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洪水

近期連續滂沱大雨和多次強降雨天氣預警,以及媒體報道的各地洪災,使身在外的我心繫老家,憐憫之心由然而生。怎麼不牽掛呢,深知被洪水氾濫的困苦。如果莊稼被淹,一年的收成就會大打折扣,甚至泡湯。農業不比其它行業,農作物生長週期長,弄不好要等到下一年。

老家的洪水

老家是個容易被水淹的地方,幾條小河溝想必早已被洪水灌滿了。打電話一問,果然不出所料,洪水已近道場邊,站在屋邊可以擺腳了。我心裡一涼,洪水不會又重蹈2013年覆轍進屋吧,心裡祈禱著,願老天開恩不下大雨了。

2013年我在縣化工廠外礦區鑽井隊做事,大雨下個不停,到處水滿為患,請了假回去看看。聽人說涔河上的杜家河橋和戴家河橋早被洪水淹沒了,抄近路是回不去了,只能繞道大堰壋。

等我趕到離家還只有短短500米時,被洪水阻隔了,兩眼望去,附近一條公路如一座攔河壩,把上方的家圍成了像一座湖泊似的,七八晌農家聳立在滔滔洪水中,搖搖欲醉。只見洪水中的魚啊跳躍,那有心情去看那些隨水歡遊的魚啊,內心五味雜陳,真正才體會到是有家不能回啊。

老家的洪水

公路上漫起了尺多深的水,一些車輛被阻隔,聚集了附近許多村民望水興嘆。在家的鄰居跑到公路上來了,大家沮喪的臉色,看得出心情不好。不知各自家裡的冰箱、傢俱、床上被單被水浸泡成怎樣,米壇油壇不知被水蕩翻沒有,雞鴨貓狗不知生死,田地裡的莊稼還有沒有扶救的希望,堰塘裡的家魚還在不在,一切都是未知數。可想而知的是,經過洪水的洗劫,都不是那麼完整美好。

當時聽鄰居說,水位上漲好快,險些人都跑不出家門。鄰居一位阿姨漲水時在屋裡收拾東西,看水上坪了,大面積被淹,也是作最壞的打算,免得洪水進屋時浸泡更多東西。只顧自個往高處撿拾,不曉得洪水已經逼近屋邊來得這麼快,不是孫子的催促:小嗲(奶奶的別稱)快點出來,不然跑不贏了。當嗲孫倆跑到離屋不遠的高處時洪水進屋了,洶湧的洪水猶如江河決堤奔騰咆哮。

老家的洪水

自我懂事起,還沒有漲過這麼大的水,頂多上坪淹過田地裡的莊稼沒有進屋。好恐怖的洪水與附近一條公路有點關糸,怎麼這樣說呢,是因為公路硬化時,要增加寬度。原來沙土公路適應不了現在交通運輸的需要,硬化公路也是社會發展的體現。主要是公路橋要加寬,加寬公路橋增加橋洞長度,橋洞加長勢必制約流水。好比一節管道,管道越短,流水越快,相反管道越長消弱流水。河溝也是一樣,當上遊猛來水時,流到橋洞又不能完全流過去,公路上側與下側形成很大落差。以前汛期洪水沒有漫過公路,自從加寬公路橋後,才出現這種現象。我們組在村裡來說位置又低,而老家七八戶位置又最低,所居住的地方前後有倆條小河溝在下方匯合成一條河溝經公路橋下流往下游,大量的洪水湧入橋洞無法全部洩出,越積越多最後漫過公路。

冰箱報廢,油壇蕩翻油流出,傢俱浸泡變形,床上被單溼淋淋,地上淤泥一層,土磚小屋倒塌,遍地是洪水淹過的痕跡。洪水過後,家裡夠清洗,這些都是次要的,可憐的是莊稼倒匐在田地裡。當衝的稻田留下大坑小眼,禾苗齊刷刷匍匐倒下;棉花根部裹露在外,供棉花生長的一層熟土衝得一乾二淨;玉米也亂七八糟倒著,其它作物都不同程度倒匐。只要還一些根紮在老土裡,一人慢慢扶起,一人用鋤頭或鍬培土。不當衝的地方,植株被浪渣裹覆著,得小心翼翼把浪渣弄走,再把植株扶起來。經過一些時日露水的滋潤,被扶起培了土的植物,奇蹟般的長出新葉,重新煥發出生命力,孕育出新的果實,不負農民的辛勤勞作,總還有一些回報,雖然甚微,不致於失收。水稻只要是抽穗揚花時被水淹,只有稻殼留在那。堰塘裡的家魚隨滔滔洪水而去,留下一塘渾水要多日才能澄清。

老家的洪水

洪水過後慢慢恢復了往日的跡象,就是這樣一個容易被洪水氾濫的地方,曾幾何時,也熱鬧繁榮過。那些抗戰時期,民國政府西遷,物質西撤,貨物不能走水路,特別食鹽等日常生活物質得靠陸路運輸,陸路又是靠人推車挑擔來完成。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區西南部的三鬥坪成了物資集散地和轉運站,再靠人力從三鬥坪把貨物途經老家高河堰(老家門前有口大堰叫高河堰,以此名為地名)運往津市,叫跑三鬥坪。

為什麼叫三鬥坪,三鬥坪原先是個渡口,是當地有人看到來往的人流,捕捉到商機,用三鬥米作資本開店起家作生意,後陸續有人參與進來開店建鋪,發展到長江邊上集碼頭商貿於一體的有影響的集鎮,進而成為長江沿岸的一個重要碼頭和商埠。因商賈與腳伕在三鬥坪與津市之間來回穿梭,途中要休息吃飯住宿,高河堰便成了一個歇腳點,加上鹽井與大堰壋經過此處,南北東西交匯。東西方向通往高河堰的後河溝上架有橋,叫四烏橋,後來修公路橋拆了石頭也弄走。

老家的洪水

以前聽老人講,鼎盛時高河堰的飯鋪綿延裡多路。原來靠堰邊是一條人家,為了做生意,在堰塘裡打下木柱頭,建起了吊腳樓。有的乾脆在農田裡搭起了簡易架子屋,開了鋪子賣起了飯,兼營住宿。大家使出拿手廚藝,拿出看傢俬房菜,看誰家的飯菜味道好,吸引南北跑三鬥坪的腳伕與客商和東西方向來往人員。

斗轉星移,時代的變遷,原先的老路不能適應新社會發展和需要,必須開挖能行駛車輛的道路,開挖的公路就不能走原來的人行大道,既要少壓田地,又要連通各鄉鎮,一條寬敞的公路在最佳線路上誕生了。以前熱鬧的高河堰被逐漸遺忘,漸漸變得冷清。想當年,方圓數十里乃至湘鄂邊界,誰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高河堰,曾經的輝煌繁榮不再。那是抗戰時期成就的一段歷史,淹滅在滾滾歷史洪流中。看到而今的洪水對他的侵害,似乎有點傷感。自然災害是誰都避免不了的,我們只能坦然面對,雖然損失了個人一點利益,換來的是區域的交通運輸,大家的出行方便,是值得的。

老家的洪水

就是這樣一個容易被洪水氾濫的地方,也有其優勢。大天干時,老家的莊稼是幹不著的,別的地方堰乾塘枯,而老家河溝還有水,只要想方設法把水抽上來,莊稼照樣生長。天旱時周邊的人們很羨慕我們這裡,說是一塊寶地,是的,魚米之鄉不為過。

我生長在這個既易淹又旱不著的地方,從無掛無憂的童年,經歷了邊勞動邊讀書,在鄉境內走讀完了9年學校。庸智的我回到生我養我的地方從事父輩的勞作。使牛耕田,播種插秧,收割晾曬,生能熟巧掌握了農活的操作,農事的安排。耳聞目睹了由於貧窮,人們過著拮据而又寒酸的生活。不知是生活的艱辛,還是生產隊統起,大家沒有責任心所致,人們從事單一簡陋的農事,一年300多天天都在忙碌,生產生活徘徊不前,滯留在某一層面上。出工不出力,互相猜忌,人前說人後,張三與李四罵娘,王五與趙六鬥氣,表面天天在一起,暗地裡小肚雞腸,勾心鬥角,時常惡語相向,還爆發撕扯到鬥摳。我初涉生產隊,原以為大家很和諧,卻是各種矛盾頻發,利益的紛爭,他(她)的工分那比我高,他(她)的東西那比我分的多分的好,其實是大鍋飯無形的把大家捆綁在一起,日積月累形成的一些不良現象。

時代在前進,社會要發展,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誰也阻擋不了。人們逐漸意識到只有人人擔起責任,利益與每個人直接掛勾,溫飽才能解決,責任制運用而生,誕生了改革開放,這是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改革開放就是把經濟發展上來,才能實現各種目標,最終達到國家整體富強,人們生活幸福。

後來自家一畝三分田難以滿足後輩們的勞動力,子孫們離開祖父輩苦心經營的地方,紛紛尋求外出打工。大家致富的願望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越發強烈,心中只有一個念想,嚮往美好生活,脫貧致富,向小康邁進。如果遇上災年洪水氾濫,更是收效甚微,乃至一年白忙,要打水漂。避免洪災帶來的損害,彌補洪災帶來的損失,尋求好點收入,只有外出打工才能達到。國家的各項建設也需要大量的務工人員,為了國家的發展及提高個人收入,大家當起了農民工。

而今只有兩三戶人家的大門照開著,其他農家長年鐵將軍把守,沒有往日孩童的戲鬧和大人高嗓音的串門聲,自然其農田也就由他們代耕種了。鄰居還賣了旋耕機,收割機,耕種百多畝水田,還為周邊農戶代耕代割。

在外打工的我,平時偶爾回去,後輩的孩子相見不相識,自顧玩耍。只有鄰居家的黃狗凶神惡煞般汪汪的叫聲,打破了寧靜的寂寞。玩耍的孩子怎知道,我曾經也是這裡的主人,只因外出打工一度離開,有朝一日在外找不著事做,還是回到生我養我的家,雖然這個家有些模糊,但根在這裡,一草一木是那麼的熟悉。到那時預計留守在家的孩子已經長大,出去求學或工作了,或許再次錯過與他們相聚相守,傳述父輩曾經的家鄉故事給他們,又不能實現,只能付諸於網絡,或許他們能看見。只因時光流轉,生活所迫,一代代生生不息。

鄰居聽到狗叫聲,從裡屋走出來,國哥是你回來了,還沒吃飯吧,就在我家吃飯,沒菜的光飯。是的,不是昔日的菜飯,是純白米飯。恭敬不如從命,就在鄰居家吃飯,免得打餓肚子。肚子是餓不著的,隨時到嫂嫂家有飯吃,只是每次勞累嫂嫂,內心確實有些虧欠。

時代的變遷,兒時的夥伴各奔東西,回想起昔日只要下大雨發大水,正是各種魚歡遊的時候,也正是大家坐不住時,興奮的勁兒去尋攬魚的蹤跡,經過一番忙活收穫滿滿,一家人共享美味。大家長年在大雨大水中磨鍊,鍛煉出堅強的意志,也正是這種意志大家走南闖北,為國家建設添磚加瓦貢獻力量。

自從出來打工,有的聯繫也中斷了,好在有了微信,老家人建了微信群。兒時的夥伴通過連帶關糸紛紛加入群裡,彷彿一下拉近了距離,各自訴說衷腸,互表相思情誼。很多話不能當面說,只能通過網絡傳遞。視屏聊天看到各自的音容笑貌,還是鄉音未改,只是鬢角已白。也有相聚相會時,若哪家娶親嫁女,特別是哪家老人逝世,無能遠近趕回來送老人最後一程,表達對老人的哀思與追憶。他們從艱苦的年代來,一生與自然災害進行抗爭,為的是改變貧窮落後面貌,留給我們是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我們鋪墊的是幸福之路,我們將永記心間,將家鄉的曾經的故事傳遞下去,激勵一代又一代。

(部分圖片來之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