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夜半三更,小心火燭。”這是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場景,每每聽到打更人的這一聲吆喝,我們就能知道古人在防火方面有著很強的社會意識,並且還時時刻刻讓人喊出來小心火災。

其實根據我國古代的建築風格,打更人的小心與吆喝,其實可以理解,因為我們的房屋結構大部分以木質為主,在天乾物燥之際極容易引發大火,而且大火蔓延很難剋制。所以即使到深夜之時,依舊有人叫囂著要小心火燭,一個不小心就是火燒700裡。

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不過憑著一個人的吆喝肯定是不行的,必須要有配套的防火措施。例如在現代社會,政府更是直接進行了各方面的消防措施,而且隨時保證119的出警。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社會沒有現代這麼發達,他們又是如何做到防禦火災的呢?本期筆者就和大家一起來聊一下古人的防火手段。

一、古代的建築風險

說到中國古代的建築風格,各位肯定會想到木製結構。不同於西方的石質結構,中國的建築風格更加的自然,而且具有典雅的風格。

當年曾仕強老師在講解《易經》的時候就提到過,中國人的智慧非常的聰明,用木頭的結構暗示著一切歸於自然,一切迴歸自然,建築出最自然的建築,然後經過一把火或者漫長時間的推演,全部灰飛煙滅,不佔用一片土地。雖然曾仕強老師的描繪非常的浪漫,但是這樣的建築結構也帶來了更多的隱患。

因為中國古代擁有著相當多的城市聚集現象,在中世紀時期,西方還只是擁有幾個10萬人級別的城市,而中國在宋朝東京已經擁有了百萬人級別的城市。

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因此城市聚集帶來了城市安全隱患,再加上房屋結構以木頭為主,只要稍微起一點火星,那麼大火就會迅速蔓延,而且百萬人聚集很難疏散,容易造成整個城市的浩劫。

其實在影視作品中,各位相信也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例如《大明王朝1566》,浙江首富沈老闆,只用了幾塊棺材一把火,結果就把所有的房子燒燬的一乾二淨。

而且在《1901》中,王樹增老師更是用形象生動的語句向我們表達了,北京胡同的火災,義和團的大師兄只用了一把火,結果導致4條衚衕的灰飛煙滅,可見中國的建築結構對於火災的恐懼。

那麼既然建築風格帶來的危機,那麼古人到底是如何預防的呢?對此我們就不得不稱讚古人的智慧。

二、法律防火

作為帝國的統治者,所有的君主都知道,在如此大規模的聚集城市之中,如果爆發火災將不堪設想。因此很多的君主都會在繼位之時設立一條法律,那就是任何人不得隨意地放火,如果放火的話將會進行罪大惡極的處理。

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例如在《唐律》中有規定,任何人如果放火燒燬房屋,不管造成多大的損害,都必須要處以極刑,這種畸形要麼是流放,要麼就是殺頭。可以說,當時皇帝是秉著勿以惡小而不為的態度來處理這些人。

除此以外,在春秋戰國時代也有史書記載,統治者頒佈明確的法律,要求所有的人在使用火的時候必須要有規矩。例如其中就有記載,持火焰的人必須要站在牆角,而且持火焰的人一手拿著火把,另一手必須要拿著碗,這個碗就是接著墜落的火星。可見古人在法律制度中,對於防火的規範非常的嚴格,嚴格到了入微的地步。

除了法律規定防火以外,其實歷代統治者還規定了人力防火。

三、人力防火

在人力防火之中,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打更的人,這些人會在夜晚四處巡查,不僅僅充當著巡捕的職責,監管可能出現的小偷,而且還必須要隨時預防火災。

這些人往往體力比較好,而且嗓子比較大,更重要的是眼力比較好。因此一旦哪裡有可能出現火災,那麼他們就會大聲一吆喝,然後召集大家來救火。

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當然了,打更的人畢竟是體制外的存在,政府為了防禦火災也規定了體制內的成員進行規範。

在《大明王朝1566》中,小閣老嚴世蕃與兵部大佬張居正進行對峙,為了避免他們放火燒燬房屋,於是就要求兵馬司的人去召集水車來滅火。

從這一段我們就能很清晰的看出,在官僚體制中有著一群人是充當著消防員的職責,而且他們應該是兵部有著密切關係的人。

其實,在上古時期也有這樣的記載,例如《禮記》中就有明確的表達,國家設立軍事部門,而軍事部門之下設立了一個叫祝融的官位。這個祝融表面上是古代的火神,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是專門用來防火和救火的成員。

到了後來,這些專門救火的成員成為了兵馬司之下的一員,他們有著專門的救火設備,而且擁有著現代消防人員的編制。

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除了政府部門的人力投入以外,其實古代的統治者還有其他的手段。

四、房屋規劃的防火

畢竟我們是在建築風格之上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因此那些能工巧匠們也想要從這個方面來突破危機。根據《中國古代建築史》的記載,自從漢代開始,歷代城市規劃大師都特別的預防火災。

所以,他們把城市的規劃都進行了合理的劃分,不同的居民區有不同的隔離道,而且不同的區域還有著消防通道。

因此在大火來臨之際,一旦發生火災,這些生活區,住宅區還有一些消費區都是中間隔離開來的,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反應。

除此以外,所有的房屋建築其實都有地下通道,並且在某些要害之處都能與護城河相溝通。如果真的爆發火災之時,人們可以比較快速的逃離現場,而且能夠快速的取得河水去救水。

在古代,發生火災怎麼辦,他們有“消防隊”嗎?

雖然那時候人們還沒有水泵等一些抽水工具,但也能夠基本上利用水位的落差和和一些簡單的機械原理,進行救火處理。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古代中國人雖然採取的是木質結構,而且人口居住量特別大,但是古人卻從來沒有因為巨大火災而導致恐怖的災難。這一點是連西方人都不得不佩服的現象,但這並不是上天的庇佑,而是中國古人的智慧。

結語:

在歷史記載中,西方人在中世紀能夠突破的城市規模只有十幾萬,而且還沒有超過10個。但是中國在當時能夠擁有百萬人級別的城市,而且不止一個,這都是中國人的智慧的結果。

以往大家可能還沒有這種感覺,只是覺得我們那些歷史奇蹟就是想當然就是應該的,西方人就是比不過我們。但其實仔細想想,哪裡是西方人比不過我們,這是因為西方人是正常的文明發展狀態,而中國人卻是以無數的人力與智慧進行強行突破。因此,古代中國的智慧真的讓人著迷,古代中國人的偉大真的是讓世界為之驚歎。

當然了,這些百萬人級別的城市也只是一個面,曾經的我們還創造了更多的偉大存在。但我們自始至終都要銘記一點,曾經的文明奇蹟不是等出來的,也不是上天賜予的,而是我們當年突破了文明能夠承載的平均線,這是我們的榮譽,也是古人的意志。歷史永遠有奇蹟,歷史永遠等著我們這些新時代的中國人去創造。

參考資料:

《中國古代建築史》

《魚羊野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