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詞時,納蘭正是出塞離家,形單影隻,內心孤苦寂寞

採桑子九日(深秋絕塞誰相憶)

深秋絕塞誰相憶②,木葉蕭蕭。鄉路迢迢③。六曲屏山和夢遙④。


佳時倍惜風光別,不為登高。只覺魂銷。南雁歸時更寂寥。


註釋


①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逢此日,古人要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納蘭此時正使至塞外。


②絕塞:極遠的邊塞。


③鄉路:指還鄉之路。


④六曲屏山:曲折的屏風。


賞析

所謂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重陽佳節。這佳節之詞,多是寫離情的愁苦抑鬱之詞。

寫這詞時,納蘭正是出塞離家,形單影隻,內心孤苦寂寞


說到重陽佳節,腦中逃不過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這首詩時,王維正於長安謀取功名。帝都是繁華之地,時值佳節,一片歡愉之景,他卻獨自一個人流落在外地,人群越是熙攘,遊子在外愈是覺得寂苦,因而更想念親人。王維家鄉在華山之東,所以題稱“憶山東兄弟”。寥落孤獨之中,想象此時家鄉親人舊友,定是登上了舊時時常同去之山,身帶茱萸,輕嘆“惟獨卻是少我一人”。

王維此時影響甚廣,自它感動世人起,登高、飲菊花酒、插茱萸、與親人團聚已然不僅習俗,進而演變成為一種思鄉的情結。其後,文人常有重陽思親友的感嘆。

寫這詞時,納蘭也正是出塞離家,自然是佳節倍思親,形單影隻,內心孤苦寂寞。故為寄鄉情而寫下這闕詞。

寫這詞時,納蘭正是出塞離家,形單影隻,內心孤苦寂寞


上片由景入。深秋,邊塞偏遠之地,落葉蕭蕭,一片蕭索肅殺之氣,清冷寥然。還鄉之路迢迢,似是隻能在夢裡才能見到。這裡的“六曲屏山”釋義為曲折之屏風六曲,由李賀《屏風曲》:“團回六曲抱膏蘭”而來。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稱為“屏山”,這裡指代為家園。

下片道“風光別”,謂逢此佳節,故園風光正好,卻覺得與平時有別,不難理解納蘭此時的心情,杜工部有言:“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異鄉之景,再美不如家鄉的田舍。親友團聚之佳節,獨自在外,今日心情,自是與平日有異。也難怪,再好的風光,也不能入眼,再美的景緻,也不似故土。應了那王維的“每逢佳節倍思親”。

只能嘆道:“不為登高。只覺魂銷。”此言著實令人動容。寥寥數語,寫盡內心彷徨悽苦。期盼團圓之日,它卻遲遲不來,這本該其樂融融的日子,落為一人看風雨悽迷。魂銷,魂銷。

結句承之以景,藉以雁南歸來反襯出此刻的寂寥傷情的苦況。蒼穹莽莽,歸雁看著尤其動人,這平凡的景緻也有別於平日。一片自然風景就是一種心境,納蘭之思,便是這大雁所指代。故人常以雁表達思鄉懷人,有李清照《一剪梅》的“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又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都是對故土的牽念。納蘭結句,思鄉之切,離鄉之愁,也就表達得十分鮮明。

這天涯羈客,飄零於此,只嘆,何時才可再見到故土的熟悉歡愉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