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TikTok事件,聊聊如何用內容煽動情緒


從TikTok事件,聊聊如何用內容煽動情緒

一週前我看了某個up主的視頻,關於MIUI12的隱私保護功能“動了巨頭的蛋糕”,“可能導致支付寶微信禁用小米手機使用”,觀眾熱血沸騰,紛紛誇讚小米業界良心、硬骨頭。當時我就很感慨,發了一條朋友圈:

煽動情緒騙傻子的內容有三個共性:複雜問題簡單化、技術問題道德化、中立問題負面化。

這幾天TikTok在海外被川總搞,字節跳動在國內被群眾罵,場面蔚為壯觀。一開始只是一些無名氏複製粘貼“五個小時滑跪”、“以地事秦”,接著各路大V紛紛入場指點江山。

昨晚復旦沈逸教授一個視頻《特朗普賭的就是你不抵抗》,更是把輿情抬到了新高度,我一週前的朋友圈觀點,再次得到了驗證。今天展開聊聊這三個知識點,如果大家希望製作爆款內容,不妨有樣學樣,讓觀眾滿意而歸。


先來說說啥叫複雜問題簡單化。


很多事情發展到今天的地步,外人看到的是某個狀態或者結果,但業內人看到的是諸多影響因素、變量和不確定性。想把這些事逐一分析和說清楚,非常難,因為專家難尋,且觀眾也沒興趣聽你從三皇五帝開始聊。怎麼辦呢?把問題轉化成簡單粗暴的一二三,就好了。

Android系統有些問題,是孃胎裡帶來的先天缺陷,比如開源帶來的安全隱患,比如硬件廠商二次開發的權利和能力,比如國內無法使用GMS服務帶來的應用審核弱化、以及推送保活的問題。在此之上,移動互聯網生態涉及到的數據隱私邊界,廣告數據的交易聯動,則是iOS和安卓的共性問題。聽起來是不是很複雜令人頭大?

而MIUI12這次在隱私保護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值不值得肯定?當然值得。有沒有用?作用有限。你讓用戶看到了一些應用的後臺行為,用戶自己不具備能力去判斷哪些屬於正常,哪些屬於異常,並且,用戶沒其他選擇。

想真正觸及廠家利益,是像蘋果一樣在應用商店審核環節收緊尺度,你認為它有惡意行為就別讓它上架。但沒有安卓手機廠家會這麼做,我也不會因為他們沒這麼做,就譴責他們。原因是,他們並沒這個實力和互聯網巨頭正面剛。

所以,想煽動情緒,無需說這麼多,簡單化一下就行:小米勇者鬥惡龍,買就對了。


然後說說沈教授那個視頻。

TikTok在美國是如何遭遇目前困境的,只要平時稍微關注一下科技媒體,就知道美國搞TikTok已經一年了,根本不是最近幾天、幾個月的事情。沈教授未必不清楚這件事,但卻大談“戰略意志”和“膽小鬼遊戲”,說TikTok自己沒抵抗,活該被搞。

觀眾心有慼慼,覺得TikTok自己認慫,不值得同情。我也很理解這種情緒,畢竟,誰不喜歡看一家中國企業和川老闆正門對狙,最後壯烈犧牲?然後我在邊上叫個好,流下激動的熱淚。

但是,TikTok事件是個特別複雜的問題,摻和了政治、資本、商業、個人意志、黑天鵝事件(疫情),是一個視頻能說清楚的嗎?說不清楚,所以就簡單歸因,引得大家唾罵一片。

複雜問題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它本來就簡單不了。做內容的嚴肅態度不是複雜問題簡單化,而是專業問題通俗化。把通俗化等同於簡單化,本身就是複雜問題簡單化。但是,簡單化是煽動情緒特別高效的手段,因為處理起來不用動太多腦子,大家接受起來很容易又能產生共鳴,“五個小時就賣了,垃圾!”

非常黑色幽默,好像他們在現場目睹了全過程一樣。


再來說說技術問題道德化。


移動App的合規問題,企業內部都有專業的法務人員處理。監管的壓力,自然是大於商業利益,因為後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前者是生死存亡的問題。

同樣道理,一家企業尤其是中國企業的出海合規問題,如果不配合屬地的法律和監管,且時時刻刻把“我是中國企業”印在腦門上,別說賺錢,恐怕走出亞洲都困難。

這些技術和商業操作,我統稱為技術問題。技術問題事關規則而無關道德,企業做得越大,越需要平衡技術、商業與社會責任、輿情,這是一個複雜程度不亞於打造推薦算法的題目。小米做個保護用戶隱私的MIUI12,是不是說明他道德上特別崇高?並不是,正常的商業行為罷了,另一邊,MIUI還頂著ADUI的罵名,廣告滿天飛呢。

TikTok在美國甚至海外,最後無論結果如何,這是個技術商業問題,當然也是政治問題。企業做到這個規模,業務延伸到這個廣度,局外人很難設身處地去體會。所以咋參與討論呢?把技術商業問題降維,變成道德問題,就成了誰都能聊兩句的事。

這個過程中,一些特別反智的言論也很容易得到追捧,比如那個流傳甚廣的“五個小時滑跪”,正常人自己買個手機,決策時間都不止五個小時,企業間幾百億美金的交易,居然有人相信五個小時就敲定?是的,大把人相信,因為事實已經不重要了,道德審判多過癮啊。

在沈教授眼裡,TikTok在被川總政府封禁之前如果選擇拆分業務,就是“以地事秦”。沈教授真的不清楚,一個App如果被封,意味著什麼?TikTok在印度已經被封了多次,影響其他國家封他了嗎?被封后再談拆分談收購,頭七都過了,談判會更有優勢嗎?沈教授也不清楚,《六國論》國與國的爭鬥,以及他舉的那個蘇美的例子,和目前TikTok的處境,沒有可比性嗎?

所以,結合第一點,內容要煽動情緒,很重要的一個技巧,一定把一個複雜的技術商業問題,變成一個簡單的道德問題,然後大家就都能批判一番了。


最後聊聊中立問題負面化。

是否讓App獲取適當的用戶數據,這是個中立問題。

早年間,移動App不需要獲取很多用戶數據,而推送給用戶的內容和廣告,也缺乏個性化必要的數據和技術。時至今日,智能推薦技術成熟,提升了用戶體驗,代價就是需要更多的數據來投餵算法。如果沒有上行數據,很多產品的內容質量會嚴重惡化。我對你一無所知,如何為你提供精準的服務?

從商業角度,很多產品不能從用戶身上直接賺到錢,或者賺不到足夠的錢,所以只能利用用戶數據去做廣告。廣告本來就是個有原罪的業務,如果啥個性化都沒有,廣告只會讓你更頭疼,而不是體驗更好。

獲取用戶數據,本身是個中立問題,但打上侵犯隱私的標籤,很容易負面化,有人還搞了個專有名詞:“毒瘤”。

回到TikTok事件。這兩天有人在扒張一鳴的微博,證明其心可誅,早有逆心。

那些微博內容有沒有瑕疵?當然有。什麼時候說的?將近十年前。無視時代背景、把別人十年前的中二言論扒出來,自己的微博十天前的內容還一塌糊塗的,這就是小學生們在做的事。幸好張一鳴沒去華盛頓跑步擺拍,不然。。。

字節跳動是個中國企業,TikTok是它的海外業務,這兩個主體都和國內絕大多數人沒有直接利益關係。一箇中國互聯網企業,海外業務在很短時間內達到了BAT都沒達到的成就和高度,可以不去支持,但在事情還沒塵埃落定的情況下,根據片面信息打上賣國標籤,去抹黑去中傷,說句誅心的話,反正業務賣了不分他錢,死了還能叫個好。

還有人拿字節跳動跟某為做對比,覺得前者不夠硬氣,那也不妨先了解一下,兩家企業的差別,和在美國市場的業務規模和前景。

一個是在美國如日中天,一個基本沒能進入;一個多輪海外融資即將上市,一個內資無上市計劃;一個是互聯網,一個是通訊。咋就有可比性了,因為都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企業,所以就要揹負諸位的夢想?

把中立化的問題負面化,這就是一些內容喜歡乾的事。

要說明的是,以“三化”製作內容,本身就是個技術商業問題和中立問題,不應簡單道德化和負面化。這類內容的受眾,確實遠大於所謂的嚴肅內容受眾,他們的需求也是需求,也需要被滿足。並且,生產這樣的內容煽動情緒,本身也是一種能力,不是誰想做就能做到的。

至於這樣的內容受眾,我不想做道德評價,只想說一點:這類人特別瞧不上的川總,在美國之所以被選上,也是因為大量易被煽動的底層群眾。經濟不好的時候,底層老鐵們日子過得不如意,所以積極參政,才會選出個看上去特別像自己人的川總。

川總在美國暴打TikTok,這類人在國內暴打字節跳動。嗯,你們開心就好。


判官:資深產品經理,虎嗅2017、2019年度作者。

著有《產品覺醒》一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