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2020年,雖然娛樂產業不景氣,但並沒有耽誤音樂綜藝的井噴。

各種不同形式的音樂綜藝破土而出、爭奇鬥豔,從“歌手”到“好聲音”再到“樂夏”,數量可觀,主題廣泛,類型多樣。

這些綜藝為大眾的夜生活增添了一抹亮色。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但是回顧歷年來的爆款音綜,大家會發現,所有的音綜基本都繞不開一個模式,那就是競賽。

比如,《中國好聲音》《中國新說唱》這一類的個人選秀競賽。

還有《一起樂隊吧》《明日之子》《我們的歌》這一類自由組隊競賽。

更有《樂隊的夏天》《炙熱的我們》這一類“大型多人團戰”。

除了參賽者的身份不同、形式不同,這些音樂綜藝都是各種各樣的花式競賽。

無論節目演繹方式多麼出彩,參賽者展示得多麼全面,最後落到的還得是“排名”二字。然後就是熟悉的優勝劣汰、淚灑現場、復活突圍,決賽爭冠這一類的戲碼。

觀眾被自己喜歡的參賽者吸引來看綜藝,卻不得不為競賽買單,成為無情的投票器。眼看著自己喜歡的嘉賓被拿來廝殺,成為“話題製造器”,甚至於被“祭天”,作為粉絲的觀眾心中自然會有各種的意難平。

節目的熱度、討論度是上來了,但是觀眾緣也下去了。

在這個音綜井噴,卻出現同質化的時候,其實有一個問題真的需要好好思考。音樂綜藝,真的要“打打殺殺”才好看嗎?

音樂綜藝採用競賽形式,其實由來已久。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早在1984年開始舉辦的“青歌賽”,是中國首個國家級電視聲樂權威賽事。但當時的“青歌賽”是以選拔歌手為主要目的。

整個節目流程採取選手演唱——評委打分的形式,流程較為嚴肅,而且不會產生什麼突發事件增添節目效果,因此顯得稍稍有些枯燥。

同時,由於是專業評委評審,觀眾沒有什麼參與的機會,所以觀眾收看熱情也有不足。其熱度就被隨後湧來的,採用大眾評審的選秀節目搶去了。

當觀眾成為評審之後,觀眾打破了屏幕的限制,能夠以“缺席”的方式,直接參與節目的流程,甚至決定了競賽的走向,觀眾與選手的位置,在這一刻被交換了。

如果說以前的競賽,是觀眾在下面看著高高在上的選手錶演。那麼觀眾參與評審的競賽,就是坐在高處的大眾評審“審視”著選手們的表現。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觀眾們會覺得,自己是節目的控制者,甚至是選手命運的控制者。這種身居高位的滿足感,確實是同時段的其他綜藝無法比擬的。

同時,選秀類節目採用的素人競賽的形式,又讓觀眾在評價之餘,也會產生“我上我也行”的感受。這種感受既激發了觀眾對節目賽程或是某個選手表現的特別關注,又引發了觀眾對賽事的熱烈討論。

甚至,大批的觀眾開始踴躍參加選秀,親自為節目的蓬勃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但是,造星夢總會破滅,素人選秀也會陷入疲軟期。

在這之後,對成熟歌手的審視又開始上演了。《我是歌手》帶來的歌手之爭,還有隨後《天籟之戰》《夢想的聲音》帶來的歌手與素人之爭,無疑又為觀眾增添了新的快樂。

歌手本身又比素人具有更高的熱度和話題度。因此知名歌手作為選手登臺,無疑為節目自帶了流量。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在這種節目影響下,觀眾的評價對象開始上升,由素人上升到成名歌手。不知不覺間,大眾聽審們就把自己放在了和歌手相當,甚至於比歌手還高的位置上。

如果說《我是歌手》中歌手之間純技術的比拼會讓觀眾感到有距離,那麼《天籟之戰》《夢想的聲音》歌手與素人的競技中,素人pk掉歌手的那一刻,對觀眾的衝擊是巨大的,觀眾的代入感也更為強烈的。

不得不說,用競賽的方式做音綜確實為我們帶來了很強的緊張感與衝擊感。競賽模式也是很容易創造話題的一種節目模式。

但在“人人追求慢生活”的當下,慢綜藝被推崇,觀眾的口味也開始發生改變。

認清了“文無第一”的觀眾,已經不再盲目崇拜名次,做什麼“造星夢”。觀眾更為欣賞的,是選手們爭取名次奮鬥的過程。

觀眾也不再那麼喜歡“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優等生”的人設並沒有那麼受觀眾喜愛。相對來說,真實的、與電視機前觀眾更相似的節目嘉賓更有觀眾緣。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這時,原來競賽模式下製造話題的方式反而效果不佳,甚至起到了反效果。最為典型的就是2019年《中國好聲音》決賽的慘淡收場。較之往屆,決賽學員的人氣都遠遠不足,自然關注度也不夠。好聲音這檔王牌綜藝的口碑也被唱衰到了谷底。

這種唱衰背後,其實也體現著觀眾對於單調競賽的抗拒。

節目製作者其實能體會得到觀眾苦競賽久矣的心情,但創新也是一件難事,畢竟走成功過得路總好過摸著石頭過河。有音綜導演坦言:“音樂綜藝需要從模式的邏輯根本去創新,又不能失去原本成功的元素,這對創作者是極大考驗。”

那麼,除了打打殺殺,音樂綜藝真的沒有別的創作方式嗎?這個問題,韓娛圈現象級音樂綜藝《Begin Again》應該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Begin Again》是一檔以路演為主的音樂綜藝。

這檔綜藝完全沒有競演,有的只是日常生活,自然風景和街頭公演,有的只是一幫愛音樂的人一起經歷的故事。

節目鏡頭前呈現的樣子,應該就是我們心中認為的玩音樂的樣子——一大家子愛音樂的人自由自在地任意玩鬧,以天地為家。哪裡有位置,哪裡便是玩音樂的場所。

這種吟遊詩人般的樣子,才是我們心中嚮往的那一面。在慢綜藝的時代下,音樂綜藝其實更應該採取類似這樣,以講真實可感故事的方式進行創作。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音樂於人而言,其實本就是治癒良藥,是在人們逃離現實兵荒馬亂時能立即給予撫慰的良藥。《Begin Again》的立意一直都是,希望路過的人們能駐足聽完一首歌,得到療愈之後再重新出發。

四季以來,《Begin Again》都以街頭公演的形式,為我們呈現最真實的音樂人們的生活,最新一季節目更是注重發掘身邊人的故事。

音樂人主動走到了那些有故事的觀眾的身邊,比如醫護人員、大學生或是上班族,然後為這些有故事的人送上治癒的歌曲。這樣的講故事方式能夠喚起觀眾的感性,從而觸及觀眾心中最柔軟的部分,讓觀眾產生共鳴。

看膩了“黑馬豪取冠軍”的開掛故事,音樂綜藝能不能長點心?

回到我們國內的音綜,節目組其實也意識到了故事的重要性。

但是發掘參賽者的故事只是為了爭取票數獲得話題而已,並非引起觀眾共鳴。在競賽的整個流程下,無論是音樂還是選手的故事,都是競爭名次的武器,有著特別強烈的工具性。

體會到了這一點,觀眾自然不能感同身受,因此觀眾有時候會覺得節目中的真情流露很“假”,“有內幕”,是“冠軍密碼”。無論選手如何哭訴,有時候都難以共情。

說到底,還是在反反覆覆的競賽之下,音樂綜藝缺了一份真實,多了一份功利。那麼為何不嘗試著放棄打打殺殺的競賽,迴歸本真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