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破網絡詐騙陷阱 保護我們的錢袋子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髮展,網絡已經成為了當前不可或缺的基礎設施。網絡在提高了我們生活品質和生產方式的同時,一些不法分子也正利用網絡進行詐騙等違法活動。

在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5週年之際,作為國內社交平臺探探旗下的互聯網研究機構,探探研究院發佈了互聯網防騙指南,向廣大青年群體分享一些關於網絡安全的思考與洞察。

據公開數據統計,2019年我國收到網絡詐騙舉報15505例,人均損失為24549元。在電信網絡詐騙的受騙人中,男性佔51.41%,女性佔48.59%,男性受騙人略高於女性。其中,受騙人群年齡段集中在青年段(90後)與中年段,佔受騙人群的93.67%,特別是青年年齡段被騙人群最多(佔比63.34%)。

今年年初,全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縱深推進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堅決遏制此類犯罪的高發態勢,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創造安全穩定的政治社會環境。

探探研究院圍繞產業發展、青年問題、互聯網治理問題與社會開放合作,致力於成為最懂青年的互聯網研究機構。針對全國重點打擊治理的電信違法犯罪問題,探探研究院提示:

詐騙分子們的手段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的往往就是兩步,首先煞費苦心包裝自己,取得信任後再根據被害人特點以不同策略“引君入甕“。

煞費苦心包裝自己

為了逃避法律制裁,騙子們更多會選擇陌生人下手。他們往往會前期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從而取得被害人的信任。

1.虛構“高富帥”“白富美”形象

為了認識更多的陌生人,騙子們會大量註冊社交平臺賬號,並從網上購買或下載大量素人靚照、豪車名錶、旅途隨拍、高端美食等圖片,通過這些內容能夠得到大家心理上的初步認同,從而為下一步詐騙提供機會。

2.提前“養號”,假戲真做

泛社交平臺只是為大家提供一個認識的機會,按照使用頻率和習慣,大部分朋友更願意在常用社交平臺進行深入溝通。一是方便交流;二是通過常用的社交平臺,觀察一下這個未曾謀面的“朋友”的朋友圈是否靠譜。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此時的騙子們已經掌握了我們的心理,他會提前一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將這個常用社交平臺的的賬號粉飾一番,讓它與其他平臺展示的人設進行統一,讓我們卸掉第二層防備。

3.有劇本聊天,無實物表演

很多網民在遇到騙子時,覺得對方溫文爾雅,談吐大方得體,很難將眼前的這個人和騙子劃等號。這是因為騙子們手裡有“秘籍”,上面會將對話進行分類,並預設可能在對話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比如:職業、工作單位、興趣愛好、情感經歷等。經媒體報道出的案件我們發現,不法分子會將自己包裝成:事業有成,但婚姻不如意,以喪偶或被拋棄居多,喜愛小動物、做慈善,無不良嗜好等等,因為這樣可以更好的引起大家的同情。

4.相識容易,相見難

大多網絡詐騙的受害人在被騙後發現,屏幕前這位一見如故,甚至相識已久的“朋友”,之前竟然都是文字和語音聊天,很少打過電話,更是沒有視頻過。因為對方畢竟是騙子,即便背了再多的話術,打電話聊天時也很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視頻就更不可能了,因此屏幕對面的“他/她”無論從顏值、身高、舉止都和你心目中的“他/她”大相徑庭,甚至性別都對不上。

“量身定製”引君入甕

冒充官方以及網絡賭博平臺等都成為騙子們常用手段,通常在取得被害人信任後,騙子們會根據認識被害人的渠道、被害人的喜好或弱點等採取不同策略,從而實現謀取非法所得的目的。

1.疫情期間,防疫物資成為不法分子的“主打產品”

疫情期間,騙子們會通過各種群組聯繫對口罩、額溫槍、消毒水有需求的網民,通過轉發自己有大量物資的假圖片、交易記錄、購買渠道、產品合格證書等內容,獲取被害人的信任,騙取錢財。據統計,疫情期間口罩詐騙案件,佔比88.3%;售賣額溫槍詐騙,佔比 6.3%。

2.冒充正規平臺,“李鬼”雪中送炭,“李逵”渾然不知

在急需一筆資金應急時,一位號稱某正規貸款平臺的工作人員“雪中送炭”,給你發來一個APP安裝包,名字、圖標跟你瞭解的正規平臺一模一樣,這時你就可能掉入了騙子的陷阱。在“李鬼”的指導下,你完成了註冊、需求提交,對方會以各種藉口,讓你打來一筆“保證金”,從而確保你有能力償還。在一步一步的誘導下,被害人的保證金就落入了“李鬼”的口袋,而“李逵”作為正規平臺卻渾然不知,“李鬼”也在得手後下落不明。

3.借用網戀騙取信任,引誘賭博坑騙錢財

當不法分子一步步取得了被害人的信任,甚至以網戀的形式,確立了戀人關係,隨後他們就會以幫助被害人掙錢為由,利用賭博網站,騙取被害人的財產。前期為了保證被害人相信百分百中獎,騙子會PS各種自己的“中獎截圖”,或是謊稱自己是此網站的程序員,發現了其中的中獎BUG,不斷誘導被害人進行投注。甚至讓被害人登錄騙子的賭博網站賬號,利用後臺程序,讓被害人小賺並提現,放鬆被害人防備心理。當被害人投入大量資金時,“屢戰屢勝”變成“屢戰屢敗”,錢財不翼而飛。

在打擊治理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工作上,國家有要求,平臺盡責任,用戶有防範,才能從源頭上剷除滋生電信網絡詐騙犯罪的土壤,遏制電信網絡新型違法犯罪的多發高發勢頭。

1.平臺:主動打擊不法賬號,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平臺要落實主體責任,通過技術手段,對從事違法犯罪的賬號,發現一批處理一批;建立健全投訴舉報機制,對用戶反映的情況,要做到“及時反饋、及時跟進、及時報案”,將用戶權益放在首位,積極主動配合公安機關偵查、破案,盡全力挽回用戶財產損失。

2.用戶:牢固安全意識,防人之心不可無

在網絡社交平臺,“高顏值”可能只是“海市蜃樓”,一定要擦亮雙眼,用更多的方式,確認對方的真實身份,瞭解對方的真實背景,不斷提高防範意識。

在已偵破的網絡詐騙案件中,被害人往往是抱有“快速賺錢”的幻想,也正是這樣才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常言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美好的生活要靠自己的雙手奮鬥得來,不取不義之財,不貪不義之利。

「網絡防騙小錦囊」

1.財物交易小心謹慎。和陌生人發生財物交易時,一定要充分核實對方身份,一手交錢、一手交貨是最穩妥的行為。

2.莫貪小便宜。不要被低價、優惠誘惑,選擇有知名度、信用度和安全保障的網站和APP,在上網過程中不要隨意點擊陌生鏈接或掃二維碼。

3.網友提錢要警惕。與網友接觸時,切莫起貪念,不隨意轉賬或者匯款,當素未謀面的網友忽然提及財物時,要提高警惕,不要被糖衣炮彈衝昏頭腦。

4.不要透露個人信息。無論什麼情況,不要輕易透露個人及家人隱私信息,特別是身份證號、銀行卡號、APP密碼和驗證碼。

5.留存記錄很重要。萬一不幸發現自己被騙,一定要保持冷靜,保留所有平臺聊天記錄、轉賬記錄,並及時報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