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部隊從偏師打成了主力

現在我們講一些部隊的歷史,往往會著重強調紅色基因,但如果你稍微熟悉一下我軍的歷史,會發現很多部隊雖然成軍較晚,卻朝氣蓬勃,打出了主力的成色,下面筆者就細數一下那些理論上的偏師如何打成主力的

一、土地革命時期

土地革命時期,歷史比較長,從1927年到1937年,有十年的跨度,這十年的跨度足以讓人眼花繚亂,這段歷史,我黨領導的紅軍主要在南方作戰。

這段歷史雖然叫土地革命時期,參加隊伍的也基本都是窮苦老百姓,但是當時的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發動時,我黨所依託的力量基本都是自己掌握的國民革命軍,南昌起義最為明顯,參加起義的幾萬人都是原國民革命軍的隊伍,這些起義軍後來也成為了紅軍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秋收起義的參加者雖然大部分為農民,但也有國民革命軍的一支主力部隊,就是盧德銘的隊伍。


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部隊從偏師打成了主力


然而,有這麼一支隊伍,發動起義時,都是當地的老百姓,沒有任何一支原國民革命軍隊伍加入進來,這支隊伍就是紅四方面軍,他們創建的根據地最早在大別山山區,也就是鄂豫皖根據地。這支隊伍的軍事指揮者就是徐向前。


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部隊從偏師打成了主力

紅四方面軍,部隊源於黃麻起義軍,一開始沒有出色的指揮者,一味地瞎打,徐向前等軍事幹部到來後,這支隊伍逐步的捏合成型,成為一支主力紅軍。著名的雙橋鎮戰役、黃安戰役、蘇家埠戰役就是徐向前的傑作,在徐的指揮下,紅四方面軍驕兵悍將層出不窮,而且特別擅長打大仗、惡仗、險仗,轉戰川陝後,紅四方面軍先後取得了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等戰役的勝利,部隊最高發展到接近十萬人馬,作戰能力不低於鼎盛時期的中央紅軍。因為這支隊伍純粹的土生土長,沒有大革命時期的國民革命軍的參與,而且發展迅猛,所以從主帥徐向前到各級指揮員都非常年輕,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生,指揮十萬大軍時也就30歲出頭,比國民黨那邊的天子門生第一人胡宗南進步快多了,紅四方面軍的很多將領不到30歲就成了軍長,20歲左右的師長比比皆是。而且,四方面軍可是主力紅軍,一個軍最起碼也得一萬多人,所以他們的軍長、師長的確不是虛頭巴腦的。

二、抗戰時期

抗戰時期,我軍創建的敵後根據地很多,大部分由八路軍、新四軍的派出支隊創建,比如晉察冀、冀魯邊、魯西、晉綏、太行、太嶽、蘇中、淮南、蘇北等,但有這麼一塊根據地,你肯定非常熟悉,那就是冀中根據地,我們熟悉的影視劇及文學作品《地道戰》、《小兵張嘎》、《平原游擊隊》、《平原槍聲》、《敵後武工隊》、《平原烈火》、《戰鬥的青春》都取材於冀中平原的抗敵鬥爭故事,著名作家孫犁也是冀中平原人,開創了文學界的白洋淀派。


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部隊從偏師打成了主力

冀中根據地是誰創建的,那就是原東北軍團長呂正操,當然了,他當時已經秘密入黨了,在他的帶領下,冀中人民團結以來,與日偽軍鬥智鬥勇,成為模範的敵後根據地,冀中根據地軍民在鬥爭中成長,不斷壯大人民武裝,粉碎了多次日偽軍掃蕩,尤其是五一大掃蕩。抗戰後,冀中軍區組建了冀中縱隊,也就是後來成為名震朝鮮的63軍。

呂正操領導的冀中根據地武裝力量,在沒有我八路軍主力部隊背景的情況下,成為了敵後一支強大的武裝。

三、解放戰爭時期

解放戰爭時期,最讓人意外的就是粟裕指揮的華野了,華野源於三年游擊戰時期的紅軍游擊隊和抗戰時期的山東縱隊,基本沒有老紅軍底子,然而這支部隊卻成為解放戰爭戰績最出色的戰略集團,實在是讓人意想不到,然而,筆者今天重點介紹的不是這支集團軍,而是徐帥指揮的華北軍區一兵團。

劉鄧、陳謝南下經略中原,太行、太嶽、呂梁的軍區武裝在徐帥的捏合下組成了一個第八縱隊,後來又成立了一個第13縱隊,一開始屬於晉冀魯豫野戰軍,後來劃給了華北軍區一兵團,請注意華北軍區本來就有個第8縱隊,華北軍區一兵團也有個第八縱隊,不要搞混了。

太行、太嶽這些軍區武裝雖然沒啥戰鬥經驗,但不要緊,因為指揮官是徐帥,徐帥最擅長的就是把一支毫無戰鬥經驗的隊伍打造成虎狼之師,紅四方面軍的經驗完全可以照搬照套,一兵團的第八縱隊,首任司令員是王新亭,也是大別山猛將,徐帥在山西指揮的運城戰役、臨汾戰役、晉中戰役、太原戰役,所依賴的主力就是王新亭的八縱。臨汾戰役,八縱打出了一個臨汾旅,臨汾旅的榮譽稱號可是報經中央軍委批准的,級別那可是最高的了,我們熟知的塔山英雄團,只不過是他們縱隊命名的,和臨汾旅授予單位相比,差遠了。


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部隊從偏師打成了主力


晉中戰役,徐帥率六萬之眾殲滅十萬閻軍,震驚全國,要知道,當時全國戰場,粟裕雖然戰績最大,也從未在一場戰役中殲滅過十萬敵軍,同時期的豫東會戰,粟裕殲滅了九萬國軍,而且還有點虎頭蛇尾,至於濟南戰役,那是晉中戰役幾個月之後的事情了,林彪雖然兵多將廣,但是作戰過於謹慎,遼瀋之前,沒啥出彩的。

總之,華北一兵團,從一支絕對的地方武裝,成為一支雄獅勁旅,也是讓很多人意想不到的。戰爭總會鍛造一些奇蹟。

四、抗美援朝時期

抗美援朝時期,我軍入朝參戰部隊也有一些偏師,但有這麼兩支大家印象中的偏師,卻通過朝鮮戰爭打出了主力軍的成色,他們是42軍和15軍。

42軍是原東野五縱,解放戰爭後準備在東北集體轉農墾,朝鮮戰爭爆發了,作為首批入朝部隊,42軍抓住了機會,一戰成名,回國後被整建制保存至今,如今常駐廣東一帶,番號也改成74軍。

15軍更不用提了,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守衛上甘嶺的部隊,原中野9縱,如果不入朝參戰,15軍十有八九也會很快被取消番號的,但是在朝鮮戰場上,15軍打得那是堅韌頑強,在美軍的狂轟濫炸下,堅守上甘嶺陣地,克服了常人難以克服的困難,保證了我們在談判桌上的勝利。15軍回國後,由於其驕人的戰績,被整編為我軍唯一的空降軍,承擔戰略機動作戰任務,也就是快反部隊,這也是中央對這支隊伍的高度肯定。


從土地革命到抗美援朝,我軍有多少部隊從偏師打成了主力

小結

沒有永遠的主力部隊,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主力也會被淘汰,只有不斷地革故鼎新,保持蓬勃朝氣、昂揚銳氣,才能保持旺盛的鬥志,立於不敗之地。新生的部隊,如果有強有力的領導,有新生力量的銳氣,照樣可以無堅不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