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八府巡按,實際只是七品芝麻官,為何各路官員都要爭著討好

在周星驰的众多影视作品中,喜剧《九品芝麻官》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以清朝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地方小官包龙星惩恶扬善,最终为民除害的故事。其中,一次偶然的机遇,包龙星官职升迁,成为了威风凛凛的一品“八府巡按”,连原先他的直属上级,都要看他的脸色。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可见这个官位品分不低,可真实历史中,其实并没有“八府巡按”的叫法,在正史中,都叫“巡按御史”,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监察机构,主要作用就是代替皇上外出巡视,探查地方的官员作风、政策实行情况、百姓生活水平等等。

早在唐朝时期,就曾设立15个监察御史,到了宋朝减少到6个,清朝人数也就更不多了。那么在真实历史中,这类监察职位的官员,权力真有这么大吗?实际上并不是,倘若个个都是一品官,那对皇上的权力还挺有威胁的。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与剧中不同,“八府巡按”真实历史中品阶大都不高

明初时期,巡按御史制度才刚刚设立,这些代替皇上外出巡视的官员们,大都相当低调,差事也只是临时性的,品级在正七品左右,并不是多大的官。可名头虽小,手中掌握的权力却极大,官员号称“代天子巡狩”,可谓是顶着县长的官,干着省长的活儿。

在一些明清文人的笔下,这些人大都正义,在地方发现官员黑暗时,往往隐藏真实身份,经过调查,发现证据,最终摇身一变,BGM一响,成为百姓眼中从天而降的活菩萨,匡扶正义,解救一方。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通常来说,巡按御史每年八月出巡,过程隐秘,一切从简,并不会让过多人知晓。每次出巡的时间也较为固定,短则一年,长则两三年,出身在外,为了方便官员办事,车马交通必不可少,有时候,还会随身携带一两个书吏,吃的伙食也不咋地,算是一份苦差事,这就更要求官员的心性。

而他们手中的权力之大,主要体现在考察当地的“藩服大臣,府县按官”。大到布政使、按察使,小到当地的知府、知县,全部都在考核的范围之内,当地的仓库、钱粮情况、案卷案宗等,全部都会经巡按御史之手复核一遍,一旦发现有官员不检点之事,或者冤假错案,亏待百姓,那么可以“大事奏裁,小事立断”,想要惩治谁,立刻就能付诸实践。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权力日益壮大,角色十分重要

明朝洪武年间,巡按御史制度正式发端,后来到了永乐年间才正式确立。自此,各省还出现了专属于巡按御史官衔的“按院”。除了能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之外,对于普通的地方官员,巡按御史还有一个作用,让他们十分害怕,那就是决定下属是否升级的检察官。

明朝时期,官员考课通常是“九年三考”,对于地方官员来说,基本是吏部与巡按御史所在的督察院联合进行,所以说,未来官运是否亨通,那就要看巡按御史外出巡查的这一段时间内,地方官的表现如何,对方在暗处,这些人在明处,表现的好也就罢了,倘若真出现了什么问题,那仕途可就白白荒废了。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明朝中后期,七品的巡按御史一亮相,地方四五品的各级官员们,纷纷争相拜见,所为的,也大都是这个原因。可皇帝自然不傻,怎么能任凭这些人白白耍威风呢,巡按御史更重要的作用,便是打击腐败。

明朝惩治腐败的力度,相对于他朝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一次巡按御史的“透明审核”,往往都能揪出一大批贪污官员。当初天顺年间,担任浙江巡按御史的李纲,一路查处了400多名贪官污吏,将浙江官员大清洗,维持了社会的稳定。甚至连拥有封地的藩王们,对这类官员也是十分忌惮。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国家颓败,巡查御史反而成了肥差

不仅如此,不同于地方官员,巡按御史的信息可以直接传达到最高层——皇帝的耳中,由此,那些心怀不轨,企图以假乱真的官员自然无所遁形。明王朝之所以繁荣一时,不辞辛劳的巡按御史们功劳不小。

可惜明王朝末期,国家腐败,统治阶级的动荡,使得权力极大的巡按御史们,成为了各帮各派争相拉拢的对象,成为了腐败的重灾区。当时,所谓的“代天巡狩”,早已没有了当初的朴素和低调,官员讲究排场,到了地方,吃喝玩乐才是主要,不再关心百姓生计,甚至明码标价,赚得盆满钵满。

古时八府巡按,实际只是七品芝麻官,为何各路官员都要争着讨好

明朝最后几年,就连崇祯皇帝也看透了这群腐败的人。巡查御史们缺钱了,看看哪个官员有所积蓄,使个眼色过去,钱就立马送过来了,可谓是最肥的差事。从正义的化身到最为腐败的官员,“八府巡按”的没落俨然是一种缩影,让后人不禁唏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