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文/曼之恆

圖/網絡


為什麼直到今天,我們仍然崇尚對於文學經典的閱讀?

文學經典是人類文化學術前進軌跡上的記錄碑。閱讀經典能夠讓我們吸取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底層邏輯,又能脫離對以往的依賴破局而出的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又是一流的智慧。

讀一本既有深度也有廣度的經典書籍,好似自己的心智經歷了由貧弱到豐盈的過程。經典不僅是過去人類精神遺產的寶庫,同時也會賦能於當下和未來。

今天我精選了五本具有哲理性的文學經典,希望大家在閱讀之後能夠帶來價值觀上的塑造和啟迪:


《月亮與六便士》

【英】毛姆

“月亮是那崇高而遙不可及的夢想,六便士是為了生存不得不賺取的卑微收入,多少人只是膽怯地抬頭看一眼月亮,又繼續低頭追索賴以渴望的六便士。”

《月亮和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作品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的生平為素材,描述了一個原本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思特里克蘭德,突然著了藝術的魔,拋妻棄子,絕棄了旁人看來優裕美滿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島,用畫筆譜寫出自己光輝燦爛的生命,把生命的價值全部注入絢爛的畫布的故事。

貧窮的糾纏,病魔的折磨他毫不在意,只是後悔從來沒有光顧過他的意識。作品表現了天才、個性與物質文明以及現代婚姻、家庭生活之間的矛盾,有著廣闊的生命視角,用散發著消毒水味道的手術刀對皮囊包裹下的人性進行了犀利地解剖,混合著看客訕笑的幽默和殘忍的目光。

這本書所傳遞的價值觀是:無論年齡、外界環境如何,無論處在怎樣的境地,我們都有選擇一生中最想為之努力的東西的自由。當我們有勇氣做出選擇的時候,就已經身在自由之中了。

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瓦爾登湖》

【美】梭羅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裡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

全書在四季循環更替的過程中,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渴望、衝突、失望和自我調整,以及調整過後再次渴望的複雜的心路歷程,幾經循環,直到最終實現為止。表明了作者用它來挑戰他個人的、甚至是整個人類的界限。但這種挑戰不是對實現自我價值的無限希望,而是傷後復原的無限力量。

梭羅生活的時代得益於工業革命,資本主義經濟飛速發展、物慾橫流,梭羅卻特立獨行,反行其道,在瓦爾登湖畔幽居了兩年半的時間,自己建造小屋、耕耘、捕魚、沉思、寫作。他遠離城市文明,過著簡樸的生活,注重自然和內心的感受,超凡脫俗,淡泊名利。這種對精神生活和和諧自然的追求可敬可佩。這也促使更多的人在瘋狂工作、追求物質奢華的時候叩問自己的心靈:這是我要的生活嗎?《瓦爾登湖》啟示我們要學會生存,還要學會生活,給心靈找一個家。這才是人生至善至美的境界。

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一間自己的房子》

【英】弗吉尼亞·伍爾芙

本書的作者是弗吉尼亞·伍爾芙。伍爾夫開篇拋出一個觀點——“一個女人要想進行創作,前提是每年要有 500 英鎊的收入,與一間自己的房間。”隨後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和睿智開闊的思維將她的觀點娓娓道來。伍爾芙的文字就像一個躍動的精靈,踏著舞步,旋轉跳躍,充滿著美感。不過本書除了展現她意識流的寫作手法和富有詩意的散文風格外,還傳達出了一種對待女性的態度:有督促有激勵,有客觀中立也有滿懷的希望和信心。

《一間自己的房子》是反映伍爾芙女性主義觀點的重要作品。書中,作者使用了慣用的意識流的寫作手法,以誇張反諷的語氣討論了婦女與文學的關係問題,闡述了男權社會中女性受歧視、受壓迫的現實生存狀態,分析了產生“男尊女卑”這一狀況的各種原因,堪稱是女性獨立意識和女性文學創作的先鋒代表之作。另外,在作品的結尾,伍爾夫還提出了女性應該擺脫壓迫地位,爭取獨立解放的方法,鼓勵女性去閱讀、去寫作、去工作,展現出她對未來實現男女平等的美好設想。

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圍城》

錢鍾書

“圍在城裡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都如此。”楊絳先生的這句話大概是對錢鍾書先生《圍城》的最好概括了。寥寥數字,回味無窮,恰如《圍城》本身。它講述的本是一個極其平凡而無用的好人——方鴻漸的前半生,卻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與深思。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相。主人公方鴻漸的形象,可以說是那一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的縮影。不僅是婚姻,也是對於當時的政治、大學裡的明爭暗鬥以及文人的虛假嘴臉等等現象。

《圍城》的主旨應該不僅囿於對婚姻與愛情的討論,而是將其當作一個拋磚引玉的例子。每個人都是一座圍城,城內是熾熱的、理想的內心世界,城外是冰冷的、現實的社會生活,人生的願望大概是永遠不能單獨在城外或城內得到滿足的。而同時,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也是如此。在一個人看似平凡並且一成不變的一生中,其實充斥著他與他人、與環境、與社會的鬥爭。

一個平凡人的悲歡,背後隱藏的是莫大的無奈,儘管這種無奈被人世間的種種情感與紛擾掩蓋著,本人與他人都難以覺察。但每一個平凡人的故事,都是波瀾壯闊的,也是扣人心絃的。

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紅玫瑰與白玫瑰》

張愛玲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這段話是本書膾炙人口的名句。《紅玫瑰與白玫瑰》是張愛玲諸多作品中一部廣為流傳的中篇小說。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寫了普通人隱秘的心理與情結,展現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中西方文化交匯時人們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傳統與現代融合下男權社會中女性難以擺脫的悲劇人生。

在當時的中國,仍然是封建文化傳統根深蒂固的時代,男權意識仍然是社會的主導意識。在這種意識主導之下,女人一旦威脅到男人的權威,必定會受到懲罰,王嬌蕊和孟煙鸝就是這種不公平待遇的受害者。雖然在當時,也有一部分女性也曾試圖衝破傳統的束縛,她們上新式洋學堂,穿新式洋裝,出入各大交際場所,努力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但性別仍然束縛著她們真正意義上的進步。就像作品中的嬌蕊,勇敢追求自己的真愛,但是卻也最終無法真正衝破傳統的束縛,依然為傳統所不容,男人們永遠將他們的道德限制和人格限制強加於女人,這就使得她們總是處在生存的困境中,無論如何努力,也是徒勞。《紅玫瑰與白玫瑰》體現了張愛玲的女性主義立場和批判精神,表達了對父權制下女性生存困境的審視與關注,以及對女性社會性別角色的質疑和反叛。

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所謂經典和流行的區別就是:經典總是讓人安靜,激發內心的意志力,做出真正的改變。只有經典才會保持我們一雙眼睛的明亮,而流行的事物不過是一層落在眼睫毛上的灰塵。輕輕去掉這些灰塵,有利於我們在短暫的人生裡知道生活和閱讀的重點。

在經典書籍中徜徉,愉悅於身心,情趣於生活,沉幻於浪漫,忘卻於感傷。正像古詩中所云:"讀書之樂樂何如,綠滿窗前草不除;讀書之樂樂無窮,瑤琴一曲來薰風;讀書之樂樂陶陶,起弄明月霜天高;讀書之樂何處尋,數點梅花天地心。"

於經典閱讀中,品味生命的哲學

作者簡介:

曼之恆,文學研究生。喜歡文學,旅行,音樂和舞蹈,理性與感性並存的雙重人格,用文藝的觀點,看世俗的紛繁,願與你共同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