩相對比之下,項羽最後落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這也似乎預示了“楚漢戰爭”的最終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