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解散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麼?

巴菲特解散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麼?

WX:平克咖啡


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21歲從哥倫比亞大學取得經濟學碩士學位後,先後給他老爸的經紀公司和導師格雷厄姆的“格雷厄姆-紐曼”公司打過幾年工。1956年格雷厄姆退休,公司解散。

1956年5月5日,26歲的巴菲特在奧馬哈成立了合夥企業“巴菲特有限公司”,最初的幾個合夥人都是最堅定的支持者,四位家人,三個好朋友,共集資10.51萬美元。

巴菲特是總合夥人,不過他自己只投了100美元。

其它7位合夥人每人年獲得投入資本6%的固定收益。在富餘的利潤中,除巴菲特外的其它合夥人瓜分利潤的75%,巴菲特剩下的25%。

這就是拿別人的錢賺錢的私募基金。如果業績不好,每年給別人6%的固定收益就能讓你喘不過氣來。

幸運的是,老巴做的很好。

合夥公司在運行的十二個完整年度裡:

累計實現了2610.60%的收益,而在此期間道瓊斯工業指數上漲了185.70%;

合夥公司的平均年化收益為31.60%,而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平均年化漲幅為9.10%。

合夥公司的投資業績大幅跑贏指數。

巴菲特解散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麼?


由於巴菲特投資業績極高,越來越多的人希望巴菲特管理他們的投資,於是巴菲特成立了更多的投資合夥公司,後來又把這些投資合夥公司合併為一家,合夥人已有100人。

這樣,巴菲特挖到了第一桶金。

1965年,巴菲特用合夥公司買入了已是上市公司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Berkshire Hathaway Cooperation)49%的股份,主營業務是紡織品,後來合夥公司又增持到70%的股份。


1969年巴菲特決定解散合夥人公司,也是他職業生涯中唯一一次解散公司。


巴菲特解散合夥公司時,將所有資產按比例分給所有合夥人,並請合夥人做兩個選擇:取回現金,或轉為伯克希爾.哈撒韋股票。

伯克希爾.哈撒韋當時旗下的資產:一堆日漸衰敗的紡織業務、一家位於小鎮的小型保險公司、一家小銀行、一家小型報紙以及一兩個小型企業。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不能轉讓,不能帶來收入。

巴菲特並非一手好牌。

以事後諸葛亮式的聰明來看,當然是選擇伯克希爾股票,再次印證了一個觀點:“事後都易,當下最難”。

事實上,許多合夥人選擇了離開。

巴菲特解散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麼?


高智商、高情商的巴菲特,一生最重視的資產是聲譽,他用很多看似簡單的方式積攢自己的聲譽,包括每年給股東的信,寫了60多年。這一年,巴菲特至少寫了五封信。

既然選擇解散公司,當然要給合夥人一個交代,給出了幾點理由:

1、不喜歡“來自合夥人的壓力”,需要調低跑步機的速度。

2、對當年市場的整體判斷(老巴從不預測)。認為股市整體價格高於內在價值,主要是藍籌股估值過高,所有股票都可能存在大幅下跌的風險,無論是否低估。

3、闡釋自己的投資七大原則,把錢交給他,就必須遵守這些原則。原則在後來的每封信裡都有,除了第七條分散持股後來改成了集中持股,其他基本沒變過。

巴菲特解散公司,究竟發生了什麼?


巴菲特善始善終,還為離開的合夥人找好了下家,這是要冒著風險給自己添麻煩的。

下家是同為格雷厄姆學生的紅杉基金經理比爾 · 魯安(Bill Ruane),他的業績並不沒有比巴菲特遜色多少,1970-1984 年,他的年複合收益率可以達到 17.4%。(此紅杉基金非風險投資領域的紅杉資本)。

巴菲特在1969年的決定,不僅僅是規避市場巨幅下跌的風險,選擇全部賣出股票也可以做到。最主要是改變了他參與市場的方式。通過收購上市公司,與資本市場結合的更緊密。

因為從此以後,無論市場經歷多大的打擊,巴菲特都要和他的伯克希爾.哈撒韋在一起,想跑是跑不了。如此,也讓“時間”變成了老巴投資之旅的真正意義上的函數,為他贏得了今天以至未來的一切。

▲ 陷入長時期的混亂的股票市場終於導致了1973年—1974年的市場崩潰,直到1983年才恢復上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