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追《劍來》小說新章節“那就打”,看解說比看更新內容更有意思

解說很長,量力欣賞,內容來自:貼吧玉璞境堂主bcl95954(版權歸屬原作者,侵權聯刪)

這章主要寫的談判,不細看,覺得文廟談判也就是一個事情一個事情商議下去,其實不然,裡面有很多開會的技巧,表現了文廟的智慧。瞭解了這些,在現實生活中,其實一樣參考適用。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首先簡單說,對內開會的幾個議題。



  一、從今天起,浩然九洲山下王朝,擔任禮部尚書一職的讀書人,都必須擁有書院儒生身份


  表面看這是儒家為了加強對浩然天下的管理,這說的對,可惜是廢話。詳細分析一下,其實這裡面還有很多可以深挖的東西,首先儒家坐鎮天幕聖人大量隕落,而九州書院盡沒其四,一場大戰儒家對浩然天下的掌控力減少了一半以上,這也就導致了兩個嚴重的問題。1.佛道兩家的趁虛而入。2.各州王朝大量的權利真空引發的惡性競爭。


因此儒家把山下所有王朝的禮部行政權拿到手,是勢在必行的。為什麼?


  禮部是幹什麼的?主要職能有兩點,1是掌管轄境內山水神靈的冊封,2是負責協調山下王朝與山上修士的關係和利益。


  因此儒家這樣做,就可以有針對性的應對這兩個問題。


  佛道的擴張肯定是無法杜絕的,只能儘量降低這個問題帶來的損失。而從長遠看,儒家坐鎮天幕的聖人還是會補齊的,各大書院的山長,君子賢人補充也僅僅是時間問題,那麼規定這個禮部尚書的儒生身份,長期來講就是儒家對浩然天下進一步提高了掌控力,限制了佛道擴張的同時,也埋下了未來儒家恢復元氣之後擠壓佛道兩教生存空間的基礎。很可能佛道兩家在百餘年間會經歷一個先贏後輸的過程。


第二個問題其實同樣重要,浩然天下九州打殘了三個半,無數山頭和宗門被打殘甚至被滅,那麼戰後利益的分配就成了各大勢力眼中的肥肉,很容易出現真刀真槍去幹仗的,死後無立錐之地,後代無片瓦遮身。那些出工不出力的、觀望派甚至騎牆派們反而運作到許多實際好處,以及死傷慘重的宗門被保存實力的宗門侵佔。結果就是人心崩塌,新上位者尸位素餐,黎民受苦,儒家將再也維持不住這個天下,這一點崔瀺看到了,儒家幾個聖人也看得到。


  因此這個禮部的權柄必須拿到,只有這樣才能夠敲打那些消極抗戰,打贏了又來佔便宜的投機分子們,且所有王朝的山水神靈的冊封都將置於文廟的監督之下,戰死的有功之臣就得以獲得另一種形式的補償,而有這批英靈坐鎮浩然山水,相信浩然天下的風氣未來肯定會有所拔高。否則一旦像老劍聖家鄉那個被陳平安打殺的後門山神,呈雨後春筍般出現在戰後的版圖上,浩然天下真的會變成名不副實的爛泥坑。


將這個問題放在第一個提出來,一方面是他的重要程度,另一方面是阻力相對較小,各大王朝表面上失去了一些權柄,但長遠看還是利大於弊的,除非是昏庸到極致的君王,否則不會在這個問題上和文廟太過不去。


  再者現在的禮部尚書裡儒生的比例就小了?真正的阻力反而是那些沒多少功勞,來搶蛋糕的勢力。這些人表面上不敢有異議,暗地裡未必不敢搞小動作。為了應付這些投機派,看看禮聖緊接著幹了什麼?


  禮聖沒有拍桌子,卻再一次展示了什麼叫規矩。在座的不都是巔峰大修士嗎,不是了不起嗎?來,放開你們的氣場,別拘束。表面上是隨和好相處,實際上呢??看看你們這些大修士能不能破了我的規矩。結果怎麼樣。


  於神仙,火龍道人一干人等個個仙風道骨,那是人家實打實出力了,再看看郭藕汀,都小成微生物了。誰對這場大戰問心無愧,只管放開氣場。言下之意很明顯,你們這些大宗門功勞不夠想撈好處的,問過我的規矩先。


所以說開會是一門學問,尤其是重要的會議,第一個議題往往要表現出你對本次會議的態度和決心,因此第一個議題一定要設置一個比較重要,能鎮場又能得到實際利益的問題來談,要佔理,要有所針對,但針對的對象一定不要太強,能壓得住。這樣就可以順勢秀一秀肌肉。那麼會議基調就順利打下了,後面的議題就會順利的多。


  千萬不要把最容易,最沒什麼意義的問題放在第一個,否則第一個議題,沒有立威,沒有表態,看似一致順利通過。實際反而讓對方覺得你底氣不足。後面的議題,你的對手就更有發難的資本和心理優勢了。而第一個議題又不能太複雜,太核心,不然大家都出來反對,提意見,開頭就會崩盤,那後面就不要想了。


 


  之所以說文廟這場會議設置的比較精彩,這只是開始後面的環環相扣才是正餐。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二、文聖重塑神像,文廟陪祀位置不變


  第二個議題,提綱挈領,文聖一脈在這場戰爭中,居功至偉。所以他從貶為庶民一下子官復原職,一方面表明了文廟論功行賞的態度,為第一個議題做了榜樣和背書,再一次強調了第一個議題的立場,同時又把左右、劉十六、隱官等戰力和勢力重新拉回儒家體系增加了儒家牌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內耗,至少亞聖一脈內部從此不敢再過於明顯的針對文聖一脈。給外界的信號就是儒家內部開始團結一致,大家就別想鑽空子了,想來碰碰的可以掂量掂量,打得過至聖?談的過禮聖?拼得過亞聖?罵得過文聖?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三、關於南婆娑洲、扶搖洲、金甲洲和桐葉洲的重建事宜


因為涉及太多細節,每一位議事成員身前,都出現了一本不薄的冊子。


至於為何沒有提到寶瓶洲,就值得玩味了。

  其實這前三件事,說的都是一個事情,就是戰後重建。但為什麼不一起說呢?這就是一個比較高明的技巧。如果我說我文廟要給戰後重建定規矩,人手一本冊子,然後為了保證這個章程的執行,我要求九州王朝禮部尚書都要有儒生資質。那你看看結果會怎麼樣。必將炒成一鍋粥。為什麼?因為問題太核心了,牽扯到各方勢力的利益。註定不可能完全談下來。那麼先一步敲定了禮部的權責問題,後面的細節,對方再怎麼算計,最後實際操作還是繞不開各王朝的禮部。這樣文廟在這個事情上就依然能把握著總體方向。


 還有一個細節,就是不談寶瓶洲,這也是一個高明的地方,因為寶瓶洲有目共睹,功勞最大,所以重建問題就由不得別洲來插手,說到底還是論功行賞,公平公正。那麼如果所有人對這一點沒有異議,那麼就等於大家都默認了這個規矩,還順帶拉上了寶瓶洲這個盟友。這樣後面再有出來反對的就不敢太過分了。

再有,再怎麼論功行賞,也不能出現權益過於集中的現象,否則少數宗門一旦擁有了能攪動幾洲形勢的實力,天長日久,難保不會發生問題。因此有功也不能由著獅子大開口,同樣要保證各州本土宗門的基本利益,不然隱患會很大。所以很多問題必然會擱置,但沒關係慢慢磨。而後面三個議題剛好可以讓一些準備和文廟磨的人,放棄這一想法。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四、清剿殘餘妖族

這個議題可以讓前面的不滿情緒有一個宣洩口,既可以殺妖報仇,同時一個個大妖也是一個個行走的寶庫,在座的全都可以憑能耐去賺錢。同時還不經意的讓各方勢力有所牽扯。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五、定名第五座天下:五彩天下

這就是實打實的好處了。儒家願意拿出自己到手的好處,讓所有人得利。一座嶄新天下和那幾個破碎天下哪一個更有價值,你們要掂量掂量。但也別忘了,畢竟是儒家開闢的天下,如果真的非要在前面的議題上和文廟較真,你覺得你們進五彩天下能不能進的順順利利?在座都不傻,都要盤算盤算。

同時第五天下,可能也是三教為了開闢一個新局面而設置的規則。這裡筆者有兩個猜想,


  一是實驗三教百家可否在全新天下進行融合或者共存共進,那麼這座天下有可能會出現一位新的十五境,道家候選人可能是道老大,儒家目前陳平安是一個,佛家肯定也有,反正看誰能率先走出三教合流的大道。


  二是三教依然在爭,而爭的核心就是看最後劍修飛昇城這幫刑徒後代最終皈依誰的教派,接受誰的思想。當然更大的可能是三教這兩種想法皆有。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總的來說這場會議的節奏,就是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先定基調,然後步步分解,把最難的核心難題留在中間,然後是分蛋糕,拿蛋糕來降低前面的阻力。有了這幾步,這個會議其實就已經可以說很成功了,因為這個會開到這,儒家的隱患已經降到最低了,而有功者得以獎勵,無功者也看到了後面的機遇,儒家把這麼一個明顯會有重重分歧的會議,做到了讓人心不散,其實已經相當不易了。達到了這一步,其實才適合討論最後的壓軸議題,就是如何對待蠻荒天下。


  因為這個問題既有機遇也有挑戰,沒有這一步步的推進,會有後面“那就打啊”之後的人人上前嗎?可能也會有但效果肯定會大打折扣。


那位陰陽家陸氏家主,冷不丁提議,說在這些之外,要多給一些年輕人的歷練機會,不用拘束一洲一地,比如讓一位書院的儒家君子領隊,加上一位殺力出眾的劍修,一位七境八境的純粹武夫,再加上兩三位諸子百家練氣士,組成一隊,同時文廟負責將浩然九洲版圖分割細分出來,作為一處處巡狩轄境,那位儒家君子,遇到情急情況,有權調動當地山水神靈、王朝軍伍。


  陰陽家這個提議就不那麼地道了。看似是捧儒家,實則攪局,包藏禍心。


  讓儒家君子領隊,儒家都破落成這樣了,那麼多重要崗位都補充不過來,哪有那麼多君子能出去帶隊?答應就是牽制儒家發展,不答應就是暴露儒家的軟肋。


  再有畫一下重點,年輕人,一個年輕君子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以後的大道坦途,那就是未來的山長聖人,是儒家的未來。同樣,不是大宗門的嫡傳,能修出年輕的強力劍修,八九境武夫嗎?諸子百家煉氣士能弱嗎?好嘛,這個提議一方面是等於把儒家架在火上烤,無形中有指揮、同化、控制所有大宗門和百家道統核心戰力的嫌疑。能不人人自危嗎?


  另一方面,這樣的年輕人哪一個不是天之驕子,哪一個不是眼高於頂,不是急於表現,讓這樣一群人給一個年輕君子當手下,不出事,不內訌的幾率,比陳平安納妾的幾率高不了多少。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最後演變成意氣之爭,年輕君子道心要受損,各路宗門也得罪了,文廟還要不停擦屁股。這還不行,還要調動山水神靈和王朝軍隊,呵呵,大家想想一個君子帶隊,隊伍裡又是高階劍修,又是八九境武夫,又是百家煉氣士,就這陣容都對付不了的妖族,你調動山水神靈和王朝軍隊意義何在?那不就是當炮灰去的嗎?真陰呀,連山下王朝也要拉到儒家的對立面,想想真要是同意了這個提議,儒家以後還怎麼混下去。靠至聖禮聖亞聖以力壓人???


所以呀,同學們,壞人都這麼聰明瞭,你們敢不去動腦子嗎?

再說最後一章,那就打,這章很多人說了,我不做詳細分析,就指出幾個點。


  為何要打?這是一個一時得失和長遠得失的問題,其實浩然天下和蠻荒天下的鬥爭,總管應該借鑑的是平原文明和草原文明、君主制與部落制之間的鬥爭經驗,這也是很多小說裡慣於採用的素材。那麼不妨去回顧一下歷史,借鑑一下這些文明在發展過程中的碰撞。以及最後達成一個較長時間的對峙期或說和平期的必要條件是什麼?


比方說羅馬對高盧,凱撒真正戰勝高盧經歷了八年八次遠征,最後通過打贏阿萊西亞戰役擊潰高盧35萬人才最終奠定勝局。而羅馬對日耳曼民族的戰爭則不那麼順利。埃及相對好一點。也就是說羅馬最終打敗一個敵人且進入長期穩定的局面,最少要做到要麼讓對手真心屈服,要麼打服。

而中原對匈奴也是一樣,任何防禦戰的成功都不能解決根本問題。就算李牧那次其實也屬於防守反擊,而且人家真是把對手打服了。


  西漢也是打得匈奴遷出漠北高原。但真正的草原文明與中原文明的爭鬥從未結束,直到歐洲、沙俄、滿清幾大帝國同時向草原文明擴張,才導致了其最終的式微。


  以為文化合流能夠征服一個民族?天真,中華文化哪次是戰爭未分出勝負就同化了對手的?匈奴?突厥?鮮卑?還是金遼?蒙古?滿清?


  所以說了這麼多,看看歷史,如何才能得到一個相對長期的和平,最低最低限度是敵人要有一個服軟的姿態。否則妄談罷兵那就是示敵以弱,告訴對方你打我,佔便宜可以。我只能防守,無法進攻。這不是就是大宋的亡國路數嗎?


  因此長遠看,不打服了對手,你就談合,談善待對方,談普及教育,然後你們覺得這叫仁慈,這叫穩重?我呸,這叫姑息養奸,養虎為患。只有強者才配談仁慈,如果你的敵人都不把你當強者,何來仁慈一說?


再有算計,陳平安說打,真的沒有算計嗎?


  這裡隨便說幾條,1.高端浩然戰力不吃虧,蠻荒前五強都死光了,兩個新十三劍修,看著牛,打得過老十三?


  2.中間戰力浩然天下鬥志更旺盛,蠻荒呢?很多仙人境以上戰力被控制真名,未必心甘情願死拼。


  3.浩然損失大,但及時重建。蠻荒天下退回去,又經過一次天下大亂,基層戰力損耗更大。


  4.指揮系統,沒了崔瀺是損失,但還有文武廟,縱橫家,陰陽家,皮皮參謀團,可謂碾壓蠻荒。蠻荒一個會議吵了幾個月,還要殺人平息不同意見,可以說有周密的蠻荒和沒周密的蠻荒,是兩個世界。


至於怎麼打,十三對決最好,而且可以限定必須年輕的下場,這樣蠻荒容易入局,畢竟有兩個年輕十三劍修,佔優勢,而浩然這邊以陳平安為首的扮豬吃虎團正好發揮本命神通。


追《劍來》我得看解說:“那就打”之管理學問賞析


  以少數精銳長途奔襲斬首也是不錯的選擇,打掉朱厭這樣的刺頭,重傷一批核心人物,一樣可以達到目的,就是麻煩一些。


老鼠洞老妖的提議為什麼拒絕?如果回覆疑問多的,有時間再在這個帖子裡細聊。

為什麼是陳平安提出的打?很簡單,至聖,禮聖,亞聖可以題嗎?可以,但提出來那叫以勢壓人,誰敢不去?但真心想去的有幾個?原本真心的也會感覺不那麼痛快。萬一有發壞的跳出來反對呢?再來拉一群小九九站腳助威,boss們不要面子的嗎?


  所以這事就適合陳平安這樣的人來提,年輕,代表一方勢力,又瞭解敵人。響應者多,文廟順水推舟,誰都別躲著。反對者多就壓下再議,還有轉圜餘地,大人物也不傷面子。持平更好,boss一錘定音。所以重大決策,一般都不是大領導提出來,但一定是大領導最後拍板,這也是會議桌上的老套路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