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坐不住,小屁股扭來扭去,小胳膊揮來揮去,不安分的樣子,似乎隨時都有可能把桌上的美味打翻。

爸爸看見孩子折騰,心生煩躁,立刻告訴孩子:“好好吃飯,別亂動了。”

孩子看了一眼爸爸不悅的表情,自顧自的繼續吃起來。可是堅持了不到2分鐘,又開始動來動去,爸爸的表情明顯更加嚴肅了。

突然,“啪”的一聲,孩子終於不小心把面前放主食的碗打翻了。

這下爸爸徹底怒了:“跟沒跟你說要好好吃飯?!跟沒跟你說別亂動?!”

孩子哇的一聲哭了起來,一動也不敢動了。

“好好說聽不懂是不是?非得跟你嚷了才聽?!”

這時候孩子哭得更厲害了,飯也不吃了。他好像完全聽不見爸爸在說什麼了。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立規矩為什麼這麼難?

當你想給孩子立規則的時候,很多家長有個誤區,就是他認為只要跟孩子好好說一次,孩子就一定能聽得懂,你的規矩也就一定能立得上。

你覺得好好說,就是教育孩子最好的辦法。

於是當你好好說了,孩子並沒有聽你的之後,你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搞,氣不打一處來。

然後開始訓斥孩子,直到你用二三十歲的智商,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裡子面子都沒了。最終以孩子哭一場告終。

這種方式,規矩立沒立上不好說,孩子隨著這樣的教育次數增多,對你越來越恐懼,越來越緊張,倒是真的。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其實家長跟孩子好好說,講道理,目的是希望孩子能把你說的話聽進去,然後經過自己的思考,把合理的地方內化成規則。

但是當孩子有憤怒、委屈、難過情緒的時候,你說的話,他是聽不進去的,甚至會跟你對抗。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如果你想讓孩子聽得進你的話,三個可行的教育方法是這樣的:

1.情緒養育法

先調節孩子的情緒,溝通的開關自然就打開了。

有些親子關係比較好的家庭,甚至可以跟孩子開著玩笑,就完成了教育過程。

比如,當孩子總喜歡亂扔垃圾,爸爸媽媽就逗他說:“你是不是要變成垃圾怪了?我要抓住垃圾怪啦!”

這時候孩子會一溜煙跑去撿起垃圾,扔到垃圾箱,然後說:“我不是垃圾怪!哈哈哈!”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在比較正面的穩定的情緒下,孩子更容易聽進你的建議,無形中接納規則。

在解決問題之前,先解決情緒。

就像咱們大人談合作談工作的時候,如果你跟合作方心情都不好,都彆扭著情緒,想必好好的項目也能被談砸了。

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的情緒調控能力,本來就遠遠要低於成年人,穩定性也差一些。所以更需要成年人對自己的情緒管理上,要和成年人一樣成熟、穩定,然後在姿態和溝通內容上則要降低到孩子一樣,用孩子聽得懂的話,講給他聽。

而不要反過來,用最高深抽象難懂的大道理,和最憤怒、焦慮、急躁的情緒跟孩子溝通,這樣的話你講的道理再對,溝通的效果有可能是0,甚至是負數。

2.榜樣法

排在情緒之後的,是父母的以身作則。

比如你教給孩子不要亂扔垃圾,那麼你就要先做到不亂扔垃圾,甚至有的時候特意在孩子面前找垃圾桶,然後跟孩子說快幫我找找垃圾桶吧,我要丟一下垃圾。

孩子對場景的敏感度很強。你的以身作則,是在將規則具象化。

如果你每次扔垃圾,都會去找垃圾桶,那當孩子手裡有垃圾時,腦子裡就會浮現出你扔垃圾時的場景。然後按照腦海裡的情境去行動。

不知不覺中,強化了孩子對“垃圾要扔到垃圾桶裡”的規則感。

孩子就像你的複印件,他做什麼讓你感到生氣時,你首先要反推是不是你也這樣做過。

比如孩子爆粗口,爸爸很生氣。突然意識到,這話不是之前自己跟老婆吵架時候脫口而出的髒話嗎?

家長的及時自省和改進,是讓孩子越來越好帶的捷徑。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3.說服法

排在以身作則之後的教育方法,是說服。

這個方法相比於前面兩種方法。考慮到付出時間和見效程度,難度顯然更高。

選擇用這個方法,一定要提前給自己做好心理建設,並給予孩子極大的耐心。

  • 心理建設1:說服孩子很難一次成功。說一次孩子沒改,只因為還沒聊透。

有些父母在跟孩子好好說了一兩次以後,就覺得孩子能聽你的,照你說的做。

有這種想法的,基本都會在實踐中發現,自己too young,too naive。

比如你家人讓你減肥,給你講一兩次道理,說減肥如何如何好,你就能做到立刻開始運動、開始控制熱量,立馬就減下來嗎?

想想自己什麼時候,什麼情況下才會認真的開始減肥?

只有在你心裡真正的想減肥的時候。

當你自己想透、想清楚了,從心底裡接受,減肥對你百利而無一害,這時候你就有了內驅力。無論有沒有人監督,你都會去減肥。

孩子也是如此,只有他內心裡真正覺得這事兒需要改,並且清楚意識到改變以後帶給他的種種益處,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去改了。

所以跟孩子講道理之前,先要告訴自己,一兩次沒有講清楚,太正常不過了。

一次沒說通,不要氣餒也不要抱怨。

沒改,只有一個原因:就是你們還沒聊透,孩子內心深處,還沒有真正的認可你想傳達給孩子的觀點。

孩子給你這樣真實的反饋,剛好能讓你知道,哪些事,孩子還沒有內化到心裡。

比起讓孩子被迫服從,假裝聽話,帶給你虛假繁榮,卻因為內心不認可,一有機會就退回原狀甚至變本加厲,暫時沒改,顯然要真實並對教育有意義的多。

這時你只需要繼續想辦法跟孩子繼續溝通就是了。

記住,說服不是為了讓他害怕和屈服,而是幫助他把正確的價值觀內化到心裡。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 心理建設2:抱著持久戰的心態,跟孩子慢慢聊行為背後的需求

剛才說到,跟孩子談心,目標是談到心裡。

如果我們用命令的口吻給孩子提很多要求,下達很多指令,那這些話很可能就成了白說。

跟孩子溝通,要慢慢地說,要站在他的角度,一點一點地掰開了揉碎了說。

把三個兒子都送到名校斯坦福唸書的母親陳美齡,曾分享過他教育孩子的一個例子。

她家有一個基本的教育原則,就是,不說謊。

因為一個謊言需要無數個謊言去掩蓋,因此不得不繼續說謊,長此以往,親子關係、兄弟關係都容易產生嫌隙。

她第一次發現大兒子說謊,是在他小學低年級的時候。

因為看到兒子一直在為了漢字測驗複習,所以她關心孩子測驗的結果怎麼樣。當他問孩子說考試成績下來了嗎?孩子說還沒。後來在他有一次偶然整理孩子書包的時候,發現書包的底下有一張壓得皺皺巴巴的漢字測驗試卷,上面寫著70分。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陳美齡問兒子,為什麼要說還沒的時候,他的兒子解釋道,因為他考得不好。

陳美齡沒有責罵孩子,而是擁抱了孩子,她明白孩子之所以不敢跟她說實情,是因為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好,媽媽會怪他,會不愛他。

她為孩子沒有理解到:“無論孩子考試成績好不好,媽媽都會很愛他”這一點,感到難過和擔心,她希望孩子可以明白這一點。

她為了跟孩子講清楚這件事情,竟用了八個小時跟孩子溝通。

這八個小時,他們有哭,有笑,有擁抱。

除了上廁所,吃東西以外,一直都在好好聊這個主題。

聊到最後,她對孩子說:“把至今為止對媽媽撒過的謊,全部都寫下來吧。”

他的大兒子就開始一樁一樁的寫起來,字寫得可愛極了:

“有一次忘交作業了”,“便當盒落在學校了”……

其實都是一些很小的事情,母子倆在一邊讀一邊笑。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從那以後,大兒子再也不對媽媽隱瞞什麼事或者撒謊了。

大概是那次8個小時的談話,讓他的大兒子從心底裡明白了,媽媽的愛不會因為任何事情而改變。

我很欣賞陳美齡老師的教育方式。

她在孩子犯錯之後,不是盲目的指責,而是探求孩子背後的需求。也因此她才能看到,孩子撒謊背後的恐懼——害怕失去愛。

當她選擇“說服法”教育孩子時,不急不躁不焦慮,而是用強大的耐心和包容,不惜花費8小時,慢慢走到孩子心裡,不僅聊透了孩子撒謊背後的恐懼,更幫助孩子內化了不隱瞞和撒謊的原因和規則。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寫在最後:

教育沒有標準樣板,但是好的教育,萬變不離其宗,都基於尊重、自由和愛。

無論是情緒法、榜樣法還是說服法,最終都是希望孩子之所以遵守規則,是源於內心深處對規則的認可和接納,而非因恐懼而屈服。

孩子總有長大的一天,那時,他會獨當一面。

而當他獨自面對這個世界時,他樹立的規則,如果都和體罰、責罵的記憶相伴,基於虛假的被迫服從,他不僅很難繼續遵守,還可能被兒時壓抑的傷痛反噬,在自認為無人監管的地方,犯下更嚴重的錯誤。

教育的眼光,不僅僅聚焦於一時一刻,而是放眼孩子的未來。

只有孩子內心深處真正認可和接納的價值觀,才是真正護佑和助益他一生的寶藏。

不打不罵立規矩從易到難的三個方法:情緒養育法、榜樣法和說服法

#家庭教育##育兒##家庭#

我是海邊小魚,育兒問題,有話直說。重視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重視夫妻關係和親子關係。關注

@育兒簡單派 跟我一起深度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