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葉飄香寄鄉愁

粽子香,香滿堂;艾葉香,香滿房;桃枝綠,麥兒黃;這端午,那重午,處處都端陽。又是一年粽葉香,端午節的氣氛逐漸濃厚起來。聽到這熟悉的兒歌,思鄉的情緒油然而升。

北方人是不大會做粽子的,要吃,也是到超市買現成的。我家的CEO是南方人,很會包粽子。每年端午,總是提前買好了粽葉、香米、糯米、大棗、紅豆一應材料。一到端午這天,我這一小家便全體出動,帶上這些備好的材料跑回老家過端午。

回老家過節已成了我的習慣,一是看望老人,二是圖個人多熱鬧。老人在哪,家就在哪。端午節,兄弟姐妹帶著兒孫都聚到了老人身邊,四世同堂一起包粽子,那真叫一個熱鬧。

包粽子可是個技術活,搞不好就會煮散了。要選擇乾的粽子葉,因為乾的粽子葉沒有新鮮粽子葉的味道,幹粽葉只有一股清香味。要提前把粽葉用清水清洗乾淨,然後放入鍋裡面煮一段時間,這樣子粽葉會比較柔軟。還要提前把香米、糯米、大棗、紅豆等餡料泡好。材料泡好後,把煮好的粽葉折成鬥狀,把泡好的餡料放入粽子葉裡面,用線綁好。

包粽子我插不上手,總是到大門外的菜園裡踅摸能吃的稀罕物。菜園很小,約有一分地。說是菜園,裡面種得到東西可是真雜,有幾株石榴、一棵櫻桃、一棵杏、一株晚秋黃梨、一棵香椿,有一棵葡萄架在矮牆上,還有一棵棕櫚樹、一棵芙蓉樹、一顆玉蘭,牆邊是一溜玫瑰,臨近坑塘的一角是一小片竹園。在這些雜七雜八的竹木中間才是幾畦菜地,種著黃瓜、荊芥、莧菜和小蔥。櫻桃和杏已經過季,石榴還在開花,葡萄成熟還早的很,架上的黃瓜頂著黃花帶著小刺正是鮮嫩可口的時候。吃完黃瓜,我會到竹園裡面採下一把竹筍葉,拿過去讓包粽子,我總是覺得用自家的筍葉包出的粽子好吃。筍葉小,包出來的粽子也小,但我發現粽子煮熟出鍋後,總是這小粽子最先被孩子們搶光。

堂屋的廊簷下,有一窩小燕子,正是快要出窩最能吃的時候,兩隻老燕子輪番不停的飛去飛回。每當老燕飛回,小燕子們總是張著大嘴喳喳叫著搶要老燕子叼的蟲子。門樓下面放了一隻大盆,裡面是泡好的粽子餡。大人小孩便圍坐了一圈,邊包棕子邊拉著家常,時而爆出一陣笑聲。燕子在上面吵鬧,人們在下面說笑,各忙各的。燕子也不怕人,大概是幾千年來與人和諧共生的結果。老母親常說,燕子不是誰家都去的,但凡去的人家都是和善之家,會給家裡帶來福氣。燕子還是益鳥,光吃蟲子不吃糧食。麻雀就不中,院子裡的那棵杏樹,每到麥黃杏熟時,麻雀吃膩了麥子便要換換口味,成群的飛到杏樹上還轉挑熟透的叨。老母親弄了一個播音機開大了音量驅趕,開始的時候還有點效果,時間一長麻雀便學精了,再放多大的音量都不管用,也只有隨它了。

家裡養了一隻狗子,雪白的皮毛,看著像北極狐的樣子,很通人性。一家人在忙著包粽子時,它便甩著那拂塵似的尾巴專往人堆裡湊熱鬧。圈裡的羊若是跑出去,它總能及時地把羊再追回到圈內。

放農機的車庫裡盤了一個土灶,坐了一口大鍋,專為逢年過節人多時蒸饃做飯用。粽子包好了,放進這口大鍋、添上水,灶內燃上劈材,一會兒,熱氣騰騰的粽子便煮好啦。煮好粽子撈出來放到那隻大盆內,添上涼水丁丁便可開吃了。小弟當過廚師,做菜的事兒自然是他的。這個時候菜也上桌了,人多,要擺兩三桌,酒是少不了的。一家人圍在桌前喝酒剝粽子,其樂融融、幸福滿滿。如此景象,像極了唐代詩人權德輿的詩句:良辰當五日,偕老祝千年。彩縷同心麗,輕裾映體鮮。 寂寥齋畫省,款曲擘香箋。更想傳觴處,孫孩遍目前。

現代化的今天,商品豐富、物流發達、網通八方。繁華散去,濃濃的鄉愁卻還是無處安放;豐裕的日子總覺得少了些故鄉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綿長。從超市裡買回來的粽子,又如何能吃出故鄉的味道?。我們的內心,還必須從家鄉的土地中擷取精神充盈的食糧。

端午節,從兩千多年前的歲月之河上濃情而至,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願與嚮往、延續著中華文脈浩蕩傳承的情懷與思想,承載著遊子的相思與鄉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