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温江:一座专医之城的活力解码

成都温江:一座专医之城的活力解码

雪山下的成都温江


从地图上看,温江区就像一片绿叶,嵌在成都西,45.1%绿化覆盖率、7000多个川西林盘,“金温江”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名片。


就是这个林盘环绕、望得见雪山的成都中心城区,当下正以创新驱动为发展战略,打造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想进来、宜生存、离不开”的创新生态。随着成都医学城纳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规划布局,一条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雏形初现。


五年前,温江在全国率先提出“三医融合”发展理念,再到如今全域专注深耕大健康产业。从以前零星的“三医”资源,到目前已基本形成产业的精细化分工协作,“三医+大数据/AI”,成为这座城市新的名片。


创新生态蔚然成势


柳台大道西段433号,是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温江的老生产基地。


“这是我们在温江起步的地方。”工厂总经理高志文回忆,当初到温江建厂的时候,看到柳台大道两旁有很多药企,“别的药企都在这儿,我们也在这儿落地的话,相当于找到了‘小圈子’”。于是,百裕制药租下了433号。


扎根15年,百裕制药成为从温江走向全国的本土知名医药企业。“这几年变化最大的是,温江的医药类企业越来越多,尤其是高端企业。上游的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来到温江,下游的冷链物流、包装企业走向专业化,让我们减少了研发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高志文说。


成都温江:一座专医之城的活力解码

药明康德成都研发中心


更常被企业提及的是2018年落地温江的药明康德。从初创企业到成熟研究院,再到不同规模的药企,温江引入药明康德这样全球化的赋能平台,为生物医药行业提供全方位、一体化的新药研发和生产服务,将域内处于不同阶段的“三医”企业组织在一起,更是奠定了这座城市创新研发生态圈的基石。


今年8月,药明康德成都研发中心正式投入运营,这个覆盖化学及生物学的新药发现整体研发平台,将提供从药物发现到临床前研发的端到端、一站式解决方案。


不同于传统的生产性产业,医药健康产业的产业链特别长,涉及大大小小130多个学科,从前期投入研发,到实验、生产,需要极长的时间和极高的成本。


温江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巨头企业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以及各类机构纷至沓来,如今温江的“三医”产业基本形成了精细化分工协作的规模。包括研发外包、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几大研发创新的关键环节,都可以在温江本地高质量的实现,给企业带来了更多助力。


创新产业生态的构建,既是企业发展之所需,也是温江打造“三医”产业之所想。


成都市温江区副区长路红星说:


因为资源禀赋的基础条件,温江不能选择一公里的宽度,那我们就选择一公里的深度——从某一个点进行突破,往深里做,把标杆竖起来,形成我们的特色。


“所谓‘深挖一公里’,就是一个专业细分领域,建立一条产业链。”路红星说,“围绕这个病种,温江能做到从上到下的全链条布局。从研发、生产到最后的治疗,有企业、研究院、医学中心。”


随着产业链逐步完备,企业在创新研发也不断投入,创新活力逐步显现——百裕制药每年研发投入都在增长,今年预计将达1亿元以上,温江另一家知名药企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研发投入节节攀升,年增长率逐年上升,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保持在10%以上。今年4月,海思科2019年度业绩网上说明会上透露,“预计今年公司研发投入在七八亿左右”。


要素资源不断汇聚


在“三医”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技术、人才、资本、企业等要素资源的汇聚尤其重要。


成都温江:一座专医之城的活力解码

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


“原来的人才会被新企业吸引走,但这里‘三医’产业的氛围会把外面的人才吸引到温江来,我们再吸引到自己公司,这样就形成了人才的合理、良性循环。”高志文强调,只有人才良性循环,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人才可遇又可求的变化,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同样感受深刻。


为了保证员工每日通勤,海思科专门安排了员工通勤大巴。四川海思科制药有限公司项目经理赵德余介绍,刚落地温江的两年,员工上下班的通勤线路覆盖成都东南西北,“最高峰时,通勤线路每天有13、14条,可想而知有多少员工。”赵德余说,后来公司从外地引进了一些海归人才,还在全国重点大学招聘应届生,“温江有很好的居住环境,也有事业发展,这些人都在温江安家了,一些老员工也到温江安家,现在我们的通勤线路只有最高峰时的一半了。”


人心安定,海思科的发展也愈加稳定。从单一的仿制药生产转向于研发新药再到新药制药,海思科的飞跃发展是在温江实现的,外界现在给海思科冠以“小恒瑞”之称。


温江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最近五年,温江的管理服务人口,从不到80万增至近103万,增幅约30%。人才“用脚投票”,无疑是对一座城最好的肯定。


人来了,项目就多了,企业就强了,产业也活了。


根据最新的成都医学城健康产业企业名录,温江聚集了药明康德、罗欣、百裕、维亚等“三医”行业领军企业和上下游协作企业443家。


此外,温江还汇集了20余所科研院校,规划建设200万平米“三医”创新载体集群,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5个、省级研发平台166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42个。引进两院院士、各类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40名,汇聚各类科技创新人才20余万人,在研药物器械778个,在产药物器械189个。


政策也在逐步释放。温江陆续制定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成都医学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政策》《成都市温江区促进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等产业政策,为创业就业保驾护航。


资本亦看好这个地方。据路红星透露,从2015年至今,基本上每年都有700亿元的相关投资落地温江。此外还组建了90亿元全市规模最大的健康产业母子基金群,围绕“三医”产业精准招商引资,辅助产业强链补链。


创新既是温江对产业的谋篇布局,也是温江“三医”人和企业追求的事业。各种创新要素在温江聚集,医学、医药的创新正从梦想变成现实。


创新活力赋能城市发展能级


温江的“三医”并不简单,“大数据/AI”是他们瞄准的另一条赛道。当研发创新借助了科技的力量,那便是如虎添翼般的跨界融合。


高志文介绍,百裕制药通过AI技术对拟设计开发的新产品药理药效进行推演,模拟筛选出了15个比较理想的项目,筛选后再进行动物实验成功率会高很多。


“过去,我们做一个产品,需要几年的时间、做很多动物实验,才会知道药理药效究竟如何。现在借助AI技术,这个环节可以缩短至几个月的时间。”高志文说,以前一个人一辈子能做出1~2个真正的创新药,就是“牛人”了,现在有了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创新研发对于企业来说更加可期。


企业自发借助新兴科技的力量,温江也在有意地为新科技寻找“三医”的应用场景。


成都温江:一座专医之城的活力解码

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产研院效果图


近年来,“一个脑袋两只手”是温江校地协同创新新名片,这一模式为“三医”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产业支撑。与区内4所“双一流”高校结成事业合伙人关系,与上海交大、四川大学等20所知名高校结成创新共同体。


今年6月30日,“三医”研发小镇迎来一件喜事——电子科技大学“三医+AI”产业科技园破土动工。此项目将重点聚焦“三医”+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关键性、前瞻性技术,开展智慧医疗、可穿戴设备、医疗大数据、智能诊断等相关产业的研究与产业化。


“能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根本上取决于创新能否成为主动力。” 温江区新经济和科技局局长李振华表示,医药健康产业被誉为“黄金产业”,对资源的依赖最小,对创新的需求最大,为科技创新搭建了绝佳的舞台。依托创新,温江正在经历从传统医药健康产业向“三医融合+大数据/AI”的转型升级,实现城市更新。


创新,正是温江这座“专医”之城的活力密码,已深深镌刻在温江大地上,这里企业有活力、产业有活力、城市有活力。今天的温江正向着“国际健康产业高地”的目标,乘风破浪!


来源:城市进化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