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瓷行之路

關於景德鎮與陶瓷的故事

陶瓷的分類

2020 / 06 / 05

景德鎮陶瓷始於漢世,五代時的景德鎮以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對於宋代青白瓷的製作,對於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瓷器是漢族勞動人民的重要發明之一,是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結晶。景德鎮陶瓷大量系藝術陶瓷、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著稱,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之稱。

景德鎮陶瓷分類共九類:青花瓷、粉彩瓷、鬥彩瓷、顏色釉瓷、琺琅彩瓷、變色釉瓷、古彩瓷、新彩瓷、雕塑瓷。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一類:青花瓷

青花又稱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鈷鈷礦為原,在瓷器胎體上描繪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還原焰一次燒成。鈷料燒成後呈藍色,具有著色力強、髮色鮮豔、燒成率高、呈色穩定的特點。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二類:粉彩瓷

粉彩瓷又叫軟彩瓷,是景德鎮窯四大傳統名瓷之一。粉彩是一種釉上(在瓷胎上)彩繪經低溫燒成的彩繪方法。粉彩也叫“軟彩”,是釉上彩的一個品種。所謂釉上彩,就是在燒好的素器釉面上進行彩繪,再入窯經攝氏600度至900度溫度烘烤而成。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三類:鬥彩瓷

鬥彩稱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品種。逗彩這個名稱,明代的文獻裡未見記載。最早使用“鬥彩”這一名稱並給予解釋的,見於清雍正年間的《南窯筆記》:“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復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南窯筆記》的作者認為,凡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拼成完整圖案的稱為鬥彩。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四類:顏色釉瓷

在釉中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焙燒後,就會顯現某種固有色澤,故稱“顏色釉”。釉料中加入不同的金屬氧化物為著色劑,在一定溫度與氣氛中燒成,會呈現不同色澤的釉,成為顏色釉。它有三種劃分方法:一是按燒成溫度分類,分高溫顏色釉(1300度左右)、中溫顏色釉(1200度左右)和低溫顏色釉(1000度左右)。二是按燒成後外觀特徵分類,可分為單色釉、複色釉(花釉)、裂紋釉、無光釉、結晶釉等。傳統顏色釉有:以鐵為著色劑的青釉;以銅為著色劑的紅釉;以鈷為著色劑的藍釉。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五類:琺琅彩瓷

琺琅彩瓷的正式名稱應為“瓷胎畫琺琅”。是國外傳入的一種裝飾技法,後人稱“古月軒”,國外稱“薔薇彩”。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製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品也用於犒賞功臣。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六類:變色釉瓷

亦稱“異光變彩釉”。釉色隨光源不同而變化。以高級細瓷的白釉釉料作基釉,以金屬氧化物、非金屬氧化物及鈰、鐠、鐿等混合稀土氧化物為著色元素,經一定工藝處理,製成釉漿,施於坯體表面,在適當的燒成溫度下,產生物理與化學變化,生成一種新的固溶體。亦稱“異光變彩釉”。釉色隨光源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七類:古彩瓷

古彩:又名硬彩,為別於清代粉彩,一般稱明代五彩和清代康熙五彩為古彩。五彩,是以紅、黃、綠、藍、紫等各種帶玻璃質的彩料,按圖案紋飾需要施於釉上,在瓷胎上用生料、釩紅勾線,用單線平塗的方法,再在“彩爐”(在800-900度之間燒成)二次焙燒而成的一種古彩。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八類:新彩瓷

瓷器釉上彩的一種。舊稱洋彩,出現於清末,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陶瓷裝飾方法。因當時採用進口彩料,畫面具西洋風格,故又名“洋彩”。先用五彩顏料在白瓷表層繪以各式畫面或圖案,再入彩爐烘烤,這種瓷器,稱新彩瓷。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第九類:雕塑瓷

雕塑瓷顧名思義就是通過雕塑而燒成成立體陶瓷的藝術品,簡稱瓷雕。它的製作需經模印、鋃嵌和鏤、堆、塑、雕刻等多道手工工藝操作自經高溫燒練才能完成。

瓷行之路 | 陶瓷的分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