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康各鄉鎮名字來源合集,速看

常營鎮

朱元璋名將常遇春在此紮營,故名。1952年建立互助組,1954年成立初級社,1956年成立高級社,1958年成立常營公社,1983年改為常營鄉,1986年改為常營鎮。

馬頭鎮

原名許尤鎮,北宋時運糧河經此,村東設碼頭,後改村名為馬頭。1950年改為太康縣十二區,1958年成立馬頭公社,1983年改為馬頭鄉,1991年改稱馬頭鎮。

板橋鎮

唐末,始祖從山西洪洞遷此,居住河東,為方便過河,建一座木板橋,故名。1965年由遜母口公社、常營公社析置板橋公社,1983年改為板橋鄉,1998年撤鄉建鎮。

毛莊鎮

明末,毛姓在此建村而得名。曾經是初級社、大隊、村委會駐地。1995年由城郊、符草樓、大許寨3個鄉析置毛莊鎮。

符草樓

原名小王莊,曾名符套樓、符大樓。明末符姓建樓,並在樓頂套建一小樓,故稱“符套樓”後演變今名。1961年成立符草樓公社,1983年改為符草樓鄉,1998年撤鄉建鎮。

遜母口

原名興隆鎮,相傳運糧河經此設有渡口,晉陶侃尋母曾到此,故名“尋母口”,後演變為今名。

馬廠鎮

原名白秋集。明末,李自成在此安營紮寨,養馬數百,故名馬場,後演變為馬廠。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改為馬廠鄉,1998年撤鄉建鎮。

王集

清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王姓人遷此,後舉集,故稱王集。1949年為太康縣第三區,1958年成立王集公社,1983年改為王集鄉。19、龍曲鎮:宋時,村西北有水渠,水清渠深,彎彎曲曲好似一條龍,人們以“渠”、“曲”的諧音定名為龍曲。1975年由王集公社、高賢公社析置龍曲公社,1983年改為龍曲鄉,1997年撤鄉建鎮。

老冢

原名棗子集,相傳隋朝末年一起義軍將領戰敗犧牲,下葬於此,其冢如丘,故而得名,1958年成立老冢公社,1983年改為老冢鄉,1986年改為老冢鎮。

張集

原名邱崗集,後因張姓增多,清咸豐年間,改名張集,1947年後,先後建立過中心鄉、作業管理站、小公社、大隊等。1975年由符草樓公社、馬廠公社析置張集公社。1983年改為張集鄉,2008年5月撤鄉建鎮。

城關鎮

1956年設城關鎮,1958年為城關人民公社,1962年復城關鎮,1983年改為城關回族鎮。

朱口

北宋運糧河經此有渡口,因擺渡者名朱華,稱朱華村,後成集稱朱家口集,簡稱今名。1949年為太康縣第九區,1958年成立朱口公社,1983年改為朱口鄉,1986年改稱朱口鎮。

大許寨

原名土橋寺,清道光年間築寨,多為許姓,且村莊規模較大,故名。1958年建立大隊屬老冢公社,1965年成立四柳樹公社,1966年由四柳樹公社改為大許寨村,1983年改為大許寨鄉。

城郊鄉

鄉境在縣城郊區,故名。1958年成立城郊公社,1983年改為城郊鄉。

獨塘

相傳明朝初年,該村有一水塘,雷、宋、潘三姓居此,水塘權均不屬三姓所管,人稱獨塘,並作村名。1955年建立中心鄉,1958年成立獨塘公社,1983年改為獨塘鄉。

轉樓

原名“黃土嶺”,清初村西南建一座轉角樓,稱轉香樓,又稱轉角樓,後簡稱今名。1976年由楊廟公社和馬頭公社析置轉樓公社,1983年改為轉樓鄉。

高賢

據史書記載,孔門弟子七十二賢之一的高柴(字子羔)系春秋時魏國人,因魏國內亂,子羔逃難至此,以教學講學為主,死後葬此,故改村名為高賢。1949年為太康縣第四區,1958年成立高賢公社,1983年改為高賢鄉。

五里口

相傳,該村北距白坡寺五華里,宋時運糧河經此,設渡口,故名。(另一說,村舍沿河東岸延伸五里)。1955年成立初級社,1958建大隊屬老冢公社,1975年由遜母口、大許寨、老冢三個公社析置五里口公社,1983年改為五里口鄉。

清集

相傳,明初趙姓從山西洪洞縣遷至清冢村,住在一棵清香樹下,後興集,稱“清香集”,簡稱今名,1958年建立大隊,1962年建小公社,1975年由常營、獨塘、遜母口三公社析置清集公社,1983年改為清集鄉。

高朗

原名雙閣,清咸豐年間高朗集毀於水患,集遷於此,雙閣改名高朗。1965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改為高朗鄉。

芝麻窪

原名董安鎮(曾名呂窪),因地勢低窪,盛產芝麻故名。1965年成立芝麻窪公社,1983年改為芝麻窪鄉。

楊廟

宋代楊姓在此建有一座大廟,取名楊家廟,後簡稱楊廟。1958年成立楊廟公社,1983年改為楊廟鄉。

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瞭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