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末期為什麼感覺德軍在死扛蘇軍卻對西線盟軍放水?

王平


這是不可能的,德軍並沒有對西線放水,只是受戰略局勢影響,他們已經無法兩面作戰了,致使東西兩線發生了不一樣的變化。

1944年底到1945年,德軍依次在東西線進行了兩場大規模的反攻作戰,分別是西線的“阿登反擊戰”和東線的“冬日春醒行動”,兩次作戰德軍可謂是動員了最後的骨血,也榨乾了能動用的所有資源,但作戰結果卻相當令人洩氣,無論面對盟軍還是蘇軍,德軍一概輸得精光。

因為諾曼底登陸的影響,盟軍擁有了兩條對德進軍的路線,一個是自北非到意大利的南路大軍,一個是經法國、比利時開闢的新戰場,這迫使希特勒做出了在比法邊境阿登山區打一場反擊戰的決策,為此納粹德國進行了始終動作緩慢的國內動員,徵集16-60歲的平民建立“人民近衛軍”,繼而又從捉襟見肘的東線硬是調回了大批精銳部隊,儲存的油料給養也一併全砸了出去,只為將諾曼底登陸的盟軍重新趕下海。

在希特勒的美夢中,阿登是一次孤注一擲的豪賭,但它“必將取得當年奇襲法國時的勝利”,希特勒甚至認為可以一舉拿下盟軍囤積了海量物資的安特衛普港,讓德軍再次煥發活力,繼而一鼓作氣把南路盟軍打回突尼斯,再回師東線,收拾掉討厭的蘇聯。

事實證明這不過是痴人的妄念罷了,阿登反擊戰的戰役發起時機的確拿捏的很準確,麻痺大意的盟軍戰線瞬間就讓德軍精銳打得千瘡百孔,僅有101師和一些步兵在巴斯托涅頂住了進攻,形成了小小的突出部。

很快局勢就發生了逆轉,盟軍雖然苦苦支撐,但德軍亦陷入了後繼無力的窘境,許多坦克再也沒有能啟動的燃油,彈藥、食物也日漸匱乏。當巴頓的部隊馬不停蹄的馳援而來之後,德軍在阿登的“反擊戰”迅速演變成一場潰逃戰,強渡馬斯河、拿下阿爾薩斯、攻克安特衛普的計劃徹底流產,大批精銳部隊和物資被消耗一空,德國實際已經完了。

命運沒有給希特勒絲毫喘息的機會,阿登反擊戰時,盟軍已經接洽了蘇軍,要求蘇軍在東線發動策應行動,給德軍制造壓力。蘇軍哪裡肯放過如此天賜良機,乾脆提前發動了計劃的攻勢,頓時就讓東線德軍也發生了崩盤。

於是,西線已垮的德軍,連傷都來不及裹就又被調往東線,依舊死不認輸的希特勒此時硬是發動了人生最後的掀桌——對蘇聯的冬日春醒行動。這場戰爭也被蘇軍稱為“巴拉頓湖攻防戰”。

這場戰鬥從1945年3月6日打到15日,德軍最後的精銳裝甲師們對匈牙利巴拉頓湖一帶的蘇聯烏克蘭第三方面軍開始了悲壯的突擊,但早有準備的蘇軍已經結束了此前一路狂攻的姿態,他們組織了嚴密的防線,來了個“以守待攻、以逸待勞”,德國的裝甲突擊便這樣消失在蘇聯殲擊車、地雷、坦克洪流的圍殲中。

經過巴拉頓湖攻防戰之後,德國已經徹底成為脫得光溜的少女,希特勒的賭本也全都輸光了,剩下的一切不過都是蘇盟軍之間互相的拉扯和爾虞我詐而已,直到柏林戰役都是如此,艾森豪威爾一個戰略忽悠,就讓蘇軍成了趕緊趕忙衝上去攻打柏林的冤大頭。

正因為德軍的老本都拼的一乾二淨,所以蘇軍、盟軍方面的進攻純粹就是一場速度的比賽,而盟軍在這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他們零敲牛皮糖的解決了比利時、荷蘭、盧森堡、法國、意大利一帶的德軍,早已打開了德國的國門,如果不是戴高樂對解放巴黎的執念以及蒙哥馬利一堆亂七八糟的指揮,盟軍能挺進德國的時間會更快。當然,艾森豪威爾做為盟軍總司令也有基於美國的考慮,他們不希望共產主義崛起,也不願意美軍損失太重,還不能讓英國人、法國人得勢,利弊問題相當矛盾,這也促使了盟軍攻勢的減緩。

東線則不一樣,德軍最後的一股力量被調往東線對抗蘇軍,這讓蘇聯方面的阻力明顯大於西線,

其實蘇軍也有自己的戰爭節奏,1944年他們已經完成了“十次斯大林突擊”,一共殲滅136個德軍師,推進展現1100餘公里,殺到了德國的家門口,將匈牙利、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大批東歐國家都由德國僕從國轉化成了蘇聯僕從國,還威逼芬蘭等國家退出戰爭,剩下的只有秋風掃落葉般的對德攻勢了。正所謂打得猛,抵抗就激烈,蘇軍直接對上了德軍殘餘的力量,雙方還客氣什麼?

當然,在希特勒自殺後,德軍的抵抗趨勢也確實發生了轉變,鄧尼茨、戈林等人很快就與盟軍發生了接洽,繼而商討好了一應投降事宜,這期間手下們望風使舵,對著盟軍紛紛倒戈而去。納粹的高官們都清楚自己在蘇聯的土地上做了些什麼,落在蘇聯手中還能討得好?相比之下,除了殺猶太人外,德國在西歐也沒做什麼大孽。所以說,盟軍只是來找場子的,而蘇聯則是來報仇雪恨的,這關係能一樣?


王司徒軍武百科


這是種很錯誤的觀點。西線對英美盟軍指登陸諾曼底後的法國、比利時、荷蘭、德國戰場。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到9月11日,西線盟軍傷亡22萬人,到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傷亡數為76萬,可見9月後衰弱的德軍給盟軍造成的傷亡遠大過諾曼底西線德軍鼎盛時期。以美軍計算,整個法國境內戰事死亡57530人,而西線戰爭期間死亡數為135576人,甚至到45年4月德軍殘餘已進入凌亂的散兵戰,美軍依然死亡10677人。



從戰爭進程來說,44年9月3日盟軍佔領布魯塞爾,9月4日攻佔安特衛普,以蒙哥馬利為首的盟軍高層充斥著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狂妄。阿納姆戰役德軍給了盟軍當頭一棒,荷蘭戰線就此穩固,遲至45年4月盟軍方才再次踏上阿納姆的土地。44年12月阿登反擊戰和45年1月的北風行動,都是希特勒和德軍圖謀以進攻方式擊敗盟軍求得有條件和平之舉,而科爾馬合圍圈的堅守證明德軍並不願輕易放棄。



45年4月18日魯爾區的德B集團軍群32萬人投降,西線德軍中部戰線有組織的抵抗趨於瓦解,大部德軍潰散或靜待著投降。即使是如此境地,漢堡的指揮官沃爾茨少將以海、空軍和警察組成一個反坦克營於4月18-20日擊毀40輛英軍坦克和其他裝甲車輛。許多德軍官兵或出於保命的恐懼心,或對國家社會主義事業的忠誠,或珍視軍人榮譽感投入對盟軍的絕死無望戰鬥。


歷史扒糞機


兩權相害取其輕。雖然希特勒瘋了,但德國大部分將領可不傻。

盟軍諾曼底登陸成功後,德國陷入兩面作戰的險境。為了反擊已攻到法國、比利時、盧森堡交界的盟軍,希特勒親自制定出一個阿登戰役計劃,妄想借助軸心國暫時的兵力優勢,將西線盟軍分割成兩段,創造出第二個“郭刻而克”,迫使英美單方面與德國簽定停戰協議,從而可以集中力量對付東線的蘇軍。

為了實現這一計劃,希特勒不惜將軍隊中的後勤人員編入作戰部隊,海空軍的部分人員改為步兵,甚至下令將德國16歲至60歲的男性強徵入伍,經過短期訓練也編入作戰部隊,同時又從東線秘密抽調戰略預備隊參加阿登戰役。

阿登戰役初期,盟軍由於麻痺大意,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但很快回過神來的盟軍,利用強大的空中優勢,給予德軍猛烈的攻擊。德軍裝甲部隊,在阿登戰役中損失慘重,通往德國首都柏林的大門就此打開。

至此,德軍從上到下,包括希特勒本人,對德國戰敗已心知肚明。同時也對他們在入侵蘇聯時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感到恐懼,生怕即將攻入德國境內的蘇軍給予同樣的報復,因而集中大部分兵力在東線,對蘇軍進行拼命的抵抗。

有數據證明,在東線德軍集中了214個師又14個旅,而在西線對美英盟軍作戰的德軍,僅有60個人員和裝備都不齊全的師。

在戰爭的最後階段,西線的德軍紛紛“放水”,希望美英盟軍多佔領德國的領土,而在東線的德軍,不惜一切拼死抵抗,基至在蘇軍的重重包圍下,穿越火線,選擇向西線的美英盟軍投降。

於是在戰敗後的德國,便出現了奇怪的一幕:攻入德國境內最早,付出犧牲最多的蘇軍,僅佔領了德國三分之一領土,而美英盟軍卻在傷亡不大的情況下,佔領了德國三分之二的領土。

兩權相害取其輕。客觀的說,德軍將領主動選擇向美英投降,在當時無疑是一種明智之舉,即保全了自己和手下的將士,也讓德國普通民眾儘可能多的得以保全。

所以說德軍在西線對美英的“放水”,也是權衡利弊下的智慧之舉,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