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相伴共成長

  • 讀寫相伴共成長

  • 醜女多讀書,作文興味長。一個農家走出來的姑娘,靠讀書學習進入大學,留在城市,憑藉勤奮努力,覓得一份薪水不高卻適合自己的工作,上班辛勤工作,下班筆耕不輟。站在時代潮頭,發現真善美,感悟新變化,抒寫新生活。筆下的一篇篇新聞,見證著人間的溫暖、溫情、溫馨大愛;在各級媒體發表的一篇篇獲獎徵文,洋溢著獨到的見解和思辨的光輝;讀書,學習,思考,寫作,從鄉村到城市,從小學到大學,從青蔥少女到鬢角染霜,我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止,閱讀的習慣從未改變!

  • 兒童時代: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

  • 小時候,家在農村。入學之前,我看到的書,就是巴掌大小的硬紙彩印版《看圖識字》,從天、地、人、口、手等筆畫簡單的字學起,慢慢掌握生活中常用的字詞。入學後,學校老師讓同學們從各自家裡帶課外書來,建成一個班級圖書角。從此,每天放學後,我都坐在教室後面的圖書角里,一冊一冊認真讀。那裡的百餘本書,大部分是《小學生作文指導》、《兒童文學》、《十萬個為什麼》之類的教輔書,還有很多連環畫,都被我全部看過。有的字不認識,就囫圇吞棗念過去,根據上下文意思,也能大致弄個明白;閱讀中遇到的生字,當時無暇查字典,就抄在隨身帶的小本本上,回家再查。放學後,當女孩子們聚在一起玩跳皮筋、翻花繩、踢沙包時,我依然在看書,有時候走在上學的路上,腦子裡還在想著故事裡的情節,思考著後續的故事。書讀得多了,學習習慣好了,我的閱讀理解、邏輯分析、數理計算能力自然也跟著提高了,深受老師和家長們的喜愛。

  • 青年時代:卻看前路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中學時代,因為家父在學校任教,假期裡我經常“近水樓臺先得月”,常常能借到最新的書籍。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中外優秀經典小說,各種文學期刊、社科類雜誌,經常讓我讀得如醉如痴。《讀者》、《演講與口才》、《青年博覽》、《 中學生閱讀》等雜誌,開闊了視野,鍛鍊了口才,學校的文藝活動,總是被選拔為主持人。站在舞臺中央,一次次厚積薄發的隨機應變、妙語連珠的即興表演,受到廣泛讚譽。一次看到河南電視臺一則全國中學生暑假徵文啟事,自己試著偷偷寫了一篇寄去,沒想到初次參賽就獲得了二等獎!

  • 考入大學後,學習的壓力小了,我獲得了更多的空餘空間。沒事的時候,就去圖書館讀書,閱報,參與活動,寫詩歌寫散文寫新聞稿子。我寫的稿子多次獲得各類主題徵文獎,發表在全國各地的報刊雜誌上。我開始勇敢地走出自我的那方狹小天地,融入到集體大家庭中。自己寫的一首歌詞《青春在沈工閃光》被學院領導選中,由瀋陽軍區前進歌舞團著名作曲家鐵源譜曲,曾經作為原瀋陽工業學院的校歌,廣為傳唱。大量的閱讀,和文藝大師們的對話,開啟心智,豐富生活,增添了我應對人生苦旅的信心、智慧和勇氣,為以後走上工作崗位、踏入社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步入社會: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

  • 大學畢業後回到故鄉,在平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在這期間,每天堅持閱讀,寫日記,已經成為雷打不動的習慣。就如明代于謙在《觀書》一詩中寫的那樣:“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活水源流隨處滿,東風花柳逐時新。金鞍玉勒尋芳客,未信我廬別有春。”閱讀,是最低門檻的高貴,你讀過的書,就寫在你的臉上。在單位,我經常用手中的筆,寫新聞稿件,寫身邊的工作動態,經驗介紹、好人好事,為民政事業增光添彩;生逢改革時,我覺得特別幸運。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見證者,受益者,感慨頗多,提筆成文,熱情謳歌改革開放,深情歌頌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先後在國家級、省市級主流媒體舉辦的“我與改革開放”主題徵文活動中獲得獎項。為慶祝祖國70華誕,我再次拿起筆,忍住胸中的風雷激盪,腦中的戰火硝煙,虔誠寫下中華兒女對祖國母親的聲聲讚歌和殷殷祝福!

  •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點亮生活;讀書,豐盈人生。(張曉徵 作品)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