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天有時,地有氣,

材有美,工有巧,

合此四者,然後可以為良。


——《考工記》


《考工記》中對於“工”的標準,已延續了兩千餘年,如今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中,仍堅守著材美、工巧、器韻、時宜的標準。創作與時代呼應、融入現代生活的作品,是傳承人對傳統工藝的執著追求,也是對非遺保護“見人見物見生活”的註解。


為此,小編推出非遺作品品鑑專題,在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展品中,可以欣賞傳承人作品的獨特美感與精氣神,品讀非遺傳承人的情感體驗和生命印痕。


/台州刺繡/


台州刺繡起源於光緒三十二年,由海門天主教孤兒院向女教徒傳授西方十字繡開始,台州刺繡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基礎上創造了抽繡、拉繡、雕繡、鑲貼等刺繡針法,逐步形成了獨特風格。


與杭繡、蘇繡、湘繡、粵繡四大名繡所不同的是,台州刺繡是以‘雕平繡’為特色的,並獨創許多針法和刺繡工藝,同時具有一半的西方血統。


經過幾代、幾十萬繡花女工近百年的創造和傳承,台州刺繡工藝從原來的刁、包、繞發展到抽、拉、鑲、貼等200多種工針。其繡品不但立體感強且鏤空部分更是玲瓏剔透、獨具風格,在中國刺繡工藝上獨樹一幟,與中國四大名繡相比,台州刺繡以獨有的“雕平繡”而稱譽海外,國際上稱之為“東方瑰寶”。


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作品名稱:萬物生

作 者:林霞

所屬項目:台州刺繡

作品尺寸:120x120cm


作品品鑑


“萬物生”三字出自道教,道教主張人和自然的和諧統一。和諧是傳統美學的基本內涵,生態美學是以生態自然之道為基礎的美學,它強調人與生態自然萬物同生共運的渾然一體,強調生態系統的自然、和諧、生命和健康。世界上的一切,包括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從這個“道”產生的。當萬物復甦,生物和花都充滿朝氣的生長,天地間一切事物變得美好,此作品所展現的就是自然和諧的景象,生物朝著欣欣向榮的世界迸發而上,世界雖花團錦簇,但當浮華過後,只不過又回到最初的自然。天地萬物永遠是惜惜相依的。作品的設計概念是由“萬花筒”摺疊.翻轉的感覺而來,中間圖案穿雜交錯,利用抽拉.旁木目.切針.檔等針法輔助,畫面遠遠看去有種千變萬化的感覺。方巾圖案用蝙蝠.石榴花結合,寓意深厚,它們表達出來的是吉祥,美滿的含義。


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作品名稱:網絡天下

作 者:丁燕飛、林霞

所屬項目:台州刺繡

作品尺寸:40x40cm


作品品鑑


網繡是台州雕繡針法之精髓,因製作精緻難度高,且耗工費時,產品中很難見到。作者感悟“春蠶吐絲,濟世功不絕;蜘蛛吐絲,結網坐天下。故趨難而作,以纖維藝術的新理念和動用刺繡工藝繡以密密麻麻的針洞和蜘蛛網。意在將臺繡的精髓,依託現代網絡傳播天下,將精繡元素無限複製(克隆)。也可以說是刺繡技藝的穿越。


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作品名稱:寧靜致遠

作 者:陳克

所屬項目:台州刺繡

作品尺寸:40×60 cm


作品品鑑


《寧靜致遠》的創作素材取自浙江台州天台張家桐村,村中有一水塘,塘中有一巨石與水相扶相攜千年,唐代詩人孟浩然曾在此流連,現代名畫家吳冠中也居此寫生過。作品選用真絲綃,以手工刺繡結合繡後上彩工藝,將年久風化的巖隙、纏繞相伴的枯滕綠葉,潮溼的巖苔及初生的嫩草都繡得惟妙惟肖。兀自凸起的岩石立立於玲瓏剔透、波瀾不驚的湖水邊,象徵著家國基業長青、步步高昇。


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作品名稱:非常漂亮的魚

作 者:陳克

所屬項目:台州刺繡

作品尺寸:40×40 cm


作品品鑑


選用杭州特產真絲綃,將手工刺繡與繡後上彩工藝相結合製作而成。魚是中國傳統的吉祥物,常用來比喻富餘、吉慶和幸運。作品選用不同質感和粗細的絲線以傳統針法繡制,使黑色金魚逼真地再現在半透明的薄紗上,並特意進行凌空裝裱,讓它能借外界燈光生成投影,產生奪人眼球的視覺美,同時給人以似在清澈水裡遊弋的詩情畫意之感。


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作品名稱:H2000彩繪繡披巾

作者:陳克

所屬項目:台州刺繡

作品尺寸:140×140 cm


作品品鑑


創作於1992年,以蠶絲雙縐為主材,加素縐緞鑲邊,經手工刺繡後又經手工彩繪加以暈色(據記載,繡後塗彩乃中國西周時期就有的古技),色彩朦朧豐富極有特色。作者借用盛唐時期寶相花的圖案特徵,中心為似牡丹又似蓮花的正視圖,花瓣層層展開,間隔鑲嵌有粗細有別的花葉;花蕊處排列了許多圓粒,遠看就像閃閃發光的寶珠;四周是纏枝連綿的百合綴以點點繁星,與花蕊處寶珠相呼應。整個圖案呈多層放射狀排列,構圖類似波斯毯圖案,十分飽滿。


非遺品鑑——台州刺繡

作品名稱:紫椹

作者:林霞

所屬項目:台州刺繡

作品尺寸:195×92 cm


作品品鑑


當代臺繡以絹為紙,以絲為墨,以針為筆, 作品屬手工刺繡,面料是桑蠶絲真絲綃,繡線為桑蠶絲繡花線。最早源於一張名為《紫椹》的屏風,滿樹的桑葚灑下一園的絳紅,將臺繡“抽”“拉”和“雕”等技藝,演繹得淋漓盡致。作品採用蠶桑雕鏤,葉脈浮雕墊底鉀針工藝,還有充滿生機的網絡空間。不僅突破了傳統只有扣邊才能剪布底的工藝,還打破了傳統邊框式的工藝,還原了物體立體凌空的本身。枝幹的靜和紫椹的動,使原本簡單的畫面顯得生動起來,給人以簡約空靈的感受。


臺繡文化代代相傳,經歷了應大玉、陳克、林霞等為代表的幾代人的傳承和努力,如今臺繡已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成為了浙江省最地域特色符號的產品,並受到國家傳統工藝美術品保護。


好了,今天的介紹到此結束啦!


-END-


編輯:肖曉 排版:張小糖 審核:鄒深

信息來源:廣東省文化館、搜狗百科、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別庭綾院

圖片來源:別庭綾院(圖1、2)、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博物館(圖3、4、5、6)(特此感謝圖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