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有時候,政治人物的飲食行為可以昭示其執政理念或者傳達一種政治信號,這種“舌尖上的政治”或者“飲食政治學”有助於主政者全方位塑建形象。

早在抗日戰爭時,黃炎培等民主人士去延安考察,看到共產黨的領導人吃的是小米粥和蘿蔔條,與重慶的前方吃緊後方緊吃迥然不同,他們就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

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政治人物的飲食行為更是一種政治語言,北宋時期,汴梁作為當時的都城,擁有當時全國的最高學府——太學,作為政治人才的搖籃,太學的後勤供應也是一流的,有一次,宋仁宗去太學視察,和師生們一起吃了太學裡的饅頭,非常滿意地說:“以此養士,可無愧矣!”

由於皇帝金口玉言,太學饅頭很快就聲名遠揚,並播及臨安,岳飛的孫子岳珂在宮廷宴會中吃了太學饅頭,詩興大發,提筆賦詩一首予以稱讚:“幾年太學飽諸儒,薄伎猶傳筍蕨廚。公子彭生紅縷肉,將軍鐵杖白蓮膚。芳馨正可資椒實,粗澤何妨比瓠壺。老去齒牙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饞奴。”

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宋仁宗以九五之尊去體驗一介寒儒的生活把莘莘學子感動得一塌糊塗,這既表明皇上對人才培養的重視,又說明他具有仁慈寬厚的親民作風。政治家吃了什麼,馬上會變成有政治意義的事情,吃的食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舉動有什麼象徵意義。

與民眾一起用餐也是政要們展示自己生活化、平民化一面的重要方式,領導人採取與民同吃這種體察民情的方式,反映了他們對百姓生活的重視,

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傳達了“以人為本”的政治觀念,有同甘共苦的寓意,表現出了很高的政治素養。

尤其在面臨重大的社會危機,如禽流感、口蹄疫、瘋牛病等棘手的問題,在食用雞、牛、豬肉產生安全疑慮之時,這些政治人物為了要安定人心、刺激消費、鼓勵出口,往往透過媒體的排場,賦予這些食物象徵性的意義。

在英國瘋牛病肆虐的時候,很多國家停止從英國進口牛肉,時任英國首相布萊爾就在鏡頭前大嚼牛肉,表明英國的牛肉安全、可靠,值得信賴。前些年,禽流感襲擊我國,人們過度緊張,談禽變色,為了保護養殖經濟,許多地方要員在鏡頭前大啃雞腿。

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政要們進行外交角力的時候往往藉助飲食向世人釋放政治信號,雙方關係的親疏遠近不是取決於握手時間的長短,而是領導人之間就餐的方式,如果雙方共同進餐,表明彼此間沒有原則性的分歧,關係和諧,合作愉快。

中國傳統的飲食內容體現著禮儀、秩序和權力,也就是說,日常生活的飲食內容,是可以從政治角度予以解讀的。對於普通人來說,飲食是維持生命之必須,對於政治家而言,吃什麼、怎麼吃還關乎其政治生命的興衰存廢,飲食有時候是他們下的一盤大棋中的一枚棋子,有時候是他們在政治舞臺盡情表演的一件道具,有時候是他們轉換角色的魔棒。

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飲食與政治的關係可謂剪不斷理還亂,正如錢鍾書先生在《吃飯》一文中所說的那樣:柏拉圖在《理想國》裡把國家分成三等人,相當於靈魂的三個成分;飢渴吃喝是靈魂裡最低賤的成分,等於政治組織裡的平民或民眾。

最巧妙的政治家知道怎樣來敷衍民眾,把自己的野心裝點成民眾的意志和福利;請客上館子去吃菜,還頂著吃飯的名義,這正是舌頭對肚子的籍口,彷佛說:“你別抱怨,這有你的份!你享著名,我替你出力去幹,還虧了你什麼?

吃喝並不只是為了充腸填腹,在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有其他作用

其實呢,天知道,更有餓癟的肚子知道:若專為充腸填腹起見,樹皮草根跟雞鴨魚肉差不了多少!真想不到,在區區消化排洩的生理過程裡還需要那麼多的政治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