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茶已備好/只待君來/共話餘生

燃一支檀香,沏一壺茶,坐而論道。

現代茶文化再一次走進了大眾生活,以其獨特的健身、養生功能獲得消費者的青睞。茶館作為茶客飲

茶的場所,成了人們感受慢文化、悠閒放鬆的好去處。

中國是最早種茶、製茶、飲茶的國家

松花釀酒,春水煎茶。《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在原始人發音裡意為 “一切可以用來吃的食物”。在原始夏商社會,人們經常摘樹上的嫩葉生嚼,時間久了,便發現了茶的藥用價值。茶葉中的茶多酚有很強的

抗氧化活性,能清除對人類有害的過量自由基,延緩衰老。精神萎靡,思維凝固時,品一杯香茗即可神采飛揚。茶葉中的咖啡鹼還能促消化、清血脂,抑制心腦血管疾病,將過多的脂肪排出體外。久坐辦公,眼花繚亂時,啜飲幾口清茶頓覺耳聰目明。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蒙藏回民族飲茶,加強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茶馬古道,中國的茶葉遠渡重洋,展演傳向海外,備受追捧。中國人愛喝茶,也愛分享茶。茶館也就成了中國文化的聚集地、社會歷史變遷的縮影。

茶館歷史變遷

茶館的前身——茶攤,在晉代就已經出現。《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時有老姥,每日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小商販們最早發現社會痛點,嗅到了商機,擺起路邊茶攤,為路人解渴之用。唐玄宗開元年間,茶館雛形初現。唐代封演《封市聞見記》卷六《飲茶》載:“自鄒、齊、滄、棣,漸至京邑城市,多開店鋪,煎茶賣之。不問道俗,投錢取飲。”當時的河南、山東等地,路邊集會,城鄉街道旁煎茶買賣的店鋪——便是茶館的雛形,也是人們品茗的場所。

不僅如此,唐代還出現了茶博士,最初這一稱呼是達官貴人為嘲諷茶聖陸羽所起,後用於雅稱茶館使役——精於茶藝烹調的茶館夥計。《封氏聞見記》載:“命奴僕取錢三十文,酬煎茶博士”。彼時,飲茶僅僅是上層人士的消遣活動。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趙宋時期,茶館風靡。

現代最負盛名的歷史學家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矮紙斜行閒做草,晴窗細乳戲分茶。宋代是商品經濟和手工業高度發達的年代,“重文輕武”的士族文化繁榮,“積貧積弱”卻“富藏於民”,茶館作為知識分子的“文化沙龍”,市民階級和平民百姓的娛樂社交之所,得到了空前繁榮。茶館內有蹴鞠、歌舞、沐浴、博弈等娛樂項目,令人流連忘返

上至皇帝,下到百姓,無不飲茶。“建安三千里,京師三月嘗新茶。”歐陽修的詩詞便能看出時人對茶的喜愛。茶館平民化世俗化,茶館由城市普及到鄉村,自汴京到州縣,無不設茶館。北宋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中便有多處茶肆的影子。《水滸》第三十三回中"那清風鎮上也有幾座小勾欄並榮房灑肆。"

宋話本《萬秀娘仇報山亭兒》中的郭鐵生便是當時精通茶藝的博士,宋代茶館經營已經開始聘用技藝高超的僱工,而且早市,夜市俱全,更有全天候經營的茶肆,經營機制相對完善。

明代,製茶技術進一步提高,第一次出現了“茶館”的說法,也是茶館規模進一步擴大,日趨成熟的標誌。明代散文家張岱《陶庵夢憶》載:““崇禎癸酉,有好事者開茶館。泉實玉帶,茶實蘭雪,湯以旋煮,無老湯。器以時滌,無穢器。其火候、湯候亦時有天合之者。”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意思是說,這位開茶館的老兄煎茶用的是山泉水,茶葉是當時的名茶“蘭雪”,烹茶器具也很考究,用的是“薄如紙,白如玉、聲如馨、明如鏡”的甜白瓷,茶湯、火候講究天時人和地利。明代的茶館還供應茶點,茶果:玫瑰餅,檀香餅,燒餅,雪梨,蜜餞,橄欖,大棗,李子,荔枝,石榴,柑子,金橙,蘋婆等等,隨時令變化有所不同

當時還出現了代替茶團,茶餅的散茶,便於沸水沖泡,稱為瀹(yue,浸泡之意)飲法,加工和沖泡方式的簡化,大大方便了市民生活。被譽為“16世紀社會風俗史卷”的《金瓶梅》,高度還原了市井生活的真實面貌,提及茶坊處數不勝數

明代大碗茶業興盛

,被列入“三百六十行”。作為眾多行業的一行,茶館行業也有自己專門的用語,僅茶館的稱呼就不勝枚舉:茶寮,茶肆,茶坊,茶舍,茶樓,茶孱,茶屋,茗坊。還有茶頭,茶錢,茶房,有的說法沿用至今。

明代階層分化,不同於文人貴族等聚集的高雅茶藝館,大碗茶針對下層民眾需求而設,規模小,售價低,幾條長凳,幾張桌子,便可以支起一個茶攤,“酒困路長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路人累了困了便可於此歇腳。貴族茶館則佈置精緻高雅,多有絃歌伴耳,茶博士沏茶,大多禁止百姓進入,以此區別身份。

清代,茶館普及全國

據《杭州俯志》記載,明嘉靖二十一年三月,杭州城有李姓者忽開茶坊,飲客雲集,獲利甚厚,遠近效仿,旬月間開茶房50餘所。明清兩代五百年,茶政得到了大發展,茶葉產區擴大,“開千古茗飲之宗”。茶文化走進千家萬戶,

茶舍數量劇增,得到了大發展。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康乾時代,“太平文老清閒慣,多在酒樓茶社中。”茶館普及全國,也與許多領域交叉,出現了書茶館,野茶館,清茶館等,劃分精細的垂直領域,更好的滿足了人們的社會需求。

清代戲曲是我國戲曲發展史的巔峰,

戲園茶園雙劍合璧:戲臺使人如痴如醉,欲罷不能;品茗觀賞間,談笑千古。有戲臺的茶館成為了當時最有特色的休閒娛樂場所。

小茶館、大社會——茶館的社會功用

建國之前的茶館,是沙龍,是飯店,是戲園,是革命場;是信息交換的中心,是情人交往的約會地,是窮人的當鋪,是吃講菜(法庭斷案)的審判場......

當人們有社會交往的需求時,茶館便承載起了交際場所的功能。來到茶館感受人際互動的樂趣,交流家長裡短,戲說文史,在輕鬆的氛圍與老友談笑風生,都去捧哏。這裡魚龍混雜,既可以打探消息刺探情報,同時真相和事實也會在這裡失真,成為謠言的發源地。和我們今天的互聯網環境很像。

古代的茶館男女有別

。在古代女性是不允許拋頭露面的,如果出現在茶館這樣的場所,便會被扣上有傷風化的帽子。儘管近代風氣漸開,學堂有了女學生,茶館有了女坐席,也是男女隔開,分道而行。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古代的茶館階層差異很大。有時社會名流和下層平民,販夫走卒,乞丐小偷,三教九流匯聚茶館,有窮人家的孩子來這裡給茶客扇風,修腳的,挖耳的,買膏藥的,也來混口飯吃。更有甚者,在茶館販賣走私,

買賣人口,綁架勒索,窩藏禍匪,汙染了清淨的茶館

老舍先生劇本《茶館》中的裕泰茶館——再現了一幅北京城半個多世紀的社會變換。老舍先生曾經戲稱茶館為“小社會”

《茶館》劇中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櫃王利發是一個精明自私而心腸不壞的人,在滿清王朝的末日餘暉中,裕泰茶館卻是一副繁榮景象:逗蛐蛐兒玩兒蟈蟈的,卜卦算命的,買賣古玩玉器的......三教九流皆彙集與此。同時,一派和諧的背後暗藏危機:太監買老婆,愛國者遭便衣逮捕,農村破產,洋貨擠佔市場.....儘管王利發苦心經營,六十年後,經歷三次變革的茶館終被歷史埋葬,永久地失掉了往日的榮光。人生一場大夢,老掌櫃看盡世間悲歡,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你方唱罷我方登場。

不如吃茶去

縱觀茶館發展歷程,興起於唐,繁盛發展於宋明,普及鼎盛於清。充滿階級差異的古代茶館消失了,現代的新茶館娛樂休閒內容更加豐富,隨著空間消費再次流行。現代茶館隨著空間消費再次流行。

偷得浮生半日閒——淺析古代茶館的社會歷史變遷

鬧市有茶樓

,公園有茶座,陋巷有茶攤,處處有茶館。門口青石板上積水倒映著黃昏的昏暗燈光,極富舊時代的氣息。想要重溫古代茶館的意韻,不如到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偷得浮生半日閒,不如吃茶去!

參考文獻:《陶庵夢憶》 《水滸傳》《封氏聞見記》 《廣陵耆老傳》 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