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紹:哮喘病,談談我的體會(附兩首好方)

哮喘病講座

作者/李克紹


齊藤:


請李老講講關於哮喘病的治療。


李老:


治喘有兩個好方,就是麻杏石甘湯與橘味麻黃湯。前者為經方,後者屬時方。我對哮喘之治,運用兩方的概率較大,屬常用方。麻杏石甘湯主要是麻黃與石膏的配伍,清宣相合,既透熱又平喘;橘味麻黃湯則主要是麻黃與五味子的配伍,一散一斂,調節肺氣之開合。運用時應注意量的變化,如治一般性支氣管哮喘,石膏量宜小(9~15g),治肺炎的喘促,則石膏量宜大(30g),而麻黃3~4.5g即可。另外,加減不宜太雜,可少佐蘇葉、蘇子。


以上兩方雖然運用率較高,但並非能治一切喘證。出現肺心病的情況,口唇紫紺,心肺瘀血,可用一味莪術加黃酒煎服。


莪術氣血雙理,哮喘乃氣病,紫紺為血病,此藥行心肺之氣血,作為緩急治標之藥,甚好。


談談痰飲問題。


肺為貯痰之器,無痰不作喘所以治喘要考慮治痰。這方面《金匱要略》談的最好。如《金匱要略》稱:“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已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為什麼治痰飲喘滿用石膏?“復與不愈”又為什麼去石膏加芒硝?我的經驗,凡滿口黏痰,拽拉不斷,用石膏或寒水石效佳。過去講石膏專清熱,其實此藥善清化黏痰。痰乃水飲與火邪煎熬所生,故凡痰黏滿口,無論有無熱象,都應加石膏清化之。石膏治熱痰《保命集》、《串雅》均有記載。曾治1964級一學生,低熱10餘日,喘渴,痰黏不爽,滿口黏液絲,拽拉不清,只用一味石膏(90~120g)煎水代茶,分次飲之而愈。原文說“虛者即愈”,“虛”的意思是指痰雖黏稠但尚未成塊,此正應石膏之治。若石膏不能治的痰,那就是結成痰塊了,所謂“實者”即指此。痰結成塊,則必加芒硝軟堅化痰。指迷茯苓丸(《醫門法律》方)中用芒硝亦是此意。曾治一10歲女孩,喘促胸滿,上肢疼痛不能抬起,一帖指迷茯苓丸,喘促平肢痛愈。病痰何以臂痛難舉?痰阻經隧也。可知芒硝是一味治痰要藥。


喘是氣之有升無降,所以治喘還要考慮治氣的問題。治氣要注重調節,不要一味地宣散,也不要一味地平降,應升中有降,降中有升,這樣才符合肺的生理特性。麻杏石甘湯麻黃升、杏仁降;橘味麻黃湯麻黃升、五味子降。尤其小青龍湯,此方在治老年性支氣管哮喘時,更應注意升散太過,容易引動腎氣上衝。所以《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篇》救治腎氣上衝的諸方中都有五味子。因為五味子酸收斂氣且善補腎,乃重要之藥,不可忽視。至於腎不納氣的虛喘,則尤應注重降氣收納,這方面前人談的已很多。


虛喘還有陰血內虛所致者,如張景嶽的貞元飲所治之喘就屬於此。貞元飲只熟地黃、當歸、甘草三藥,藥量之比為7:5:3。方中熟地黃滋陰,當歸養血,甘草緩急。主治陰血不足,肺失所養,氣逆喘咳。臨床特徵是“動則喘”,喘不重。此方陳修園大加貶斥,在其所著的《醫學三字經》中稱“咳嗽病,痰飲先,魯莽輩,只貞元”。其實,陳氏的看法太死,喘分虛實,不能一概責之於痰。只是貞元飲所治之咳喘,臨床少見罷了。


喘還有虛實並存者,如《金匱要略》雲“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為水之下源,腎虛不能制水,又失於納氣,故腎虛於下,水泛於上,“短氣”自然不免。凡腎氣丸所治之喘,均屬慢性久病。治此種喘,胡桃仁一藥不容忽視,此藥既治肺又補腎,療效很好。

李克紹:哮喘病,談談我的體會(附兩首好方)

<script>/<script>

I 版權聲明

  • 本文摘自《李克紹醫學文集》,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