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診脈識症不是炫技,一言不發伸手驗脈的病人更懂中醫

不論是中醫大夫還是找中醫看病的人,總有這麼一部分人對於號脈這件事情極其重視。這是一種務實且高效的方法,並不是醫生的炫技,更不是故弄玄虛。


中醫診脈識症不是炫技,一言不發伸手驗脈的病人更懂中醫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診療的效率。其實無論是中醫還是西醫,診病的目的都是為了真實客觀地瞭解到病人當前的病理狀態,並分析其病因病機,然後制定針對性的系統診療方案,一步步解決問題,最終引導病情向愈。

與西醫靠各種檢查設備儀器探測人體內的器質性病變不同,中醫的診斷更多是對當前人體功能狀態異常的把控。中醫的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也都是基於這一診斷的基本邏輯所建立起來的。這無形中建立起了中醫診斷的標準,即“觀其脈證”,觀的是客觀的脈與證,客觀存在,只是難以被量化。

脈和證都能及時反映人體病變的初期階段,這也是中醫為什麼能夠實現治未病的原因。西醫不然,對待人體的功能異動,絕大部分情況下選擇觀察,待到病已成再製定治療的方案,方案本身也是針對具體的病灶,至於說人體功能秩序是否不合理,是否會繼續產生有形的實邪,不符合現代醫學眼見為實的“科學”標準。


中醫診脈識症不是炫技,一言不發伸手驗脈的病人更懂中醫

客觀分兩種,一種是可測的,一種是不可測的,前者可量化,後者不可量化。這是對於世界不同視角下形成的截然不同的觀念。如果對生命自然存在敬畏之心,承認人只不過是滄海一粟,承認人類智慧只不過是世間萬物運行規律中的冰山一角,就不會有詆譭中醫之心,除非是私心。如果基於人類是食物鏈頂端的存在,並按照這一邏輯推理,人類當前掌握的技術能夠涵蓋一切,那中醫就是不科學的,因為中醫能夠涵蓋的橫向和縱向維度都要更高更廣一些。

實際上,我們必須承認。人體本身對於外界的刺激是存在反饋的,這種反饋呈現兩種性質,一種是正向的反饋,比如在我們看美景、吃美食的時候身心是愉悅的,身體是舒服的。另一種就是在我們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時產生的反饋,比如不良的情緒刺激、劇烈的外界環境變化、生活節奏的不規律等等。

當受到這些不良因素影響時,如果刺激量較小或者刺激時間較短,我們本身具備適應調節這些不良因素的能力,反之,如果刺激過大或者刺激時間過長,一開始我們的身體就會出現相應的異常表現,具體到個人身上就是各種主觀的不適感受。

這個時候病情處於疾病發展的初級階段或者僅僅只是停留在功能的異常狀態下並未對身體產生實質的傷害。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身體現在並不好受,而且如果我們不進行有效地干預,這些發生功能異常的器官將處於產生器質性病變的危險之中。

望、聞、問、切四診就是中醫診斷人體功能異常的重要手段,只是這四種診斷手段之中,能夠起到決定性作用的並不是按照《難經》中對於四診神聖工巧來劃分的。當前美容、音樂、溝通等方面技巧的干擾,相比於古時候,望、聞、問診存在不同程度的失真,如果想要掌握望診、聞診和問診還不得不涉及相關領域的知識,才能從某種程度上達到去偽存真的目的,瞭解到病情的實質。

綜上所述,只有脈診才是一箇中醫大夫客觀瞭解患者病情的最佳方式。

中醫診脈識症不是炫技,一言不發伸手驗脈的病人更懂中醫

所以我們如果就診的時候遇到中醫並沒有開始就問診,而是先號脈,再問診,這個時候恭喜你應該遇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醫。因為診脈本身就是獲取和分析病情的最有效方式。其實,這種基於脈診信息的問診也是有著明確目的性的問診,這個時候大夫提出的問題都是通過脈診反映的信息提出來的,是有針對性的問診,患者的回答是對於醫生判斷的正確與否的真實反饋。

如果病人的反饋和醫生的判斷一致,那麼醫生就可以按照他自己獲取的脈診信息為依據進行治療。反之,如果病人的反饋與醫生的判斷不一致,這個時候就涉及到到底是按照脈診信息得出的結論繼續治療還是結合病人的反饋糾正醫生自身判斷的問題。前者是我們常說的四診合參,就是四診信息一致的情況,後面就是到底要舍證從脈還是舍脈從證的問題。

相比之下,從頭問到腳這種地毯式的問診是低質低效的,難度也是最大的。由於每個病人對自身感受的認知狀態不同,語言表達能力也存在差異導致問診難度增大,而且獲取的信息量越大,分析起來越有難度,往往治療的效果也越差。

更重要的是,雖然我們能感知自身各個器官的功能異常,但是這種感受有時候並不一定真實客觀。病人會按照自身對於這些健康問題的認識進行分類。注意!這不是嚴重程度的分類。他會強調他重視的,忽略他不重視但有可能重要的。按照中醫“抓主證”的疾病處理原則,這無疑是災難性的。

不僅僅是對於病人關於病情的描述,中醫人對自己的認識也十分到位,要不然也不會有”醫不自治“的說法。這是客觀存在的人性使然,人本身就很難客觀評價自己,這是每個人都難以擺脫的人性問題。

所以,作為一箇中醫我們也應該樂於接受來自患者的考驗,這不是一種不信任,反而是一種建立信任的最有效方法,沒有之一。

望、聞、問、切四診之中,只有脈診才是中醫做出正確臨床診斷的堅實基礎,其他三診是在熟練脈診基礎上對於病人整體狀態認識的生活。中醫有句話叫“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就是指的實踐經驗的積累會讓我們的知識體系得到不斷地提高和昇華,但我們一定要弄清楚一件事,就是這些昇華都是建立在脈診基礎之上的。


聲明:

1.本號原創文章版權歸本號所有,如需轉載請聯繫本號編輯並留言,標明出處!禁做商用!

2.本號所轉載的文章僅供大家學習交流使用,均在合理使用範圍內。

如果引用的圖片來源、數據來源、文字版權來源標註錯誤或者侵犯了其他權利,煩請告知編輯,本號編輯將立即改正或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