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装剧时常见的知识盲区: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现在的电视剧基本上都是当红流量小生充牌面,靠流量来吸引粉丝从而撑起经济效益,这和以前老演员们靠演技吃饭完全是两种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批量复制的电视剧,其质量自然也乏善可陈。稍微上点年纪的朋友肯定看过老版的《三国演义》和《宰相刘罗锅》,在对比当今流行的小鲜肉电视剧,进而感慨老演员的敬业精神的同时,许多人曾经肯定有过这样一个疑问,那就是“诸葛丞相”的“丞相”和刘罗锅的“宰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看古装剧时常见的知识盲区: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丞相和宰相这两个称呼对比起来,较先诞生的是宰相。宰相这个词从字面上可以直接拆分成“宰”和“相”两部分来理解。宰在中国古代最早原本是指在贵族家庭中负责祭祀是宰杀牲口的人的代称,而祭祀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有一句古话叫“国之大事,唯祀与戎”,足见祭祀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因此能够负责处理祭祀使使用的牲口的宰就显得权威十足。

相在的本义所代表的其实是“查看与判断”,因此放到中国古代的政治大环境中,相充当的是“斧正的副手”的角色。当它与宰结合变成宰相的时候,代表的意思就是拥有着极高权力的,专属于皇帝的副手。

春秋时期,中国的政治环境其实非常独特。名义上作为天下共主的周天子本身的权势衰落,天下诸侯割据,虽然从礼法上拥立周天子,但在实际的政治活动中却一个个都是独立自主的小王国。而这些小王国的君主们秉持的观念和当时的士大夫阶层秉持的根本观念并不完全相同,君主们从自己的家族和本国国民的利益出发,而士大夫们则在坚持周礼的同时积极地为自己谋求出位,这就使得双方的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仅仅只能看做合作关系,而非森严的君臣关系。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关系,使得我们今天在史书上可以看到很多臣下“指点”君上,君上却只能“哎呦你说得太对了,老铁666”的典故。

看古装剧时常见的知识盲区: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真正使这层君主与士大夫的合作关系发生根本变化的事件是齐桓公任用管仲进行改革,从管仲在齐国的作为和齐桓公对管仲的态度来说,管仲真正实现了“宰”的本义,使得士大夫的力量在国家政治中达到了巅峰,这也是管仲时至今日被称之为“千古第一相”的重要原因。

这里要澄清一个问题:宰相是官职吗?答案当然基本上是否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中国古代政治环境中,宰相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政治概念,而非政治官职。

就拿第一个宰相管仲来说,管仲在齐国搞风搞雨的时候,他的正式官职是“国相”。他是宰相吗?是。但在官场中人们可不会这么称呼他。不过如果换一个语境,比如一个赵国人来齐国经商,问当地人:“现在齐国谁是宰相啊?”,齐国人便可以回答:“是管仲夷吾。”

继续延展一下,曹操和诸葛亮一个是汉丞相,一个是蜀丞相,实际上他两也可以被称之为宰相,因为他处于那个几乎可以乾坤独断的位置上,因此便可以是宰相。而到了明朝,可以视之为宰相的则变成了太祖皇帝朱元璋为了规避丞相而设置的内阁大学士。到了清朝,可以视之为宰相的则又变成了军机处的领班军机大臣。

看古装剧时常见的知识盲区:宰相和丞相到底是不是一回事?

因此,宰相是一个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政治历史的泛称,代表的就是那些在政治意义上被承认,恰好又符合相应的体制位置,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显赫之人。而丞相呢,则仅仅是中国古代漫长历史中某一段历史时期的具体官职名称,从范围上要小于宰相。

最后,特别插一句,为什么在前文中关于“宰相是官职吗?”这个问题的回答上,我使用了“基本上是否定的”这样的字眼。那是因为虽然在几乎所有的中国古代历史时期宰相都只是一个泛称,但在辽国时期,宰相还真就是一个具体官职,也算是一个小小的例外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