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引言

活了五十歲的嬴政大概想不到,在他縝密分析和統籌規劃下,通過兼併戰爭的方式締造出的龐大帝國,會在頃刻之間轟然倒塌。

秦國的統一看似僅僅用了十年,但秦國為此所做的努力長達兩百年,最早追溯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刮骨療傷式的變法,剜掉了腐朽不堪的爛肉。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秦國的祖先非子,曾經替周王室養馬,因工作表現出色,周孝王賜給了非子一塊封地,這就是秦國的發源地。這時的秦國還不能算是秦國,只能稱之為“秦地”,佔地範圍不超過五十里,名義上屬於周王室的附庸。

秦國的起源,尊法武不尊儒文

按照西周時期劃分的等級制度,每一任秦地的領主,地位僅高於平民,類似東方的小農場主。秦地的位置地處西陲,靠近遊牧民族,這就要求秦人必須依賴武力保衛自己的領地,因此秦地逐漸養成尚武的習氣。

秦地晉升為秦國的關鍵節點,發生在“平王東遷”時期,西周王室遭受戎狄襲擊,秦襄公做出了一個極具前瞻性的決定,他要派出軍隊護送周平王平安遷都。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秦地由此一躍成為諸侯國,此後“東征三晉,西討戎狄”,秦國的疆域不斷充實擴張,逐步具備抗衡六國的實力。

對於歷史而言,秦始皇嬴政是終結六國時代的千古帝王,對於黎民百姓而言,他們畏懼秦朝的嚴刑峻法,稍有不慎就會被割掉鼻子、耳朵,嚴重的甚至會被處以五馬分屍。

秦始皇的功績顯而易見,他在東方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把數百萬平方公里的百姓歸納到一個國家,給予了一份歸屬感和認同感。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貨幣、文字、度量衡的統一,不僅是時代的進步,更是讓大一統觀念初現雛形,此後兩千年的漫長歲月裡,天下局勢分久必合,這要歸功於秦始皇在這方面的努力。

始皇飽受爭議,儒者批判殘暴

那麼秦始皇為何沒有名垂千史,反倒是爭議不斷呢?這要歸咎於大興土木、耗盡民力修建而成的阿房宮、驪山古墓。

如果說長城是抵禦外界蠻族的屏障,惹得天怒人怨,後世可以為秦始皇正名:“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阿房宮和驪山古墓卻純粹是秦始皇奢靡享樂的產物,據傳阿房宮始建於公元前212年,直至秦朝滅亡時的公元前207年,阿房宮仍舊沒有竣工。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關於秦始皇的評價,後世學者褒貶不一,西漢初年的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一文中怒斥秦始皇自私貪婪:“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

唐朝史學家吳兢則將秦朝的滅亡同秦始皇聯繫起來:“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同時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盛讚秦始皇的雄偉氣魄:“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明朝素以“離經叛道”聞名的怪才李贄,表示秦始皇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美譽,民國大師章太炎肯定秦始皇的功績:“雖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

一千個讀者心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偉大領袖毛澤東是怎麼看待秦始皇的呢?

瞭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在延安艱苦的革命歲月裡,毛主席依舊苦讀歷朝歷代的史書典籍,從中汲取知識營養,充分借鑑歷史經驗,化腐朽為神奇。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毛主席評價秦始皇正面要大於負面,功績遠大於過錯,這是站在大一統的角度立場。1964年,毛主席在會見外賓時,點評秦始皇是個實幹家:

“在我看來,秦始皇比孔子偉大得多,孔夫子講的空話大於實際。秦始皇是第一位把中國統一起來的人物,有些制度後來一直沿用下來。中國過去的封建君主還沒有超過他的。”

對於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的舉措,毛主席認為這是一次開創性的進步,值得讚賞和肯定。為什麼秦始皇能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認可呢?

首先離不開秦始皇的知人善用,他懂得發現人才,並將其安置在合適的位子,比如荀子的學生李斯,老當益壯的王翦,前者有深謀遠略之才,後者有用兵如神之能。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其次秦始皇敢於突破傳統枷鎖,爭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徹底粉碎周王室的分封制,轉而建立一套中央集權制度,中央行政機構設置三公九卿,地方行政機構推行郡縣制。

最重要的一點,秦始皇重視農業生產和水利建設,生產力低下的封建社會,民以食為天,農業是百業之本。秦始皇在農業方面確立土地私有制,明確要求有田者如實上報土地數額,按照數額大小來收取賦稅。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農田的生產離不開水,秦始皇格外重視水利工程的建設,他大力支持韓國人鄭國的提議,在咸陽城附近開鑿一條貫穿涇水和洛水的河渠,即長度一百五十公里的鄭國渠。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這項水利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灌溉農田的面積高達四百萬畝,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產量。結合秦始皇的豐功偉績,毛主席引用了一首名為《封建論》的詩,專門回覆對秦始皇持批判態度的郭沫若: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詩中提到的“焚坑事業”,就是受到千夫所指的“焚書坑儒”,這使得秦始皇背上了一個“千古暴君”的罵名。

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1958年,談起黃河水利工程建設的問題,毛主席百感交集,再度褒揚秦始皇:

“齊桓公九合諸侯,訂立五項條約,其中有水利一條,行不通。秦始皇統一中國,才行得通。秦始皇是個好皇帝,焚書坑儒,實際上坑了四百六十人,是屬於孟夫子那一派的。”

清初文人吳景旭在《歷代詩話》裡闡述自己的觀點,表示秦始皇下令坑殺的是“一時議論不合者”,不過是極少數的儒生,毛主席閱讀《歷代詩話》時,在這段話下加了圈畫標註。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五百年前的明代學者李贄同樣表達了這種觀點:“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當戰國橫議之後,勢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

維新變法的代表梁啟超,言辭犀利地指出“焚書坑儒”的受害者是故弄玄虛的方士,此舉正好可以“掃滌惡氛,懲創民蠹”,梁啟超認為秦始皇是一個“功逾於罪”的歷史人物。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幾千年來,世人對秦始皇蓋棺定論,暴君形象要多於英主,事實上秦始皇的確是一個崇尚法家思想的獨裁者,但在後世儒學為主流思想的王朝,秦始皇的功績無疑是弱化了。

不妨看一下毛主席點評秦始皇的時代背景,一窮二白的華夏大地,工業基礎薄弱,鋼鐵產量低於印度,西方對我們進行技術封鎖。

偉人眼裡的秦始皇,時代賦予他的意義,是創造更好的時代

這個時候需要求真務實的實幹家,而不是誇誇其談的評論家,縱觀秦始皇的一生,立下了千古無出其右的功績,不正是埋頭苦幹的結果嗎?

結語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對秦始皇的批評風潮開始於“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漢朝,這是迎合統治者的需求,秦始皇並非真的是罪惡滔天、殘暴不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