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第90屆奧斯卡最佳真人短片《沉默的孩子》,雖然只有19分鐘的劇情,卻引發我們超出19分鐘之外的思考

。短片無論是主題的內容還是視聽語言獲得奧斯卡獎都當之無愧,尤其是影片中對於聾啞兒童生活的刻畫更直戳人心。

本文將從短片中的聾啞女孩莉比從一開始的沉默不語到慢慢打開心結與家人“交流”再到最後恢復沉默的角度去解析這部短片,希望能帶給你們教育上的啟迪和對社會現象進行思考。

01 內容簡介

莉比是個患有先天性雙耳失聰的女孩,在那個五口之家,她是三個孩子裡唯一一個生理上存在缺陷的孩子。因為生理上的缺陷,飯桌上一家人的歡歌笑語與她無關。

在那個家庭裡彷彿存在著一條邊界線,一邊是能夠聽得見外界聲音的有聲世界,另一邊是不能聽見聲音,家人也不會用心“製造”出聲音給莉比的無聲世界。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習慣生活在無聲世界的莉比迎來了專門為特殊兒童服務的家教喬安妮,此後莉比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變得越來越開朗活潑。但她最終還是沒能逃得過母親給她安排的人生,踏上正常學校的道路,重新回到無聲的世界。

從莉比一波三折的轉變中,我們可以看出導演的野心,他不僅想反映家庭教育問題,也想折射社會問題,從而帶給觀影后的我們很多思考和反省。

02 《沉默的孩子》| 真正讓莉比殘疾的,是父母在教育孩子問題上的2大錯誤

莉比聽力存在障礙,不可否認生活對於父母的考驗更加嚴峻,可是隻要有一個有愛的家庭,給予莉比正確的教育,相信這份愛可以疏通莉比的耳神經,讓她聽得到“愛”的美妙聲

但是,莉比是不幸的,她的父母對於莉比的聽障無可奈何,甚至可以說一無所知。他們不但沒有深入莉比的內心去尋找解決聽障的最佳辦法,反而讓莉比在有了生理缺陷之外還造成心理缺陷。

第一、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一意孤行要讓有聽力障礙的莉比去讀普通學校

曾經看到過一句話:

“有一些孩子,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實在不忍心把他傑出的作品丟下凡間,只好留下一些遺憾。”

我想,莉比可能就是其中一位這樣的孩子,上帝在她的耳朵上動了手腳,讓她無法聽到外界的聲音。但我又想,上帝好像不是隻對一部分孩子偏心,他在所有孩子身上都動過手腳,才有了後來“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並非完美”的印證。

但這句話彷彿只有上帝懂得,很多家長都堅信自己的孩子是上帝最偏心的那位,上帝會在塑造自己的孩子時花費更多的心思,讓自家的孩子很完美。就像莉比的母親,面對家教喬安妮提出的手語教學,她打心底裡不認可女兒需要學會“粗魯”的手語。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她在心底裡默認孩子跟他們交流得很好,可以讀懂他們的唇語,她想證明孩子跟其他的孩子並沒有什麼區別,只不過需要一個教她學會讀懂更多看起來比較“優雅”的唇語而已。

學會“粗魯”的手語和學會“優雅”的唇語之間,母親更願意選擇後者,因為那樣才能掩蓋住孩子的生理缺陷,讓外人感覺到孩子是完美的,讓自己實現孩子會完美的心願。

所以為了不讓孩子被打上“不正常”的標籤,她把聾啞的莉比送進去了普通學校,果斷終止了家教喬安妮專門針對孩子實際情況出發採取的手語教學法。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正是這份希望成為執念,衝昏了母親的頭腦,矇蔽了母親的雙眼,選擇了一條自己看起來覺得完美卻完全不適合莉比的道路。

她以為,只要自己的這份“希望”在,莉比就可以沒有聽力障礙,就可以讓所有人忽略莉比原本有的生理缺陷,就可以讓莉比在自己已經寫好的劇本上完美出演母親想看的人生。

這份希望,源於她無法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她害怕別人說三道四,害怕別人在背後談論大兒子大女兒都健康怎麼就唯獨莉比是殘疾的。

而莉比的母親,其實只是現實中很多父母的縮影。他們和莉比母親一樣,都無法接受孩子身上的不完美,硬生生地塑造出一個個“完美”的作品。

第二、覺得家長是最有權力代替孩子選擇未來的人,然後美曰其名地打著“我是為孩子好”的旗號

莉比在認真負責的家教老師喬安妮的耐心教導下,打開了以往因為被家人忽略從而封閉住的心窗,漸漸地會用手語與喬安妮進行互動,臉上也逐漸洋溢著久違的笑容。

看到這裡,我們都為莉比的大轉變感到很欣慰,終於有一個懂她的人待在她的身邊讓她能夠安心成長。但是,作為莉比的母親,看到這些變化的時候,她完全開心不起來,反而為孩子的未來而擔憂。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她的眼神裡充滿焦慮,她在屋外那麼和諧歡樂的一幕裡看不到莉比的未來。

她覺得自己作為一個母親,很有必要在這個時候出手,“拯救”孩子,她不願意看到因為家教老師而耽誤了孩子美好的未來。

於是,她解僱了家教老師喬安妮,拋出的理由是——莉比學習的是正常學校的孩子並不能懂的手語,這樣子只會讓她更加無法適應正常學校裡的生活。

認真負責的喬安妮跟母親據理力爭了一遍。但沒有辦法,在有權利決定孩子未來的天平上,家教老師明顯沒有優勢,她只能任憑孩子的父母去決定孩子的未來。

而且,她的“過分操心”換來的是母親這樣的一句話: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一句“我知道什麼對孩子是最好的”把家教老師想說的話給狠狠地打擊了回去,導致最懂莉比的人卻被本該最懂莉比的人強行分開了,然後逼迫莉比去一個註定贏不了的跑道上,與他人競爭,反覆體會“聽不見聲音”的挫敗感。

這句耳熟能詳的話,何止擊垮的是家教老師和莉比,更有千千萬萬的孩子因為這句話飽受著身體和心理上不可磨滅的傷害。

03 《沉默的孩子》| 真正讓莉比殘疾的,不僅是家庭教育上的2大錯誤,也有社會上存在的2大問題

一個網友說這部短片讓她對特殊兒童的關愛進行了思考,她覺得這是社會上大多數人都會忽略的一個話題,但這部影片重新喚醒了被忽略的這部分。

我想,一部影片能夠引起社會思考可以說它是相當成功的。這部短片反映社會中對待特殊兒童存在的問題,呼籲大家給予特殊兒童多點關愛和認可,別讓他們做“沉默”的孩子。

第一、有色眼鏡,是我們需要摘掉的;冷漠,是我們需要改變的

當我們看到一個孩子在某方面上存有障礙時,大部分人都會在此刻戴上有色眼鏡,然後左看右看都覺得這個孩子她是低人一等的。

就像莉比的奶奶,雖然不是莉比的親奶奶,但畢竟因為母親的原因成為了一家人,本該好好去呵護莉比那顆敏感的心,卻終究還是帶著世俗的眼光去看待莉比往後的發展,去質疑為莉比掏心掏肺付出一切的家教老師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當喬安妮很肯定地告訴她莉比以後會在自己喜歡的領域上擁有自己的事業時,莉比的奶奶不屑地笑了一下,她不相信一個聾啞的孩子可以像正常人那樣出色,她只相信“當年也有一個聾啞的孩子,最後成為了清潔工”。

莉比的奶奶說完這句話後,喬安妮深切地感受到導致莉比真正沉默的原因之一。但可憐的莉比不僅接收著他人的異樣眼光,還承受著最親的家人帶給她的冷漠。

她的媽媽,嘴上說著有多愛莉比,但實質上抽出五分鐘的時間陪莉比去公園遊玩一趟的時間都沒有。她的時間,都花費在了兩個出色的大兒子和大女兒以及其他家人身上。她從來沒有停下來,耐心地陪莉比玩一會。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她還把對莉比的不瞭解當成是自己關心後的無奈結果。可以說,莉比一家人對於聽障方面的知識一竅不通,如果他們真正地關心莉比,他們會去閱讀相關的書籍,不說成為專家,但對於指導莉比的生活應該還是綽綽有餘的,但他們都沒有。

連最親的人都不願意給特殊兒童特別的關愛,可想而知其他的外人呢?導演通過家人對待特殊兒童的態度,以小見大,折射出社會上很多人冷落特殊兒童的問題。

第二、社會中的每個人應當真正意識到我們都一樣並且我們的交流方式不止一樣

聾啞兒童也可以和他人正常地進行交流溝通,只不過方式不同。從短片裡莉比和喬安妮的互動我們也可以看出,雖然切換了另一種方式交流,但只要兩顆心的距離是接近的,沒有打心底裡排斥對方,那麼一切的障礙都不是障礙。

但這一點,除了喬安妮可以意識到,短片裡其他人都意識不到,這也是導演想表達的心聲。短片裡

莉比的母親始終不認可手語成為莉比與他人交流的一種方式,她覺得這種無聲的語言沒人會懂。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正是因為固定思維裡我們覺得交流方式只有一種,那就是開口跟別人說話。除此之外,其他的交流方式都是蒼白無力的。這才導致社會大眾普遍不認可手語這種交流方式,而且當你用手語與其他人進行交流時,對方會投來異樣的眼光。

長期如此,雙方都陷入尷尬的交流局面。這種局面對於正常孩子來說,他們依舊可以過好生活。但對於有聽力障礙的特殊兒童,例如莉比而言,她只能在一個大集體裡呆呆地望著前方,再次陷入她無聲的世界裡。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不知道還有多少特殊兒童像莉比一樣飽受孤立和不理解,遭遇著相同的處境。

他們不該被孤立,相反社會應該營造出利於他們生活的環境,那就是大家都意識到我們都一樣且我們的交流方式不止一樣。

04 能讓孩子不再沉默的良藥,是每個家庭每個人都成為喬安妮這樣的“老師”

影片的最後,是在學校裡孤零零的莉比發自內心地對著柵欄外的喬安妮比劃出“我愛你”的手勢。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這一句無聲的臺詞,難道僅僅只是對喬安妮本人的喜愛嗎?我想不是的,莉比愛的是能夠讓她真正快樂的人,能夠真正關心她並且給她製造出“聲音”的人。她愛的是讓她變得不再沉默的人。

雖然她聽不到外界的聲音,但是上帝給了她其他的器官,她用心感受到了喬安妮老師帶給她的美好,享受到如喬安妮老師給她的糖果般的甜蜜。

喬安妮老師會帶她去距離家裡只有5分鐘路程但父母從沒帶她去過的公園,在公園裡喂喂鴿子,同她玩捉迷藏的遊戲。還會帶她去游泳,去畫畫。在喬安妮的眼裡,莉比同其他的孩子沒有任何區別,這些娛樂活動她都同樣可以參與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在喬安妮那裡,莉比得到了平視的目光,漸漸地恢復了笑容,眼神裡也越來越有光,她在自己身上看到了希望。

而讓她眼裡越來越佈滿希望之光的,還是那一次喬安妮老師帶她去一家餐廳,她驚奇地發現身邊的人跟她一樣,也在用手語進行交流。

《沉默的孩子》:有一種沉默,不是天生的聽力障礙,而是缺少關愛

那一刻,她覺得她真正地融入到了這個社會里,她交流的方式不再奇特,而是其他人在日常生活中也會使用到。

就是這樣的喬安妮老師,“治好”了莉比的沉默。我想,喬安妮不是隻代表著一個人,她是導演心目中所希望的每個家庭裡每位父母、一個社會里每個人應該成為的樣子。


文——沒有感情的情感,喜歡洞察電影世界裡的百態,喜歡用最真誠的文字打動讀者,喜歡你們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