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擁擠、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離將成新常態

iWeekly

新冠疫情爆发的5个月来,戴口罩、少出门、避拥挤已成为人们的习惯,即使是家人密友之间也会保持合适的社交距离,排队排出了“北欧风”。哈佛大学最新的研究表明,为了防止新冠病毒的二次大规模爆发。在2022年之前,保持社交距离将成为社会生活的新常态。

哈佛专家预计,社交隔离将持续至2022年

据CNN报道,当地时间15日,哈佛大学在《科学》杂志(Science)发表文章《预测大流行后SARS-CoV-2的传播动态》(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研究人员使用美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病毒的季节性、免疫性和交叉免疫性进行估算,由此建立新冠病毒传播模型。模型预测显示,从当前至2025年,在这一波最严重的新冠疫情过去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周期性地在冬季爆发。文章写道:“除非重症监护能力大幅提高,或者有治疗方法或疫苗可用,否则到2022年可能仍需要间歇性保持社交距离。”CNN称,这一研究结果与白宫此前宣扬的“疫情将在今夏结束”的说法相悖。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上文研究作者马克·利普西奇(Marc Lipsitch)博士告诉CNN:“如果人们选择用间歇性地保持社交距离的方法对抗新冠疫情,那么要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因为这一过程将持续好几年。一旦解除限制,新冠病毒会很快卷土重来。”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也补充道,与他人保持距离是对付新冠病毒的“最有力武器之一”,“在家办公”和“网络教学”等措施将长期有效。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不仅如此,据《纽约时报》报道,宾夕法尼亚大学健康转变研究院的带头人以西结·伊曼纽尔(Ezekiel Emanuel)表示,为避免人群聚集、保持社交距离,全球体育赛事及演出可能要到2021年秋季才能重启。伊曼纽尔说:“一些人认为,包括峰会、演唱会、体育赛事在内的大型集会能够在今年10月重回正轨。虽然我不知道这种可能性有多大,但我并不抱有乐观态度。在我看来,全球大型集会恢复正常非常难,最早在2021年秋季才可能出现希望。”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社交距离被证有效,新冠基本传染数下降

据VOX报道,华盛顿大学一组初步的研究表明,社会距离和封锁对控制疫情起到了缓和作用,大大减缓了新冠病毒的传播。华盛顿大学健康计量科学教授阿里·穆克达德(Ali Mokdad)表示,专家们在过去几周内一直在等待,观测保持社会距离的可行性。“我们发现的确诊病例越来越少,这说明社交距离并不一定能够将新增确诊病例降至0,但它确实是有效的。”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据悉,截至15日,美国所报告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60万,死亡超过2.6万例。虽然形势依旧严峻,但数据还是透露出了好消息,即情况正在好转。在过去的7天内,美国确诊病例数量一改指数级增长态势,曲线趋于平缓,每天新增的死亡人数也低于上周。在纽约州和华盛顿州等热点地区,确诊病例和死亡病例在3月下旬急剧上升。但在4月的第一周,这两个州的数字有所控制。纽约州州长安德鲁·科莫(Andrew Cuomo)说:“我们正在拉平这条曲线。”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此外,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传染病数学建模中心(CMMID)正在尝试利用确诊病例数来估计新冠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据了解,R0在流行病学上指“在没有外力介入,同时所有人都没有免疫力的情况下,一个感染到某种传染病的人,会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多少个人的平均数”。如果这个数字小于1,流行病就会消失。早期研究发现,新冠病毒的R0在2—2.5之间(相比之下,季节性流感的R0为1.3)。在美国,当新冠病毒流行初始之时,R0在2—3之间,逐渐导致新增确诊病例指数型上升。而在实行封锁管理和居家隔离后,现在的R0大约是1,这意味着平均每个确诊病例感染了大约1个人。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隔离距离不隔离爱,WHO建议为“社交距离”更名

社交距离虽成效颇丰,但WHO却建议为此更名。3月20日,WHO在一次通报中宣布,将不再使用“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一词,转而用“身体距离”(physical distancing)代替。本月8日,WHO传染病流行病学家玛丽亚·范·科霍夫(Maria Van Kerkhove)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这一立场。科霍夫表示,我们一直在强调与他人保持距离,因为这是目前对抗新冠病毒传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然而,在新冠疫情大流行期间,我们更应该关心自己和家人好友的心理健康。“距离有限制,但爱是没有限制的。”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据WHO介绍,“社交距离”这一词暗示着“暂停社交”“与亲近的人失去联系”,违背了人们对社会联系和身体接触的渴望,可能导致焦虑、孤独、恐惧和悲伤等不适症状,从而引发另一场危机——精神健康危机。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据悉,愉悦的社交活动和身体接触会在人体的大脑和身体中释放化学物质,包括内啡肽、血清素和催产素,这些物质可以提升幸福感,减少疼痛和压力。但是,在疫情期间,拥抱和握手不再是友好的象征,反而变得危险至极。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贾米尔·扎基(Jamil Zaki)认为,“‘社交距离’这个词在一开始就用错了”。他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们应该把新冠隔离看作是‘身体上的疏远’。因为我们即使分开,也可以保持社会联系。”扎基认为,在特殊时期,FaceTime和Zoom等视频聊天软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事实上,我鼓励我们所有人练习‘远距离社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经常指责的那些撕裂我们社会结构的技术,现在可能是我们保持团结的最好机会。”扎基说。

避拥挤、少聚集、隔一米,社交距离将成新常态

不过CNN也认为,尽管WHO和一些专家正在避免使用“社交距离”一词,并为“社交距离”正名。但事实却是,“社交距离”已在公众意识中根深蒂固,同时被政府机构和媒体广泛使用,科罗拉多大学社会学教授洛丽·皮克(Lori Peek)认为,唐突改名可能会得不偿失,放松人们脑中原本紧绷的神经,从而使得疫情恶化。“相信我,我是个学者。我虽然对遣词造句很感兴趣,但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任何可能混淆公众的举动都是危险的。”

iWeekly周末画报独家稿件,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