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民俗活動“月也”:侗族人一種集體交往活動(二)

“月也”也稱“為也”、“外嘿”,意為作客,亦稱吃相思。它是以村寨或族姓為單位的一種集體性交往活動,時間多在農閒的秋後至來年的春忙之前。具體活動分為“青年結交”與“村寨來往”,前者稱“外頂”,以青年男女“結伴走寨”為主;後者叫“外嘿”,依規模大小又分“嘿娃”(地區交往)、“嘿解”(村寨交往)、“嘿縷”(族姓交往)等多種形式。也有根據活動中的某一特定內容稱為“歌也”、“笙也”、“戲也”的。

“月也”流行於南部侗族地區的從江、榕江、三江、龍勝、通道、尤以黎平縣南部和從江縣北部地區的侗族村寨更盛行,也最為隆重。侗族春節期間的“月也”(也稱“也哼年”)最為盛大和隆重,“也哼年”一般由歌隊、蘆笙隊、侗戲班組成。蘆笙隊在走村串寨的過程中,會根據不同的場合吹奏不同的曲目,包括過寨曲、通報曲、進寨曲、攔路歌、開路歌、祝福歌、告別曲等。2011年5月23日,月也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侗族民俗活動“月也”:侗族人一種集體交往活動(二)

“月也”活動流程

“攔路迎客”​
“月也”的第一項活動。遵照先商定的時間,客寨人一般是蘆笙隊打頭,男女合唱隊跟進,隨後是寨老及其他人員向主寨進發,到寨門前,進寨的路被主人用雞籠、紡車、織布機、荊棘等雜物攔住,攔路的還有主寨的男女歌隊、蘆笙隊和寨老等。客人只得與主人對歌。如果主寨是女歌隊當頭,客寨則以男歌隊相對;如主寨是男歌隊出面,客隊則派女歌隊上陣。對歌開始,主人百般盤潔,客人巧妙對答。你來我往,妙趣橫生。直到傍晚,寨老們出面勸說,雙方才告一段落。
“祭薩多耶”

“祭薩多耶”​是“月也”的第二項活動。客人進寨後,要先到主寨的“薩壇”“祭薩”。祭儀程序是:先擺放鮮果、肉類等供品,點燃紙燭;然後客人“嗚!嗚!嗚—”大喊三聲,鑼鼓、蘆笙隨之齊鳴;再後是列隊三鞠躬拜祭,主寨老人向眾人獻平安茶;最後所有人員在“薩壇”前手拉手“多耶”。

侗族民俗活動“月也”:侗族人一種集體交往活動(二)

鼓樓對唱

鼓樓對唱​是整個“月也”中最重要的一項活動。活動多在白天或晚飯後的黃金時段進行,對唱模式與“攔路迎客”相似,主寨若是女歌隊唱,客寨必以男歌隊答,反之亦然。客方先唱客套歌表示來到貴地多多麻煩,主人則表示接待不周請多原諒,然後代表本村寨、本族姓的“嘎老”,各自盡顯本村寨、本族姓“嘎老”的優勢,充分表現其熱情好客的特性。唱到一定時間,接唱其他村寨、其他族姓的“嘎老”,這就進人了比試階段。

對方起唱某一村寨“嘎老”,就預示著雙方要以這一村寨的“嘎老”歌腔繼續對歌;唱到一定時段,又換另一村寨的“嘎老”相對,直到一方詞盡歌窮,才轉唱“嘎所”。演唱“嘎所”也是相互比試,凡對方起唱某一種“嘎所”,雙方就得以這一歌腔對唱,內容雖然相互讚美,但暗中較勁卻並不輕鬆。此時大都要把模擬蟬鳴、鳥啼、流水以及顯示歌隊聲音、炫耀技藝的“嘎所”唱遍,誰唱不上來,就算輸。哪個村寨的歌隊聲音好,配合默契,會唱的歌多,哪個寨子就會贏得比賽。

侗族民俗活動“月也”:侗族人一種集體交往活動(二)

爐旁敘歌

這也是“月也”的一項重要活動,時間多在“鼓樓對唱”之後的深夜,分散在住家的火爐邊。活動內容一是主客兩寨自由結伴的青年男女圍著火爐群體性對唱“琵琶歌”、“牛腿琴歌”,相互傾吐愛慕之情,俗稱“坐妹”或“鬧姑娘”。二是主客圍著火爐聽老歌師唱“嘎錦”、“嘎節卜”,聽眾適時參與幫腔或輕輕哼持續低音烘托,在歌的敘唱中接受教育。


依依送別

這是“月也”的最後一項活動。每次“月也”大致延續三五天,最後一天早上,主客雙方群聚寨中廣場,歌隊相互表演從對方新學來的“嘎老”、“嘎所”等歌曲,蘆笙隊則表演新學來的蘆笙曲,然後到“薩壇”前舉行告別儀式,全體手拉手“哆耶”,以示團結。分別時,主寨一般要送一頭牛、馬或羊作禮物給客人帶走,俗稱“安尾巴”,留下“尾巴”好繼續往來。按照規矩,主寨來年要依樣回訪客寨,以示“月也”從此生根。如果某寨不願交往,則獻出一頭牛或豬,兩寨人士聚於兩寨中途,宰而分食,稱“斷相思”,從此不再往來。

侗族民俗活動“月也”:侗族人一種集體交往活動(二)

總結:在侗族月也習俗中,集體做客是活動的平臺,文化展示是活動的內容,情感交流是活動的目的。從文化角度來說,月也習俗是侗人以獨特的形式展示和傳承自己的文化,增強本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方式,是文化交流最重要的途徑,它是侗族文化得以生存的土壤。通過月也活動,侗民族增進了感情,加強了團結,締結了友誼,構建了和諧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