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感情不被認可和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實際在鼓勵同性感情


同性戀團體在中國的主流社會中,不被認可和接受。但事實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潛意識中是鼓勵同性感情的。

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男女結合不需要提前打好感情基礎,兩人的聯姻,只要考慮兩家的門當戶。男女結合的目的除了生育,就是共同經營一個家庭。所以,在古代或者並不久遠的過去,對婚姻內的女子最高評價是賢良淑德。

男女在結婚前,不光不需要培養感情,倘若兩人感情太好,那麼妻子就是丈夫事業的絆腳石,輕則丈夫受到他人嘲笑,重則會遭到父母棒打鴛鴦。

歷史中最著名的例子是宋代詩人陸游與他的表妹唐婉。陸游與唐婉是表兄妹,兩人從小青梅竹馬,情投意合。在陸游20歲的時候,娶了15歲的唐婉。兩人成親後,終日廝守。

陸母認為陸游沉迷於和唐婉花前月下,消磨了陸游的考取功名的鬥志,後來陸母又尼姑庵祈福順帶算了一卦,說唐婉會剋死她。最終,陸母下定決心要陸游以無後為由將唐婉休掉。


同性感情不被認可和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實際在鼓勵同性感情


在文學作品中,從早期的《孔雀東南飛》到清代的《紅樓夢》到現代的《白鹿原》都有這樣的情節。

《孔雀東南飛》中,漢末建安中,廬江府小吏焦仲卿與妻劉氏恩愛,焦仲卿不喜歡這個媳婦,將其驅逐回家。因為對焦仲卿的感情,回家後的劉氏並不願意嫁人,在家人逼迫之下,投水而亡。仲卿知道後,亦上吊自殺了。

在《紅樓夢》裡,賈寶玉因為喜歡混跡女人堆,被父親責罵。從他的父親到薛寶釵,都應為賈寶玉應該去考取功名,把心思花在事業上。

在近現代小說《白鹿原》裡,白孝文新娶媳婦後,整夜沉迷男女之樂。他的父親白嘉軒,作為有思想有擔當的男性,也認為媳婦做錯了,她不應該讓兒子沉溺在男女之樂中,在父母的干涉下。白孝文對妻子失去興趣,轉而投入另外一個女人懷中。最後導致媳婦餓死的悲劇。


同性感情不被認可和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實際在鼓勵同性感情


在傳統婚姻文化裡,中國推崇的是“相敬如賓”。夫妻兩人相互敬重,像對待賓客一樣。

中國文化更推崇的是兄弟之前的親密無間和忠肝義膽。這個兄弟泛指男性。有句俗話講: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在當代中國農村的祠堂裡,很多地方供奉的都是關公,就是三國中對兄弟忠誠的關羽。

劉備,關羽,張飛在桃園三結義的時候,有個很有名的宣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當異性之間被限制發展感情的時候,中國人將感情傾瀉到同性身上。在文學作品中,將這種感情定性為兄弟之情,如果忽略性行為,純粹去討論感情,誰能準確區分什麼是兄弟之情,什麼是愛情?


同性感情不被認可和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實際在鼓勵同性感情


女性同樣如此。

當女性被傳統社會排斥在感情之外,在女性之間也會形成類似愛情的姐妹之情。

在東南沿海一帶,在工業發展以前,女性因為沒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不得不嫁給一個男人。但是在婚姻中並沒有得到任何尊重,反而受到婚姻的壓榨。

當手工業的興起,婦女通過養蠶織布可以養活自己之後,很多女性奮起反抗,不願意再受男性的壓榨,寧願挽起頭髮,發誓永不嫁人。這些挽起頭髮,不嫁人的女子被稱作自梳女,這些自梳女結成群體,一起生活,形成姐妹金蘭之情,其中不乏有產生同性感情的。

同性感情不被認可和接受?我們的傳統文化實際在鼓勵同性感情

從文化的角度來分析,中國的主流文化一直在給男女感情製造障礙,教導男性輕視女性,將感情投放到事業中,或者是兄弟之中。對女性之間的金蘭之情也是非常推崇。所以中國文化的實質在潛意識裡鼓勵同性戀,但是在實際的生活中為什麼如此排斥同性戀呢?

在費孝清的《鄉土中國》中講到中國的社會特性是基於鄉土社會的,鄉土社會的特性是:

我們的家是個綿續性的事業社群,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在婆媳之間,是縱的,不是橫的。夫婦成了配軸。配軸雖則和主軸一樣並不是臨時性的,但是這兩軸卻都被事業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


我所謂普通的感情是和紀律相對照的。一切事業都不能脫離效率的考慮。求效率就得講紀律;紀律排斥私情的寬容。在中國的家庭裡有家法,在夫婦間得相敬,女子有著三從四德的標準,親子間講究負責和服從。

推崇兄弟情感,弱化夫妻關係,但是同時又極力反對同性戀行為,都指向同一點:經濟的發展。

過去的社會需要大家庭的相互協作,所以要拉攏相關男性,打擊女性;同性戀行為會影響生育這個功能,沒有生育,就沒有綿延的勞動力,所以社會對同性戀極力打擊。

其實現在的催婚現象也是和生育的思想緊密關聯的。現代的父母催促孩子結婚的目的不是找一個情投意合的人,而是趕緊結婚,生個孩子,感情不好也沒有關係。

社會需要發展,生育需要繼續。在女性漸漸解放的今天,如果還是像以前一樣一味保護一方,限制一方的做法,會讓更多的女性放棄與異性結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